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圖為大亞灣實驗在潔凈間中組裝的中心探測器。新華社發

  本報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李大慶)記者今天從中科院高能所獲悉,位於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內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經過4年建造,在地下100米深、距反應堆僅360米的近點實驗大廳內安裝的兩個中微子探測器已經探測到來自核電站反應堆群的中微子。這標誌著大亞灣國際合作組對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測量邁出了第一步,實驗結果很可能會對宇宙中為什麼物質多於反物質提供線索。

  中微子是一種難以捉摸的基本粒子,質量非常小,不帶電。太陽、宇宙線、核電站等都能産生大量中微子。它極難被探測,幾乎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可以輕鬆地穿過人體、建築甚至地球,不帶來任何影響。中微子有3種類型,即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它們可以通過振蕩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類型。

  大亞灣實驗是對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測量。在這種振蕩模式中,主要由電子中微子組成的混合態轉變為主要由τ中微子組成的混合態。這是最後一個未知的混合角,稱為θ13,其數值的大小決定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研究的發展方向,並且與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有關。大亞灣實驗的科學家們預計,要實現測量θ13到1%的精度的實驗目標,大約需要兩年的取數時間。

  據大亞灣實驗合作組發言人、中科院高能所常務副所長王貽芳介紹,由於科學意義重大,國際上曾先後提出了8個中微子實驗方案。由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大亞灣實驗方案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獨到的設計,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支持。美國能源部放棄了支持本國的兩個實驗方案,轉而支持美國科學家加入大亞灣實驗的合作。自2006年起成立的大亞灣國際合作組,目前已發展為由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39個研究機構、250名研究人員組成。實驗的中方經費由科技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共同支持,在我國開創了國家、地方與企業共同支持基礎科學研究的先河。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對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建設給予了寶貴支持。該實驗是中美在基礎研究領域規模最大的合作之一,是美國能源部在國外投資第二大的粒子物理實驗項目。

  “從大亞灣獲取的第一批數據使我們可以開始測量這個未知混合角,並最終將振蕩幅度測量至1%的精度內。”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大亞灣合作組發言人陸錦標説,“這個精度比現在的測量結果高出一個數量級,而且遠比正在進行中的其他實驗精確得多。實驗結果將對解釋中微子在宇宙大爆炸後最早的一段時期內基本物質的演化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為什麼今天宇宙中物質比反物質更多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與美國領導了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同時還包括來自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台灣的合作者。國內單位包括中科院高能所、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等15個科研院所和院校。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大亞灣中微子探測器首獲中微子 1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高能所獲悉,位於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內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經過4年建造,在地下100米深、距反應堆僅360米的近點實驗大廳內安裝的兩個中微子探測器已經探測到來自核電站反應堆群的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