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8月29日,本報國學版以《誰遺棄了伊川書院?》為題,對宋代洛學重要發源地之一、河南省伊川書院乏人問津的現狀進行了報道。報道刊出後,引起社會各方關注。
不該發生的故事為何發生?
鄧洪波(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
我曾于2009年暑假參訪伊川書院。“破敗、清冷、淒涼”是當時最深切的感受,而且那種感覺至今還特別強烈。
到伊川是我那次中原書院之行的最後一站。此前5天,我在許昌襄城參評紫雲書院修復與旅遊規劃方案。紫雲書院是明清舊院,洛學重鎮之一,建在山中,環境幽雅,尚存禮殿、廂房等三棟建築。規劃方案由上海同濟大學著名的古建築教授主持,市縣領導非常重視,討論的主題是如何恢復全貌,突顯精神內涵,打造地方文化特色。而此前2天,在中嶽嵩陽書院,氣氛就更為熱烈。嵩陽乃千年學府,宋代號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清初則成為洛學的大本營,在今日河南文化強省戰略中,與少林寺、中嶽廟鼎足而三,備受關注,省政府已經批准成立鄭州大學嵩陽書院。我和其常務副院長韓國河教授必須避開如織的遊人,才能靜下來討論問題。而時隔幾天,望著伊川書院的破壁殘垣,站在荒草之中仰視宋柏,尋撫元碑,那清冷和淒涼真可謂刻骨銘心。
伊川、嵩陽、紫雲三書院皆屬中原,何以興廢冷熱之差就有如此之大呢?這是我當時反復追問陪同友人的一個問題。朋友欲答不能,莫可奈何,似乎也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伊川書院在鳴皋鎮(今屬伊川縣),原名伊皋書院。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程頤以友人文彥博所贈莊園創建,有大門、講堂、齋房等設施,又以所贈良田千畝養士,講學二十餘年,遂成“洛學”中樞。
縱觀伊川書院900餘年的歷史,程頤是其靈魂人物。程頤(1033年-1107年),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宋洛陽人,與其胞兄程顥明道先生並稱“二程”,師承周敦頤濂溪先生,共創洛學,奠定理學基礎。其學四傳而至朱熹,乃集大成,史稱程朱理學,亦稱新儒學,南宋後期開始,漸成官方哲學。
而追根溯源,伊川先生二十餘年書院講學,則功莫大焉。它開創了書院與理學一體化發展繁榮的傳統,呂大臨、楊時、謝良佐、遊酢號為“程門四傑”,人才於此集結,洛學于焉輝煌,以“濂洛關閩”而齊耀于中國思想史冊。這是伊川書院作為洛學大本營的地域文化意義之所在,此其一。其二,由楊時程門立雪開“吾道南傳”之機,洛學流變而成程朱理學,地域文化遂與國家意識相重疊。從這種意義上講,伊川“乃得與洙泗並稱,為學道淵源之所,蓋所謂西鄒魯也”,故曰“伊川者,萬世之伊川;書院者,天下之書院”,以理學思想策源地之一而得稱國家官方哲學的象徵與符號。由此可知,伊川書院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伊川書院的歷史輝煌,主要得益於歷代讀書人對其重要地位的認同,以及延續其輝煌的文化自覺與擔當。要改變今日的破落景象,並不很難,只要師法前人,觀感興起,凡官于斯、教于斯、學于斯、居於斯者,各盡其心,各出其力,則結束淒冷,再造輝煌,指日可待。
為此,我有三點建議:一是河南省市縣各級政府的決策與職能部門,將眼光從殷墟甲骨、洛陽古都、曹操陵墓上稍作轉移,以洛學源頭與大本營來定位伊川書院,不再輕視,結合今日文化教育發展戰略,重新規劃其發展方向。二是地方公眾,不分士農工商,各盡所能,出謀劃策,出錢出力,以讚政府之成。三是程氏後裔,鼓蕩聖賢苗裔驕傲之心,聯絡呼籲,以自豪結成光宗耀祖之勢,視伊川書院為祖庭,必得光大而後已。如此政府、民間、家族三者同心合力,伊川書院的前途,將是光明一片。
伊川書院現狀令人痛心
傅永聚(曲阜師範大學副校長、儒學研究中心主任)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私學的一種主要的教育形式,曾經在弘道、治學、育人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書院是與農耕時代、耕讀方式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其相對的封閉性、知識獲取的有限性註定了它無法滿足現代人對日益豐富、不斷爆炸的科學文化信息體系的需要,無法融入現代教育體制,所以書院的衰落是無可奈何的必然。其實不僅伊川書院,就是像孔子故鄉著名的春秋書院、尼山書院等,也不會再有昔日體制下的輝煌,這是應該理智地予以看待的。
但書院的精神不老。伊川書院作為“洛學”之源,曾經哺育了宋代理學,而宋代理學一度較好地解決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精神信仰問題。敬畏“天理”、尊崇道義,凈化人心,成為近千年以來中國人心靈世界的寶貴資源。宋儒張載的“橫渠四句”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一種崇高的境界,足以作為歷代先進的中國人的追求。
因此,作為書院精神載體的書院遺址,理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經常在書院舉行文化學術活動,不僅可以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而且也可以補上現代教育帶來的某些急功近利、信仰匱乏、道德滑坡的不足。時下,國家已經將文化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標誌之一,書院不應再是“破敗、孤獨、寂寞”的樣子。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來各地新修了一些書院,似有興起之勢,而像伊川書院這樣很有歷史價值的書院卻被人忽略,確實是令人痛心的。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為子孫後代留下我們民族寶貴的文脈。
要守好我們的文化底色
李祥俊(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伊川書院”是北宋大儒程頤晚年創立並長期講學之地,在理學文化的形成、傳播和發展上都産生過重要作用。從報道中了解到,“伊川書院”雖然被列入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原址上的學校也已遷出,但經過近千年風雨剝蝕和人為損壞,已破敗不堪,令人痛惜。
作為“伊川書院”的創立者與主持人,程頤是真正具有原創性思想的儒家學者。程頤與其兄程顥被看作是北宋興起的理學的真正創始人,但程顥在54歲的盛年即去世,而程頤活了75歲,經歷了更為複雜的政治風波和更為漫長的學術探索生涯,在思想上進入了更深入的層次和更廣闊的領域。程頤終生以教育為志業,除了1086年經司馬光等人薦舉,以處士而為天下師的短暫時間外,他的主要精力都在從事民間性的儒學教育,嚴守師道、作育英才,為理學成為其後幾百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導思想、文化底色作出了巨大貢獻。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