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清末會餐圖
民國初年,廣州早點攤上吃飯的人們。(資料圖)
作為一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説:“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衝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佈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
辛亥革命後,雖然西餐更具規模地在中國落地生根,但大多數國人還是對中國菜情有獨鍾,歷經百年,中國人的餐桌一次次地接受著飲食文化的洗禮。
禦膳走出皇宮進民間
清末民間日常飲食與民國時期相比,並無很大差別。不過,宮廷禦膳走進民間,確是民國年間飲食文化的一大變化。
此前宮廷禦膳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1924年“北京政變”後,遜清廢帝被逐出宮,隨著故宮和頤和園昔日皇室宮苑對外開放,以及禦膳房廚師流落社會,宮廷禦膳及糕點也走進大眾生活。
1925年,原禦膳房的廚師合夥在北海公園北岸開設飯莊,取名倣膳。經營的品種主要是清宮糕點小吃及風味菜肴。倣膳最具宮廷特色的當屬滿漢全席。後來滿漢全席呈現逐步衰落之勢,逐步被“八大八小”、“六大六小”的酒菜筵席代替。
宮廷禦膳走向民間後,促進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形成了現代中國菜肴的以下特色:菜名講究華麗悅耳,原料講究水陸雜成,技藝講究各種刀法,外形講究美觀大方等,力求從整體上使進餐者回味無窮,留下深刻影響。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