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流言: 最近,一篇有關側切的網文又被廣為傳播,其中提到了“所謂側切就是順産的産婦生孩子頭快露時,醫生把外陰用剪子剪開,把孩子強行取出。”“100個順産的初産婦中約有99個會被側切”,等等。
真相: 所謂側切,是會陰切開術的一種。會陰切開術根據切開位置的不同,有正中切開,中側切開,斜側切開等不同的術式。由於斜側切開不易傷及其他結構,所以採用最廣,故側切也就成了會陰切開術的代稱。
【側切示意圖,圖片編譯自wikipedia】
什麼時候要切?有什麼用?“所謂側切就是順産的産婦生孩子頭快露時,醫生把外陰用剪子剪開,把孩子強行取出。”在這篇網文的第一句話裏面就有錯誤,如果是面臨軟産道(包括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外陰)過窄而不採取措施,任其“正常分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行取出。
之所以要進行側切這樣一個操作,是因為有時候會遇到母親會陰過緊,胎兒過大,或者母子情況緊急需要迅速完成分娩等情況。在這些情況下進行側切就成了一個必要的手段,若是強行分娩的話,則可能會造成會陰軟組織的撕裂傷。側切雖然也會造成一個傷口,但是這樣一個傷口的方向和大小都是可控制,能夠避開重要的結構(如肛門括約肌等),而且切口整齊,恢復也更容易。反之,如果在需要側切的時候不進行這個操作,就可能造成撕裂傷,這樣的傷口通常是不整齊的,縫合起來難度高,而且産生的疤痕組織可能更大。如果傷及肛門括約肌甚至直腸等結構,可能會造成大便失禁等嚴重後果。
【陰道口和肛門口離得不遠,如果分娩中出現嚴重撕裂傷,可能會波及肛門旁的肛門括約肌甚至是直腸,造成大便失禁等嚴重後果。圖片編譯自wikipedia】
有這麼一項統計:瑞典1995-1997年的2883例分娩中,僅6.6%的初産婦沒有出現任何的撕裂傷,而有16.6%的初産婦出現了廣泛的撕裂傷[1]。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産婦出現會陰撕裂傷的危險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另外,流言網文中質疑到:“咱們媽媽那代人以及之前的,都是自然順産的,哪有什麼側切、剖腹産啊!不也是好好的,沒出現什麼撕裂、什麼肛瘺的!”。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考慮到目前新生兒的個頭普遍比以前要大(以遼寧省人民醫院1990-2004年的統計為例,不同年代的足月新生兒體重均有明顯差異[2]),而較大的嬰兒更難順利産出。
其他國家怎麼做的目前世界上産婦側切率根據國家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根據一項統計在2000年前後,世界各國的初産婦的側切率在63.3%到近100%之間。這項統計説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側切率高於發達國家[3]。而中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2001年的總體數據(包括初産及經産婦)是82%[3],考慮到國內産婦大多是初産,我們可以直接對比這兩個數字,可見我國的側切率差不多是中等程度。
對於側切這樣一種操作,醫療界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的變化中。導致高側切率的“常規會陰切開(routine Episiotomy)”就來自於曾經流行的“積極處理分娩模式(Active management of labor)”理念。在這種理念中,孕婦的整個産程都應處於醫學監控之下,並且積極採用醫療措施[4]。這種處理模式首先得到了歐美國家的認可,因此就出現過側切的廣泛應用。
經過進一步研究之後,目前包括WHO在內的各种醫療管理指導機構都推薦,側切應在相應的指徵下進行,也就是説要限制側切的使用範圍。一些發達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操作指南並實施[3]。以WHO發佈的一份指南為例,會陰切開術被認為僅應在下列情況中使用:1.經産道生産的情況複雜,包括臀先露,肩先露的難産;2.産道原有疤痕(會降低産道的韌性,更容易撕裂);3. 出現胎兒窘迫(包括在母體內因為缺氧導致的一系列症狀)[5]。在同是WHO發佈的另外一份略早的指南中,認為如果可能出現嚴重的撕裂傷,也應進行會陰切開[6]。
法國對側切的指徵採取了更嚴格的限制之後,總體側切率從43.48% 下降到 32.32%,同時輕度的會陰撕裂傷(未傷及肛門括約肌)從27.56%上升到36.61%,而重度的會陰撕裂傷比例和新生兒缺氧的發生比例沒有明顯的變化[7]。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法國這個發達國家採用了更嚴格的操作指證後,依然有約三成的側切率,並且這還是包括了初産婦和經産婦的整體比率,所以流言網文中所説“絕大多數産婦(90%以上)根本不需要側切”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其次,側切率下降之後,發生輕度會陰撕裂的幾率有明顯上升,再次證明側切的確有保護作用。
美國的情況和法國差不多。在1979年美國的總體側切率(包括初産婦和經産婦)是60.9%,但在2004年下降到24.5%[8]。在06年的美國婦産科學院(ACOG)認為,現有的數據並不支持每個産婦都做陰道側切,但也不是説完全不要做,比如在避免産婦産生嚴重的撕裂,或在有助於加快困難的分娩時,側切還是很有必要的[9]。
由此可見,因為我國的醫療理念和發達國家不盡相同,加之醫患關係的緊張也使得醫生傾向於採用保護性的措施,這都使得我國採取側切的幾率比發達國家高。但側切決不是流言中所説的那樣,“是顆毒瘤”。
結論: 必須承認,相對發達國家我國側切率的確比較高。但是,側切的適用範圍並不是像那些網文中描述的那樣小,國內醫院也並不會進行近100%的側切操作。同時,即使是在理念與技術都比較先進的發達國家,側切仍然有不小的實施比例。因此,沒有必要談“切”色變。真正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積極地與醫師溝通,了解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才是正確的做法。
參考文獻:
[1]Samuelsson E, Ladfors L, Lindblom BG, et al.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ears during vaginal delivery: occurrences and risk factors.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2 Jan;81(1):44-9.
[2]程桂平, 鄧麗娟, 張晉, 等. 不同年代新生兒出生體重分析. 中國公共衛生. 2008,24(5):599.
[3](1, 2, 3) Ian D. Graham, Guillermo Carroli, Christine Davies, et al. Episiotomy Rates Around the World:An Update. BIRTH 2005,32(3):219-223.
[4]曹澤毅 主編. 中華婦産科學(第二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2.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anaging Complications in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Section 3—Procedures. 2000.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re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of labour. In: Care in Normal Birth: A Practical Guide.1996.
[7]Koskas, M ; Caillod, AL ; Fauconnier, A, et al. Maternal and neonatal consequences induced by the French recommendations for episiotomy practice. Monocentric study about 5409 vaginal deliveries. GYNECOLOGIE OBSTETRIQUE & FERTILITE. 2009,37 (9) :697-702.
[8]Frankman EA, Wang L, Bunker CH, et al. Episiot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anything changed?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9,200(5).
[9]Practice Guidelines Issued for Use of Episiotomy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