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中微子探測器

圖為此次中微子實驗地大亞灣核電站。

  近日,位於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的兩個中微子探測器開始“收穫”——探測到來自核電站反應堆群的中微子。這標誌著大亞灣國際合作組對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測量邁出了第一步,實驗結果很可能會對宇宙中為什麼物質多於反物質提供線索。

  揭秘“中微子”

  説到中微子,我們的目光需回到1930年—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泡利在那一年預言了中微子存在。

  “我做了件很糟糕的事。我預言了一種無法測到的粒子。”泡利所提到的這種“無法測到的粒子”,在1933年被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1938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費米正式命名為中微子。

  根據現代粒子物理學,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單元是夸克和輕子。其中包括6種夸克和6種輕子。輕子包括3種帶電輕子:e(電子)、μ子、τ子,以及3種中微子即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τ中微子。

  “在地球1平方厘米表面上,也就是指甲蓋大小,每秒就會落下約600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每秒無數中微子穿過一個人身體,但不會發生作用。對它來説,人基本上是空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工程副經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説。

  “如果沒有中微子,太陽不會發光,不會有比氫更複雜的原子,沒有碳、氧、水、空氣,沒有地球,沒有月亮,沒有人類,也沒有宇宙。”曹俊説,中微子不僅在微觀世界最基本的規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與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關,例如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很有可能是由中微子造成的。

  但中微子非常輕、不帶電、幾乎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難以捕捉,被稱為鬼粒子,所以,這個概念被提出26年後的1956年,科學家才在實驗室中第一次觀測到這種神秘粒子。

  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外青睞中微子研究領域。1988年,美國科學家萊德曼、舒瓦茨和斯坦伯格,因為發現第二種中微子——μ中微子而獲諾貝爾獎;1995年,美國科學家萊因斯,因為1956年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中微子,而與τ子的發現者分享了這一殊榮;2002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斯和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因發現太陽中微子失蹤現象以及觀測到超新星中微子而獲諾貝爾獎。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反物質消失之謎 1 説到中微子,我們的目光需回到1930年—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泡利在那一年預言了中微子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