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重大自然災害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科技與組織管理體系,但我國尚未形成災害研究、預測和防治的系統運作機制。為此,專家呼籲——

  “利用空間技術進行重大自然災害機理研究與預測,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防災減災手段。這需要多學科、跨部門的專家共同努力,通過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才有可能在災害機理科學與預測技術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在近日召開的“空間技術對重大自然災害機理的研究和預測”的第40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認為,空間技術與其他觀測手段相比,具有大覆蓋、全天候、多尺度等優點,應以此為基礎組建天、空、地一體化動態立體觀測體系,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和地球自然災害的研究。

  重大自然災害管理,航天技術大有用武之地

  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和學科的交叉融合,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通信定位等空間信息技術逐漸廣泛應用於災害研究中,並在重大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和動態監測中顯示出巨大潛力。

  “航天科技在自然災害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説,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航天相繼發展了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通信與導航衛星等一系列可用於自然災害管理的天基系統,並積極參加了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

  上世紀航天科技發展主要用於對地球資源、氣象、海洋的研究和監測,今後航天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深入到地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測。

  “重大自然災害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科學技術與組織管理體系。”馬興瑞認為,在這一領域,正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重大自然災害的機理研究與預測,這需要全面、廣泛、深入、細緻、持久地認識自然,對地球系統運行演變規律與致災機理、自然災害的徵兆與演變過程、各類自然災害之間的聯絡與相互作用有深入完整的認識;二是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快速響應,要建立類似于“作戰”的理念,針對災前、災中、災後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建設由災害機理研究、災害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等系統組成的“平戰結合”重大自然災害管理體系。

  本次香山科學會議就是探討運用空間科學技術研究重大自然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的理論與方法,為我國衛星遙感、衛星通訊、衛星導航等空間信息技術減災提供開創性立論依據,並在研究與應用中,實現空間信息科技與災害預測科技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我國災害研究、預測和防治尚未形成系統運作機制

  “我們現在研究都把時間花費各自為戰上,自然災害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關聯性,僅靠幾個單位幾個部門難以形成舉國合力。”中國航天總公司第九研究院原院長陶家渠呼籲,“要加強自然災害鏈孕育與發生機理和預測的關聯性研究,各研究單位不應封閉自我,要海納百川。”

  “目前我國災害研究、監測、預測和防治還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系統運作機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重大地質災害研究中心主任李德威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個災種的監測和預防可能會涉及地質、氣象、航天、海洋、地震、水文等十幾個部門,但現實中則是部門分割,缺乏統籌協調和信息共享,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脫節,橫向和縱向都存在割裂。”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我國在防災減災的致災機理和預測方法上已取得一些創新認識,必須建立常設研究機構,組織多學科專業人員對災害機理、預測方法、災害前兆關聯性和取能減災,長期開展系統的綜合研究和協同創新。同時,應該從國家層面組織開展災害和災害鏈的研究,克服部門分割和門戶之見。

  陶家渠等專家建議,應在國家自然災害預測預防領導機構下,建立跨部門、跨學科的從事自然災害關聯性綜合集成的常設性研究機構,提供開放的災害研究平臺和試驗區,按照系統工程的思想,組織社會各方力量,群策群防,走出有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之路;從上至天文、下至地球深部,對相關的自然災害,開展長期性綜合研究;並從總體和全局上協調、引導各行業對自然災害的分散研究。

  一系列科技和管理問題亟待解決

  與會專家表示,當前亟須解決一系列科學、技術及管理問題。例如,空間觀測技術在災害研究方面現有服務能力尚難以滿足防災減災的需求,及時性、精確性、時空分辨率等都有待提升;需要加快進行氣候變化的觀測和建模研究,明確人類活動與自然演進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比重,降低我國氣溶膠氣候效應評估的不確定性;研究高精度的地磁和重力衛星載荷,滿足地震預測需要;充分發揮災害研究中老專家知識傳承作用,避免有特色的災害研究與預測方法後繼乏人的局面。

  與會專家建議,要加快自然災害的空間技術監測能力建設,以強化災害機理研究,特別是災害關聯性研究,提升災害預測與預報能力;加強災害相關信息的共享與綜合集成,促進多種衛星資源的綜合利用,發揮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最大效益;建議在國家設立“自然災害機理研究和預測”重大科學研究基金,吸納多學科、多領域專家參與交叉研究和國際交流等。(記者 陳磊)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專家呼籲利用空間技術進行自然災害預測研究 1 重大自然災害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科技與組織管理體系,但我國尚未形成災害研究、預測和防治的系統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