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月下身上馥,月桂和肉桂
在進階級調料中,首先要介紹的就是在飲食調料界享負盛譽,尤其是西洋和泰式料理中廣泛使用的香葉了。在屬於它的地盤,燉煮、湯品、泡菜,香葉幾乎無處不在!
【在西式湯汁菜肴中,香葉是基本的調料,在肉類食物的烹調中,這種味道濃烈的調味料尤為常見。紅酒燴牛肉,應該算是香葉作為調味料的菜肴代表作之一了吧!】
香葉,聽上去和看上去都是一副其貌不揚的樣子,但若論起它的出處:月桂,則想必我輩多少都有些印象。不過,你要是以為這印像是來源於自己對中土文化的熱愛,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月桂可是正牌的洋貨,在西方文化中,它可是叱吒風雲的主。而月桂之所以能在西方佔有重要的地位,則是因為其原産于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地中海地區。
【月桂(Laurus nobilis),樟科Lauraceae 月桂屬Laurus,常綠小喬木或灌木狀 1.調味香料2.葉片3.花】
眾所週知,地中海地區的氣候有著鮮明的特色,從月桂葉的身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誰有幸在冬天見到月桂樹,就會發現這種小樹屬於常綠植物,但這可不是耐寒的表現。相反,表面積較大的闊葉葉片在冬天保持常綠而不脫落,通常意味著其不需要忍受過低的氣溫,而冬季相對溫暖正是地中海氣候的一個重要特徵。
除了擁有適宜的溫度,地中海氣候下的冬天還褫奪了全年多數的降水,這一點我們甚至不用遠涉種植地區,在家就能感受得到。從廚房或者香料鋪隨便拿起一片月桂葉來摩挲,即使已經乾燥,也還能感覺到其表面厚厚的蠟質層,而這正是地中海當地植被的典型特徵,這層蠟質有助於它們減少生長季節的水分散失,從而得以適應地中海氣候下夏日的乾燥和曝曬。
《説文 木部》:“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抱朴子 詰鮑》:“故剝桂刻漆,非木之願。”談到在西方文化中源遠流長的月桂,就必然要提及名字相似、同樣備受熱愛的本土香料肉桂了。
【除了在燉煮中以樹皮段的形象頻頻亮相外,肉桂還常以粉末的形式參與到甜點的製作,肉桂麵包應該早已名身在外了吧!】
在中國文化中,“月”和“桂”兩個字放到一起,往往令人首先聯想到的是中秋佳節、月圓花香,而這個意象中的桂花樹(Osmanthus fragrans)倒是國貨,甚至作為“桂”字的代表為今人所熟知。但是可千萬不要惦記扒了桂花樹的皮去賣桂皮,因為在古時,桂花曾長期以“木犀”為名和另一種名為“桂”的植物肉桂同期出現,而肉桂才是“百藥之長”。
【肉桂(Cinnamomum cassia),樟科Lauraceae 樟屬Cinnamomum,中等大喬木,樹皮稱為肉桂 1.調味香料2.肉桂樹 3.肉桂樹皮】
儘管肉桂和桂花同屬樟科並且都生在中國,但肉桂和月桂顯然更加相似,它們不僅都能當做調味料,連使用的部位也都是調料中比較少見的“營養器官”,也就是不參與生殖的根、莖、葉等部分。其中,月桂用葉,肉桂用樹皮。除了樹皮,肉桂的枝條、葉柄和果實等等部分也都分別以“桂枝”、“桂芋”和“桂子”等名稱入藥,並且都可以提制桂油以作為化粧品、巧克力乃至香煙的原料或配料。
正是肉桂的功能卓著,對其馥香的饑渴和異族對流通的控制使得當年西方的肉桂極為珍貴,於是洋人不斷探求能夠直接到達肉桂産地的航線,香料的誘惑力可見一斑。當然,這些都是人類的慾望和需求,肉桂樹的生長本不以揚名海內或為人造福為目的,於是也就有了《抱朴子》裏的那句話——“故剝桂刻漆,非木之願。”
一嘗再而香——小茴香和大茴香在廚房調料裏的大小茴香兩“兄弟”中,小茴香可算得上是功夫了得。不但果實粒兒常能見諸於各色烹炒燒烤中,它還能邁出單純的調料圈子,在餃子界混得風生水起!
【小茴香餡的餃子,絕對是部分地區吃貨們最為中意的食物之一,而小茴香粒,在燒烤調料界更是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與廚房裏的胡椒等調料不同,小茴香並非只能在“常年又熱又濕又茂密的森林裏”栽種。相反地,小茴香在中土的栽培生産以甘肅、山東等北方地區為主,不過追溯它發展的源頭,最終卻還是要來到地中海沿岸。
【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傘形科Apiaceae 茴香屬Foeniculum,草本,嫩葉和果實可作蔬菜食用或作調味用 1.小茴香花枝 2.香料 3.小茴香植物】
雖然同是原産于地中海一帶,但由於地上植株無法抵抗北方冬季長時間的低溫侵害,月桂在我國的引種基本限于江南一帶的亞熱帶地區。小茴香儘管也害怕凍害,卻自行備有方法——既然硬抗不過,乾脆抓緊溫暖的季節生長結籽。雖然生長季結束時地上部分的植株會枯死,但憑著休眠的種子或地下宿存的根部,小茴香可以安然度過我國北方漫長而苦寒的冬季,靜待來年的再次萌發。
從田野被采收後,小茴香植株上能夠進入廚房的一般是葉子和果實,而這也正是小茴香所隸屬的傘形科很有特色的兩個部分。傘形科植物的葉子一般都會按羽毛狀分裂成細碎的小裂片,而小茴香尤為甚之,不僅初級的裂片又進行了1-2級分裂,而且每個最終的裂片都變成了纖細的絲狀。到菜市場去搞一把新鮮的小茴香,如果注意不到抱著莖稈的葉鞘,甚至都會有人分不清哪些部分才能算作同一片葉子。而説到果子,家裏沒有小茴香粒兒的可以到賣燒烤的地方去搞點兒孜然(Cuminum cyminum)粒兒,二者乃表兄弟關係,分別屬於傘形科的孜然芹屬和茴香屬,果子簡直可以互相亂真。只要用力掰開一個小粒兒,就會發現它其實是由兩個“分生果”組成的,它們各自有完整的果皮,而通過極細的小柄和果柄連接——這就是傘形科獨有的“雙懸果”。
《玉篇 艸部》:“茴,茴香。”《本草綱目 菜部 蘹香》引《圖經本草》:“蘹香,北人呼為茴香,聲相近也。”帶“茴香”一説的調料有大小茴香兩種,但“茴香”一詞在植物學上基本都用來稱呼了小茴香,這是因為我國原産的大茴香有另外一個響亮且形象的名號——“八角”。
【在各種顆粒粉末狀調料縱橫的廚房,八角全果用得相對較多,使其成為相對容易辨認的調料。將其歸入進階級調料,則是因為它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麻煩。】
作為用果的形狀來命名的植物,廚房裏翻出來的八角每個乾癟的角即是一顆單心皮形成的果子,也就是植物學中的蓇葖(gū tū)果。之所以和同是蓇葖果的花椒印象差得太遠,是因為花椒每朵花出一個果,八角則每朵花出數個蓇葖果聚合在一起,反而和樹莓異曲同工。
八角雖然調味香甜通行全國,但它有個不大不小的麻煩並不為人熟知。説不小,是因為和八角同屬的親兄弟中含有眾多毒物,嚴重者可致死亡;説不大,則是因為八角很容易和其他兄弟區分——八個角、且角頂端無銳鉤者基本就是安全的八角。
【1. 大茴香(Illicium verum),八角科Illiciaceae 八角屬Illicium,喬木,八角果實是廚房裏最常見的調料之一。2. 同屬於八角屬,但這貨卻是“山寨”八角的毒物莽草,其果實多為八至十三瓣,角頂端呈尖鉤狀。】
不過,食品安全終歸是排在首位,所以跟蘑菇一樣,市場以外尤其是野生的八角,千萬要謹慎採用。吃貨們可別忘了,它們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需求而生哦。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