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渤海漏油事件未了之際,《經濟參考報》記者沿渤海的山東、天津、河北等地千里踏訪,切身感受環渤海前所未有的海洋經濟開發熱潮。

  無論是在山東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還是天津的濱海新區、河北的曹妃甸,記者所到之處,隨處可見宏偉的規劃藍圖與紅火的建設場面。

  圍海造陸、灘塗改造,千里岸線變成紅火工地。在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建設工地上,人們陶醉在各種工程機械繁忙的轟鳴聲中;在曹妃甸廣袤的土地上,一眼望不到頭的人工造陸奇跡令人驚嘆……

  向海洋要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成為環渤海地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新攻略。

  目前,天津港所有的碼頭用地,都是一寸寸通過填海取得。現在,天津港陸域面積達107平方公里,而建港之初只有0 .18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間,天津港還將啟動第二人工島的填海造陸計劃。在河北曹妃甸工業區,造陸工程和土地整理大規模展開,已形成陸域面積180平方公里,首鋼京唐鋼鐵廠一期千萬噸精品鋼工程建成投産。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認為,本世紀以來,環渤海經濟圈發展明顯在加快,特別是濱海新區的建設使天津的發展格局有了明顯變化,山東、遼寧、河北等沿海省份發展都很快,這使得這個區域經濟總量增長加快,在全國的地位有所提升。尤其是“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發展海洋經濟的“百字方針”,使我國海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我國海洋生産總值突破3萬億元,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0%。在環渤海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天津濱海新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等海洋經濟區域佈局初步形成,海洋開發熱潮涌動。

  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教授劉洪濱認為:“這輪向海洋發展的熱潮堪稱空前。我個人感覺沿海各地邁的步子有些大,每個區對海岸的空間要求都很大,我擔心圍填海勢頭過大。”

  近年來,隨著海洋經濟的持續升溫,沿海省份對海洋資源存在過度索取的傾向,近海海域資源保護工作形勢日趨嚴峻。

  劉洪濱認為,由於沿海灘塗沒有納入18億畝土地保護紅線當中,加上圍填海造陸成本非常低,致使地方政府、企業投資開發的熱情高漲。據了解,每畝人造土地成本只有幾萬元到幾十萬元,而其出讓價格至少升值十倍到一百倍。

  海洋經濟發展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近年來在不斷加大。

  來自環境保護部的聲音説,目前我國陸源排海物問題相當突出,近岸海域水體富氧化嚴重,海上溢油事故時有發生,近海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由於部分沿海化工園區污染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一些地區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海,個別地區圍填海速度過快,海岸濕地面積逐漸減少,海洋生物繁育生長的重要場所不斷遭到破壞。

  公開數據顯示,僅1996年至2007年,渤海填海造地面積就達551平方公里,沿海灘塗濕地面積減少了718平方公里。沿海灘塗濕地面積年均減少1%以上,相當於整個渤海沿海地區減少2%至10%的污染消減能力。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山東最東端的成山頭看到,近岸局部地區海水變得十分渾濁,而在曹妃甸部分海岸也可看到不少水母遺屍淺灘……

  另據中國近海海洋監測公報,2009年,全國一二類海水比例為72 .9%,三類海水佔6%,四類海水佔21.1%。

  環境保護部近期開展的包括環渤海海西地區等五大區在內的環評也表明,重化工工業規模迅速擴張,佈局分散無序,沿海全線擴散的局面即將形成,與近海海域環保的矛盾日益突出。渤海灣、遼東灣等近海領域的環境容量已十分有限。

  重化工熱度不減環渤海地區減排壓力加大

  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環渤海地區無疑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的又一增長極。  嚴格來説,海岸帶經濟是藍色經濟的基礎産業體系,海床帶經濟是開發利用海上尤其是200海裏經濟專區海洋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核心産業體系。然而,與海洋經濟的“藍色調”相背離的是,《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環渤海地區調查發現,當前沿海省份臨港産業仍然趨向重化工業。

  即使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以重化工業為特徵的臨港産業絲毫沒有降溫的跡象,鋼鐵、石化、制漿等大進大出的産業,加速向沿海地區佈局,這為環渤海地區“十二五”節能減排帶來巨大壓力。

  當前,我國經濟形態已經發展為高度依賴海洋的開放型經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形成了“大出大進、兩頭在海”的開放型經濟格局。從2009年統計數據來看,海洋G D P是31964億元,佔全國G D P的9.53%,海洋領域創造了3200多萬個就業崗位。但臨港産業的重化工色彩,令業內擔憂。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此前在青島指出,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存在重近岸開發、輕遠海利用,重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謀劃的問題,並存在區域佈局和産業結構雷同,傳統産業多、新興産業少,高耗能産業多、低碳産業少的問題。

  山東是2010年啟動的3個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之一,近期正加快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

  作為山東經濟的龍頭,青島市近期規劃建設了一批海洋經濟示範園區和産業項目。如,在青島的北船重工造修船基地竣工投産,前灣保稅港區一期封關運營,青島國家高新區膠州灣北部園區初展形象,國家生物産業基地醫藥中試生産中心、武船重工海洋工程、董家口港區等項目加快建設。其中,青島石化大煉油項目一年可實現100億元稅收,儘管青島地留存不多,但卻能帶動地方生産總值的擴張。

  在青島的近鄰日照市,當地一位負責海洋經濟開發建設的同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日照不是海南,僅靠發展旅遊業不行。既要工業發達,又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港口有産業組織功能,必須在其周邊發展臨港工業,日照在工業發展方面有後發優勢。以森博木漿廠為例,前邊是碼頭,後邊是加工車間,沒法再近了,進口木片直接用皮帶送入廠區,後期産業規模還要做大。

  據透露,未來在日照嵐山區規劃建設的山東精品鋼鐵基地,鐵礦石可直接進入車間,所産鋼材也可從成品碼頭直接輸出,每噸鋼可節省400元成本。目前,這個市臨港工業佔整個工業增加值的60%。

  在天津濱海新區,一批重大項目也紛紛落戶。僅2009年,濱海新區就有5000萬元以上産業項目有375個,總投資5182億元。在天津南部,中石化天津乙烯項目建成投産後,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1500萬噸,這標誌著濱海新區成為我國華北地區最大的煉油加工基地。

  在河北曹妃甸,千萬噸級鋼鐵項目也已建成投産。

  但工業結構偏重的特性,也增加了環渤海地區節能減排的壓力,使這一地區環境容量越來越小。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認為,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環渤海經濟圈重化工比重較大,資源環境較為脆弱。

  此前,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河北等地紛紛採取限産限電措施,這讓唐山等工業大市承受壓力。

  據唐山市發改委副主任辛曉武介紹,鋼鐵是唐山第一大産業,鋼鐵工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49%,佔G D P20%左右。目前,全市鋼鐵行業集中度達69%,精品鋼材佔近57%。年前的突擊限産限電,在這一地區顯得十分突出。

  顯然,這種方式並不能帶來真正的結構調整與節能減排,基礎耗能沒有任何變化。特別是鋼鐵焦化企業,很多要靠能量維持。採取這種急剎車式的調控措施也是不經濟的。

  在唐山這樣的傳統重工業城市,要發展高精尖的海洋經濟並非易事。

  唐山市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處處長李大爭認為,地區之間發展階段不同,在節能減排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對唐山來説,要發展新興産業談何容易。“十二五”期間,還要靠拉長産業鏈,提高鋼鐵的附加值。

  即使在山東沿海新興城市日照,當地官員面臨同樣的困惑。日照市發改委副主任楊洪福説,日照是個新興工業城市,沒有萬元G D P能耗支撐,經濟能發展起來嗎!

  天津市發改委主任張志強認為,天津市與周邊産業發展趨同,重工業比重佔80%。現在河北、山東、遼寧等環渤海省份沿海産業定位不明晰,各地競相發展重化工業。在工業能耗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今後要繼續大幅下降難度較大。天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濕地,要繼續保護好,成為城市之肺。環渤海要實現協調發展,亟須國務院有關部委進行區域發展的合理規劃。

  專家呼籲,應加強宏觀規劃引導,在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周邊居民感受。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教授劉洪濱説:“沿海各地都向海洋要資源,生産力從內陸向沿海加速佈局,一些污染企業也移到沿海地區,環渤海污染越來越嚴重已是不爭事實。凡是重化工業,沒有不污染的。我們發展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G D P的競爭,而是為了社會繁榮,讓廣大人民過上好日子。當前,全世界宜居城市基本在歐洲,那裏的人們生活非常舒適,心態平和。我們也要搞海洋岸線集中集約利用,把大量空間岸線,搞成宜居旅遊岸線,留給後人。”

  莫讓藍色經濟淪為灰色經濟

  呂福明

  地球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家園,對自然資源過分的索取,往往會得不償失。  大量歷史教訓表明,無節制地圍海造陸會帶來生態惡果。如,荷蘭在經歷一段時期的向海要地後,開始打開堤壩讓海水進來;日本在工業化起步階段也曾大規模圍海造地,但帶來赤潮、青潮威脅,最終要投入很大資金進行治理……

  人定勝天的時代結束了,圍海造陸是需要節制的。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原則上支持各地在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適度利用海岸線的前提下,進行圍填海造地,以拓展發展空間,同時也要對圍填海造地規模與速度進行控制,對圍填海形成的土地要進行統一規劃集約利用。

  但現實很殘酷。一位多次參與規劃項目評審的資深專家説,如今很多項目都是先上後評。一些熱衷於鋪攤子的地方政府領導,如果有專家在評審中堅決反對,他們乾脆換一個專家。還有一些自然保護區,原來規劃保護區時希望越大越好,這樣國家財政補償大一些。現在想用地時後悔了,就找理由修改調整功能區。原來的旅遊區,要建工業區。專家對此感到非常無奈,希望政府不要再單純考核地方G D P了。

  顯然,全國海洋岸線、灘塗不能在幾年內全部規劃用完,要給後人留下足夠的開發空間。現在,一些沿海城市已基本沒有自然岸線。我們看好藍色戰略,但也擔心藍色經濟建不好,最後成為灰色經濟。現在一些地方在發展經濟中,目光遠大,只爭朝夕,恨不得三五年大變樣,這種苗頭值得警惕。

  環渤海地區,是我國越來越重要的北方經濟重心。這一地區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必須改革唯G DP是瞻的考核方式,打破“諸侯經濟”,合理佈局港口資源。而現在都是“諸侯經濟”,每個地方首長都在為當地經濟謀劃,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這種體制不改變,就沒有辦法改變亂開發的現狀。更高層政府應協調區域發展,避免同質競爭。尤其是在工業園區佈局上,上級政府部門要有所作為,盡可能地避免同質化競爭。

  對於沿海重化工産業佈局與産業雷同現象,國家應引起足夠重視。重化工業、危險産業要遠離人口密集區,要相對集中到一個地方,從全國佈局上要很好進行規劃設計。

  我們是否需要建那麼多鋼鐵廠和煉油廠,還有那麼多的港口?現在,威海、濱州、東營等地都在建港口,渤海灣港口建設有點亂。國家對港口佈局要從嚴。一些地方官員説,我們深刻理解有港的幸福,沒港的疼苦。可想過沒有,上那麼多港口能做什麼,貨源哪來,維護費用多高。

  而且,未來港口發展面臨最大制約因素是港口岸線資源嚴重匱乏。港口發展建設應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道路,以提高港口岸線、港口集輸運通道所佔用土地和航道所佔用水域的使用效率,節約港口岸線土地和海洋等資源。應大力發展公用碼頭,創造普遍公平競爭和普遍提供公共港口服務的新局面,防止利用港口資源形成壟斷或熱炒港口岸線資源的局面出現。

  我們的政府部門正在努力改變一些發展亂象。近期,環境保護部正以近海陸源污染防治為重點,抓好近海海域防治污染“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進一步開展海洋保護環境執法檢查。特別是重點沿海工業園區的監管檢查,嚴厲打擊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違法行為。

  而從各級地方政府的發展意識裏,更要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我們不能再走先破壞後治理的老路,而要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之路。在沿海開發熱潮中,我們不能再借發展海洋經濟之名,行竭澤而漁之舉,把大自然寶貴的岸線資源開發殆盡了,總要給我們的子孫留下片原生態的海灘和蘆葦蕩,別讓後人在道義上責怪我們。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環渤海掀起海洋經濟開發熱潮 近海環境容量告急 1 渤海漏油事件未了之際,《經濟參考報》記者沿渤海的山東、天津、河北等地千里踏訪,切身感受環渤海前所未有的海洋經濟開發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