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乾陵北門發現的石馬
經考古人員全面鑽探和調查,唐乾陵下宮遺址的佈局首次露出其宏偉的規模:有內外兩重夯築的城墻,外城垣為邊長約380米的方形。這個重要的發現為研究唐代帝陵陵園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乾陵考古調查與發掘是“陜西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的重要部分,考古人員為了解乾陵陵園的總體佈局和主要建築遺跡的結構,先後對其陵園東門、北門、西門三處門址和東北角闕、西南角闕、鵲臺雙闕以及下宮遺址進行了全面鑽探調查。
考古人員發現乾陵陵園的東、北、西三座門址結構相同,都由一對三齣闕、一對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門組成。闕臺是夯土高臺,周邊用磚包砌,周圍堆積的大量瓦片説明闕臺上原建有闕樓;推測為列戟廊的建築遺跡大部分破壞嚴重,西門發現列戟廊周圍有磚鋪散水;殿堂式大門均有夯土臺基,周邊用磚包砌,並有磚鋪散水,兩側與陵園墻垣相連。
除了基本搞清三個門址和多個角闕的形制之外,考古人員還對北門門址進行了清理,發現了殘石馬1件、殘石虎1件、石虎基座2件、小型石刻座1件、石獅頭部殘塊1件。其中石虎的發現為研究唐代帝陵北門外石刻組合提供了新的資料。
此次考古最大的收穫是首次明晰了位於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宮遺址佈局。調查發現,乾陵下宮遺址規模巨大,有內外兩重夯築的城墻,其中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南墻長379.7米,北墻長380米,東墻長383米,西墻長382米,在內城及內外城之間,還發現了多處建築夯土遺跡。
專家表示,下宮實際是由古時墓葬前的寢殿演變而來,主要供奉墓主靈魂,後人多於此對其進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時稱為寢宮,後因火災移到山下,後世遂稱之為下宮。因此,這次發現為了解唐代帝陵的陵園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