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接受一家網站採訪時表示:地球毀滅是遲早的事,人類若想延續生命與文明,只有移居外太空。霍金稱,在下一個百年內,人類想要躲避災難都不容易。戰爭、資源殆盡、人口過剩,這些都是正在膨脹的威脅。他最後得出頗有些危言聳聽的結論:人類的生存將繫於能否在太空中找到新的居住地。

  如今“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已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即能夠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建立空間實驗室,下一步,中國也可以建造自己的外太空空間站了。離開地球到外太空生活已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如果真的要離開地球,我們勢必要先了解一下“為何走”、“走到哪”,以及“怎樣走”、“何時走”吧?

  為何走?資源消耗太大

  1989年,一顆體形較小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專家分析,它的碰撞力相當於1000顆核彈。就算地球本身資源沒有被人類耗盡,地球也隨時可能被這樣的碰撞毀於一旦。

  據美國一個非政府組織“救生艇基金會”近期的一項報道稱,有數百位研究人員做過十幾種人類生存危險的假設,其中多數危險都使我們意識到,人類終有一天要離開地球。不過他們預計人類離開地球的原因,並不一定是什麼天災,反而主要還是人為因素。

  這一結論源於人類消耗各種資源的速度。今天的人類每年消耗的資源早已遠超過地球的承受能力。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也曾評估,2030年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將是地球自然資源的兩倍。災難流行病研究中心則稱,近10年來,旱災、洪澇災難已是上世紀80年代的3倍,是1901年的54倍。

  當然很多科學家仍認為,人類最終離開地球的原因,或許僅僅是為了維持地球免遭破壞。紐約大學化學家羅伯特夏皮羅主張,“複製”人類文明,移居到其它星球生活,這不僅是避免人類受到傷害的策略,還可使人類文化和傳統得以繼承延續。2005年時,美國宇航局負責人邁克爾格裏芬則宣稱,美國太空計劃就是旨在實現類似目標。他説:“如果人類希望存活數十萬年或者數百萬年,我們必須移居到其它星球上。”

  怎麼走?乘坐載人航空飛船

  人類移居太空,也不像搭個巴士或者叫輛出租車那麼簡單。

  科學家們考慮過多種方案。物理學家德里克蒂德曼設想使用一種叫做“環膛炮”的超大離心機來對抗地球引力,進入外太空;也有工程師計劃建造“太空電梯”,成本甚至不超過140億美元。

  實際上,最靠譜的強大運載工具還是載人航空飛船。人類可以通過它往來于地球與外太空的空間站之間。在中國的“天宮1號”之前,早已有多艘載人飛船、航天飛機和多座空間站成功建造。人類對太空殖民其實已進行得頗有眉目。

  2010年12月份,埃倫穆斯克的公司已成功完成了太空船飛行測試,該太空船可攜載7位乘客。SpaceX公司近期也與美國宇航局簽訂合同,可負責航天貨物運送到國際空間站。此外,維金銀河公司、太空冒險公司和其他公司都開始提供近地軌道飛行,以及國際空間站短暫停留。本傑羅航空公司正擬於2015年發射充氣“太空旅館”。2010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2025年將計劃有人駕駛航天器抵達近地軌道的小行星,2030年代中期將實現登陸火星。2010年10月,美國五角大樓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宣稱,他們會與艾姆斯研究中心聯手,研究建造“百年星艦”,將實現恒星太空之旅。

  走去哪?入住太空城市

  人類到其他星球生存,並不像我們平時走親戚,説走就走的。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宜居星球。

  美國宇航局曾稱,未來人類太空殖民地可設定在月球。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在月球上設立核電站、太陽能電池板陣列,並希望採用多種方法,從月球表面提取碳、硅、鋁和其它有用物質。但美國國家太空學會在2008年一份《太空殖民路標》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月球也只是“初級停車站”。

  木星、土星的衛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均被認為含有大量的水、碳和氮,而在太陽系中最接近地球的星體是火星。美國火星學會負責人羅伯特祖布林説:“火星與月球不一樣,它擁有一定的大氣層,可避免宇宙放射線的直接輻射傷害,並且具有40%的地球引力作用。”因此也有科學家認為,有朝一日,人類可以利用火星上的地下冰來“開墾”火星,先製造一層薄薄的海洋,之後還可以製造大氣,讓人類呼吸,也可以阻擋宇宙射線的傷害。

  然後,必須建造好一個“未來家園”,才能考慮搬家。

  197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傑勒德奧尼爾提出了一個超大質量獨立式軌道棲息地的設想———建造一座太空城市。

  這座圓筒形的城市,長32千米,直徑6.4千米,可住十幾萬人。它是全封閉式的,並以中軸為旋轉軸,每分鐘自轉一週,因此能産生跟地球表面同樣大小的重力。圓筒的內壁正好是城市的地面。圓筒的頂部還有一個空間碼頭,從地球或其他太空城來的飛船可以在這裡停靠。

  太空城裏的生活必需品完全自給自足。人們可以在這裡種植糧食和蔬菜,飼養牲畜,開設工廠,空氣和廢水都回收處理,循環使用。太空城的生態系統,唯一的依靠仍是太陽。

  但要建好這座太空城,起碼得幾百萬噸建築材料,需要從月球或者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就地取材。因此在建太空城之前,應該先開發月球。科學家估計,派150個人上月球,每年便可以開採100多萬噸礦石,將礦石用磁發射裝置拋射到空間冶煉廠,利用太陽能加熱、冶煉、加工成鋁材、玻璃等等各種建築材料和構件,然後派出一批太空機器人,到軌道上去進行高空作業,就可以開始裝配建造太空城市。

  何時走?當人類能適應外太空

  看上去,人類移居外太空,如今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要想在太空中生活,除了在“外太空殖民地”構造必要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外,最關鍵的是,人類自身能適應新環境。

  美國宇航局蘭利研究中心主任布什內爾強調,宇宙射線和零重力對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影響,人類至今仍知之甚少。

  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由於缺乏重力,人在太空中的全身的體液會向上半身和頭部轉移,這會使人出現血漿容積減少,導致貧血。同時,失重狀態下的人,會沒有方位概念,微重力環境對於人體的肌肉、骨骼同樣也會産生影響。還有超低溫、強輻射以及在飛船起降過程中産生的巨大加速度和減速度等,都會對人體産生極為有害的影響。

  人類要大規模移居,就必須趁早採取適應措施,比如體育鍛鍊、心理健康調節……因此美國國家太空協會的科學家馬克霍普金斯曾提出,可以直接把能夠自身繁殖的機器人送到遙遠的星球上,一旦到達那裏,這種機器人就會自動繁殖,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文明。當然,這些機器人也可以攜帶人類的DNA,一旦時機成熟,就能“量産”人類。現存的地球人,恐怕只能在地球上自取滅亡了。

  人類將面臨著又一種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只有適應這個必然的進化,才能有離開地球的可能。當然,美國宇航局突破性推進物理學計劃前任負責人麥克米裏斯説得好:“移民太空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繁榮。”為了子孫後代的繁榮,看來我們需要繼續進化。

  《羊城晚報》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人類生存將繫於能否在太空中找到新的居住地 1 他最後得出頗有些危言聳聽的結論:人類的生存將繫於能否在太空中找到新的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