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丹麥這個國家通常是和童話聯絡在一起的,但是童話的破滅最傷人心,所以當一封題為“丹麥是人類的恥辱”的連環信于2010年7月前後在中文網絡世界裏流傳開時,許多人都震驚了,直到發稿前,微博上還有人轉發。這封信説,丹麥的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每年要舉行一場成人禮慶典,其主要活動就是“殘忍地殺害了上百頭、具有高智商的已經瀕臨滅絕,並且有著人類一樣的反應能力和智商的卡德龍海豚。”而與之相伴隨的,通常還有一系列血腥的畫面:海岸被染成深紅色,海豚在其間沉浮,還有大批看客若無其事地圍觀。
【網上流傳的連環信中法羅群島捕殺“卡德龍海豚”的場景圖片之一,海水被鮮血染成了紅色,為了避免引起部分讀者不適,圖片被處理成了黑白。】
應該説,這封信的措辭和畫面都是極具殺傷力的,初看之下不為所動的人大概很少。可是,細想一下,假如這些海豚真的瀕危還在光天化日之下濫遭屠殺,像世界自然基金會這樣致力於瀕危物種保護的大型組織難道會這麼多年無動於衷嗎?為什麼除了連環信、論壇和微博之外我們很少看到正式新聞報道雙方的鬥爭呢?一種理念對抗一種文化是多好的新聞素材啊!除非……這並不是故事的真實面貌。
“卡德龍海豚”是什麼?它真的瀕危了嗎?許多自封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都覺得,只要有愛心,一切都不是問題。然而,現實中的動物保護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諸如把陸龜“放生”在海裏這樣的悲劇層出不窮,正是因為放生者缺乏動物學知識。所以,我們先得了解一下這個“卡德龍海豚”是什麼。
海豚(Dolphin)並非一個嚴格的術語,通常泛指鯨目齒鯨亞目中除開鼠海豚、獨角鯨、抹香鯨、劍吻鯨之外的五個科的成員。其中的典型是海豚科(Delphinidae),包含了所有真正生活在海洋裏的海豚,中文裏很多時候“海豚”二字就特指這個科;另外四個科則生活在淡水中,我們熟悉的白鰭豚就在這裡。
有趣的是,我們常説的海中強者“虎鯨”(學名Orcinus orca,又名逆戟鯨、殺人鯨)實際上是海豚科的, 這可能顛覆了一般人對海豚的印象——永遠微笑的小型智慧生物,可惜科學分類是不按照感情來的。另外,Porpoise在字典裏經常也被翻譯成海豚,但是它們其實是歸於鼠海豚科(Phocoenidae),最顯著的特徵是吻很短,二者可不要混淆了。
【長江中的兩種齒鯨亞目動物:上圖為白鰭豚(白鱀豚,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下圖為江豚(英文名Finless porpoise,學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鼠海豚科的江豚與其他被稱作海豚的物種不同,沒有明顯突出的吻部。海豚科的物種吻部雖然不一定有白鰭豚那樣細長,但至少也是突出的。】
這個流言的版本之一提到它們 “就像其他種類的海豚,已經瀕臨滅絕”。這句話嚴重錯誤,海豚科中“瀕臨滅絕”的其實很少。根據IUCN的紅色名錄(2011年1月更新版),收錄的海豚科36個物種中只有生活在新西蘭的赫氏海豚(Cephalorhynchus hectori)1種列入了瀕危(EN)級別,3種海豚列入近危,13種無危,19種數據缺乏[2]。[注1]從動物權益上來説,海豚也許面臨困境;但是從物種延續上來講,並沒有什麼廣泛的麻煩。相比之下大型鯨類面臨的問題要嚴重得多,譬如須鯨亞目15個物種就有5個瀕危。只可惜大型鯨類沒有那麼可愛,關注的人也少吧。
但是,我們在海豚科中卻找不到一個叫“卡德龍海豚(Calderon Dolphin)”的物種,就算搜遍整個鯨目已知的88個物種也沒有結果;而網上提到這個詞的所有網頁都是在宣傳這個流言的。根據法羅群島的捕鯨記錄,我們猜測這條流言想説的大概是“長肢領航鯨”(英文Long-finned Pilot Whales, 學名Globicephala melas),歸於海豚科圓頭鯨屬。Calder帙n是西班牙語裏的一個姓,本意是“大鍋”,和英文Cauldron同源。可能領航鯨鼓起來的圓頭就像頂了一口鍋,於是起了這麼個名字。
【長肢領航鯨應該就是流言中的“卡德龍海豚”。從大頭近照看來,圓圓的大鍋頭非常明顯。】
長肢領航鯨在1996年版的紅色名錄裏曾經歸入無危一類,不過由於近年來一些研究表明它有可能並非一個單一物種,IUCN出於謹慎起見,在2008年把它改歸入“數據缺乏”一類。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沒有將之列入禁捕名單。1992年國際捕鯨委員會估計,東北大西洋範圍內種群數量大概有778,000頭,而法羅群島周邊大概有100,000頭[3];美國鯨類協會則估計全球範圍內的長肢領航鯨約在一百萬頭左右[4]。其它組織的估計數據各不相同,但數量級都在幾十萬頭上下。IUCN認為,鋻於法羅群島每年平均捕獲量小于一千頭,很可能不會對領航鯨的數量造成威脅。除了法羅群島的捕殺,長肢領航鯨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於被其它捕撈行動誤傷,以及遠洋漁業使它們的食物大量減少[3]。
除了長肢領航鯨之外,也有一部分其它的鯨類遭殃。2009年,法羅群島殺死了310頭領航鯨, 174頭白喙斑紋海豚(Lagenorhynchus albirostris), 2頭北瓶鼻鯨(Hyperoodon ampullatus)和1頭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5]。後三者目前都歸於“無危”一類。
法羅群島人是如何捕鯨的?他們真的把這個當做成人禮嗎?
法羅群島是丹麥王國的一個自治領地,擁有自己的國旗和憲法,但軍事、外交、法律等領域依然歸丹麥管轄。群島由18個島嶼組成,人口約5萬,面積1393平方千米,但是地形崎嶇、海岸線漫長,估計只有2%的面積為可耕地;兼之高緯度、冬季漫長、多雲霧等氣候因素,農業無法成為主要食物來源。所以,和相當一部分北歐沿海地區一樣,捕鯨在歷史上一直是他們重要的維生方式:鯨肉和鯨油作為食物,鯨油充當燃料,鯨皮製作繩索等等;這些産品全部為整個社區分享,不作為商品對外出口。
考古學證據表明,早在公元九世紀,捕鯨就已經是法羅群島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了,而今天使用的“圍獵”捕鯨法,則在1584年就有記錄[8]。當然,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糧食運輸儲藏技術的提高和捕魚技術的進步,他們對鯨的依賴在不斷下降。自1709年至今,法羅群島一共捕殺了大概26萬條鯨,平均每年850條;但2009年的捕獲量已經降到了不足五百條,這大概是整個法羅群島每年15%的肉類産出。
“圍獵”捕鯨法的基本手段是,當發現鯨群遊得離岸非常近時,就結隊出海,通過許多船隻的協作,把一部分的鯨群趕到海灘上擱淺,然後迅速殺死。歷史上,對於那些不能擱淺的鯨魚,漁民會使用一種銳利的鐵鉤去刺它們;但是自從1993年以來漁民已經逐漸改用鈍鉤來驅趕和拖拽,原來的銳鉤現在僅僅用於把已死的鯨魚拖走。矛和魚叉等其它銳器在1985年已經被列為非法。一旦上岸,漁民會使用特製的獵鯨刀刺入鯨魚背部,切斷脊柱;一般認為這是最有效、最快速的辦法。鯨魚死去的時間一般在幾秒到幾分鐘之內,平均時間大概30秒。由於切斷脊柱必然會同時切斷一些主要動脈,所以會短時間流出大量鮮血,足以將大海染紅[9]。
至於成人禮的説法,我們沒有找到任何證據支持這一點。法羅群島的捕鯨行動每年進行多次,具體時間完全取決於何時有鯨群接近;參與者包括所有年齡段的男性;根據照片和視頻來看,畫面上沒有任何橫幅之類的典禮裝飾,參與者的表情姿態也更接近於沉重勞動而非歡欣鼓舞。法羅捕鯨協會主席帙lavur Sj徂reaberg説:“我肯定,任何殺死動物來獲取食物的人,都不可能對自己的行為完全無動於衷。每個人都會希望這一切儘快結束,給動物帶來儘量少的痛苦[9]。”也許這樣的群體勞作確實能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但這和純儀式性的成人禮慶典顯然是不同的。
行文到這裡,我們可以判斷捕殺領航鯨是法羅群島人為了生存,按照傳統進行的一項可持續的生産活動,而並非商業性或儀式性的屠殺。客觀地説,它並不威脅長肢領航鯨這個物種(如果這是一個物種的話)的生存。這也並非是在為人們殺死野生動物尋找藉口。有關動物權益的道德問題,以及動物保護者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的態度,我們將在科技名博的文章《殺死一頭領航鯨:道德與利益交織下的動物保護》中討論。
注1: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使用的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級別是絕滅(EX),其次是野外絕滅(EW),然後有“極危”(CR)、“瀕危”(EN)和“易危”(VU)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再然後是近危(NT)、無危(LC)、數據缺乏(DD)、未評估(NE)[1]。
參考資料:
[1] IUCN 2001.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Version 3.1.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