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最近挖出來的“風水碑”。黃亦民/攝
荔枝灣涌整治工程施工現場。(資料圖片)
記者昨天獲悉,廣州市荔灣區荔枝灣涌挖涌工地上近日傳出一件趣聞:工人們挖到深處,發現一塊兒光緒年間的“風水碑”,碑名為“禁在風水基內填築示”,若隱若現的碑文也被附近居民順著碑名解讀為:“老祖宗時就已經不讓在這兒建違章建築啦!”
於是,關於之前被定為違章建築劃入拆遷範圍的西關古玩城眾多商家拆遷問題、是否該疏通荔枝灣涌等話題,再次成為附近居民茶余飯後的談資,“風水碑”儼然成了“開挖令”。
難道真的有這種機緣巧合?還是附近居民的“誤讀”?最近,信息時報記者走訪相關專家揭開真相。
碑文原是縣長“曉諭”
記者在荔灣區博物館看到這塊傳説中的“禁止違章建築”的風水碑。炎炎夏日下,“風水碑”躺在博物館正門前的工地上,看上去似乎少了些傳説中的神聖,但“禁在風水基內填築示”的碑名清晰可見。現場有農民工確認,這塊碑躺在這裡已經有20來天了。據認識的工友説碑是在挖荔枝灣涌時挖出來的,“聽説是挖到很深的位置才挖到的”,這位陳姓農民工告訴記者。隨後記者向荔灣區博物館的相關負責人求證事件的真偽時,博物館的葉館長告訴記者,大概是有這麼回事,碑文內容也與傳聞接近,但“我們還沒有來得及認真研究碑文的內容,‘風水碑’也還沒來得及處理,暫時放在博物館正門前。”葉館長説。
那麼碑文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有這等巧事?有沒有誤讀的成分呢?隨後記者聯絡到暨南大學歷史系的耿之矗博士。耿博士認真研讀後告訴記者,“風水碑”是真的基本可以確定,“根據碑出土後的情況判斷,這塊碑當時應該是立在臺基邊,後來經歷過變故後倒在了涌裏。”耿之矗告訴記者,“風水碑”的內容自然與風水有關,碑文內容是光緒年間一位張姓縣長的“曉諭”,大意是根據村民呈的狀子以及風水知識,批示泮塘村的風水基範圍內“永不能建房”。
碑文內容當時“違建”為謀利
耿之矗博士告訴記者,碑文顯示光緒年間泮塘村的李芝芳等向這位張姓知縣告狀稱,他們世代居住的泮塘地方,以種塘為業,村裏的仁威廟前縱橫阡陌,外涌內塘,中間有塊臺基,名曰風水基。鄉親們一致認為不能在風水基起建房屋,否則會遮蔽了村裏的明堂。
為了證明他們的觀點,李芝芳等又舉例説歷史上有人曾經在這建房,結果對村內大為不利。村民們之所以上張縣長這兒告狀,是因為村裏一個名叫梁亞保的村民買了基內一塊地,然後要將此塘填築,同時放言要建高樓大廈,轉售別人。村民對此事特別憤慨,生怕影響了風水給村民帶來厄運。
這位張姓知縣認為,仁威廟前風水基外涌內塘,是村裏的明堂,且為多處水道出入咽喉,不準填築。於是下令拘梁亞保到案並命令他把填上的塘再疏通,當然也不允許其建房,同時立下軍令狀“永不能在風水基內建房”。
歷史學博士:“揭蓋復涌”巧合了碑文
那麼把塘疏通是為了保村裏風水一説的可信度有多高呢?暨南大學歷史學專業的耿之矗博士認為,從碑文顯示的村民呈上來的狀子內容來看,村民舉例説因為“違建”堵塘壞了村裏的風水之説是有封建迷信之嫌,但其他關於保持河涌通暢有利於村裏風水的並非沒有道理。耿之矗告訴記者,史料顯示,碑文中提到的仁威廟應該是古時的一座文廟,明堂類似于古代儒學的書院一樣。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講,李芝芳等村民的説法不無道理。而這塊碑顯示的時間是光緒九年,當時正是中國風雨飄搖的年代,當時風水被破壞似乎在所難免。而現在“揭蓋復涌”,應該理解為新時代又把風水給接上了,巧合中是應了張姓縣長那句“把填上的塘再疏通”的話。“廣東人原本就相信水通財通的風水之説”,耿之矗博士補充道。
關於此風水之説,經古籍文化專家文錦堂居士指出,近年來,廣州市政府致力於環境治理,不遺餘力地策劃恢復“一江春水綠,兩岸荔枝紅”的西關美景,荔枝涌(現泮塘一帶)的挖掘便是這項工程的重要環節。
據文錦堂居士告訴記者,在中國歷史上,風水碑並不罕見,尤其在明末清初之時,這一習俗進入興盛時期。所謂風水碑,是指古代風水師或德高望重者按當地習俗將風水的有關信息鑿在石碑上,以方便後人尋找、定位,主要起標誌或界定作用。
文史小知識
何為風水碑?
文錦堂居士指出,風水碑一般會立於宅前或者村前的明堂之處。所謂明堂,是指穴前地氣聚合之地。風水秘笈載有:“明堂容萬馬,富貴傳天下。明堂見三局,世代食天祿。明堂見彎園,富貴必長遠。明堂如掌心,富貴斗量金。明堂水屈曲,富處黃金屋,明堂見三峰,世代出三公。”
由此可見,明堂以平整、開闊、帶水為上佳。文錦堂居士進而明言,古時,泮塘為當地村民的明堂之地,地勢寬平,曲水環流,有玉帶環腰呈祥之局,乃上吉明堂之象,在明堂之位立風水碑,可藏風聚氣、鎮守地脈,可謂錦上添花。但格外需要注意的是,明堂之位不宜修建建築,因為建築會破壞明堂風水,遏制水源,阻斷財氣,對村莊整體的風水格局也産生負面的影響。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