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失誤之一:考古發掘挖過了頭

  石興邦曾在20世紀50年代主持發掘中國第一個史前聚落遺址,他在《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址———記半坡遺址的發掘》的回憶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解剖大房子費的力氣最大,這個房子的墻修得又寬又堅實,墻壁厚達二十多厘米,裏面夾的樹枝、草和泥土,團成一塊,堅如磚石。一塊塊打下來,再打成碎塊,在裏面蒐求包含物。就這樣將這個房子全打成碎土塊,裏面並沒有太多太特殊的包含物,都是雜草和樹枝。如果是現在就不費那麼多的事,解剖典型的幾個部分就行了。但那時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徹底精神,就怕遺漏了什麼。

  後來,半坡博物館要恢復這個大房子,見原來的屋基發掘出來後,一點墻的影子也沒有,叫人非常失望,我才感到為那個時候的徹底精神而後悔。當初我們不知道後來要建博物館的事。……我們將不同類型的房子都這樣解剖了,我們對建築結構和內涵弄清楚了。在當時看來,從考古研究的角度説,這樣是對的、應做的。但在博物館成立後,原貌沒法展出就覺得遺憾了。

  早期的考古現場不會就地建造遺址博物館,那時把文物從出土地點移送到庫房或博物館,便是考古工作完成的標誌之一。而近些年來,就地保護、開發、利用、管理重要考古現場的觀念,使建設遺址博物館呈現出雨後春筍般的態勢。保存遺物及其伴生的遺跡,全面收集、研究和展示它們共生的各種信息資源,已經成為新時期考察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關係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為的就是通過文物保護帶動考古發現和研究。

  失誤之二:考古挖錯了地方

  考古隊要去調查和發掘的地方與陡峭的山峰關係都不大———那上面不適合古人生存,大多無古可考。考古隊去的多是現代人還居住的最小行政地理單位,考古隊要先到一個鄉鎮,再到一個村,最後要下到一個組。這些地方大多還有一個非行政叫法的傳統地名,世代沿用,口耳相傳,如李家、坪窯、魚浦、壩子頭等等。問題是這些小地名的重名率很高,一個縣裏有幾個同名異地的地方都不稀奇。

  三峽工程重慶庫區萬州地區的陳家壩就有重名的情況。一個陳家壩在長江南岸,屬五橋區;另一個陳家壩在長江北岸,屬龍寶區。1998年上半年,從西北大老遠來的一支考古隊,到達萬州後人生地不熟,即與當地文化局取得聯絡,希望幫助落實發掘地點。局裏的領導告之可去陳家壩,就在萬州市區的長江對岸,屬五橋轄區。於是考古隊便到這個陳家壩安營紮寨。可是經過個把月的鑽探勘察後,怎麼也沒有找到文物搶救規劃上的任何墓葬線索。考古隊這才發現,規劃資料上的陳家壩根本不是文化局領導説的這個地點,而是萬州以西幾十公里處龍寶區武陵鎮的那個陳家壩。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在考古還是在挖寶?盤點考古發掘中的種種失誤 1 石興邦曾在20世紀50年代主持發掘中國第一個史前聚落遺址,他在《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址———記半坡遺址的發掘》的回憶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