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鰭腳類(Pinnipeds)真是一個讓人糾結的類群。
首先,説它是目吧,它屬於食肉目(Carnivora);説它是科吧,它的成員海豹、海獅、海象都有各自的科;甚至它連亞目、下目、超科都不是,它的上面還有犬型亞目(Caniformia),所以鰭腳類這一支就只能被叫做“鰭腳類”……
其次,説它是海洋動物吧,它們生命中有不少時間都趴在岸上;説它是陸地動物吧,它們離開了海水或湖水又不能活……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和倍受關注的北極熊一樣,鰭腳類也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動物。
事實上,鰭腳類的祖先與熊的祖先親緣很近,如果這位祖先碰巧沒有把爪子變成鰭,當今也應該被人們稱作“猛獸”吧。可是如今,北極熊成了北極圈內陸地和海冰冰面上的頂級捕食者,而鰭腳類還在繼續不尷不尬地被北極熊吃著……
不過,半個月前的北極之行,是一段與野生鰭腳類密集相遇的旅程,分享它們的故事是必須的。請大家不要因為它們不尷不尬,就不愛它們。
“裝象”較量海象(Odobenus rosmarus)是在北極看到的鰭腳類動物中的亮點。它是體型第二大的鰭腳類,成年雄性重達1.7 噸,僅次於象海豹(Mirounga spp.)。這個重量級,連北極熊都不敢輕易惹它。只有偶爾一些年幼無力的海象會在北極熊的追逐中被其它同群的海象踩踏而傷殘,它們才會不幸成為熊的食物……
【7月21日,同船的奚志農老師拍攝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附近的海象特寫,它們的“眼白”是紅色的!圖片由野性中國授權發佈。】
海象生活在北極地區,而象海豹生活在南極附近(南象海豹,M. leonina)或北美西岸(北象海豹,M. angustirostris)。海象和象海豹比較容易混淆,因此我們可以嘗試通過這樣的假想來區分它們:曾經,有兩種努力假裝自己是大象的大型海豹,其中一種雖然個子夠大,但只有豬一般長的鼻子卻沒有牙齒,所以它只能被叫做象海豹;而另一種雖然沒有長鼻子,但長出了逼真的象牙,所以它被稱作了海象。
【好吧,其實象海豹的鼻子是可以比豬的長的,比如這只成年雄性北象海豹。可是大多數象海豹的鼻子還是與豬鼻子不分伯仲。圖片來源 Wikemedia Commons】
北極“象牙”海象的“象牙”是可以長達1米的犬齒,雌雄都有,它是武器和工具,也是雄性在種群中地位的象徵。擁有最長犬齒的雄性通常是整群海象的霸主,如果有牙齒長度類似的雄性不服,就會有一場搏鬥。中國古代記載的來自北方的“象牙”,應該是來自海象,畢竟最後的猛犸象大約1萬年前就已經消失了,所以這些“象牙”來自真正的象的可能性很小。
海象並不用它的犬牙來殺死獵物,它們吃海底的小生物,包括蝦蟹、貝殼等。吃貝殼的時候,它們用大嘴把貝殼包起來,然後用舌頭作為活塞製造吸力,吸出貝肉。據北極之行船上的動物學家Dmitri半開玩笑的説法,千萬別讓海象親吻你,它可以把你的腦花都一下子吸出來。
有人看過海象用大牙把身體挂在冰面上,這倒是大牙不錯的用途。這次北極之行中,我在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的奧地利海峽的浮冰上看到了13隻海象。
【用牙把自己的身體挂在冰洞口上的海象。圖片來源 Wikemedia Commons】
淚目海豹從巴倫支海到法蘭士約瑟夫群島再到北極點的路途上,有兩種海豹較為常見:灰色、身上有深色環形斑紋的環斑海豹(Pusa hispida)以及褐色、有大鬍子的髯海豹(Erignathus barbatus)。這兩位是北極熊食譜上的主要菜品,它們偶爾會向南遊蕩到我國的海域,這在《海豹日,曬海報》一文中有所提及。
而銀灰色、黑眼睛的琴海豹(Pagophilus groenlandicus),則是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特有的。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較多,在我這次行程中理論上也可以看到,可惜我人品不足,未能親眼目睹此等萌物,甚是遺憾……
【琴海豹寶寶出生後第3天到第15天皮毛是純白的顏色。圖片來源 Nobert Rosing / National Geographic】
琴海豹的學名Pagophilus groenlandicus意思是“格陵蘭的冰雪愛好者”。它們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最北端,從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到格陵蘭,再到北美東部聖勞倫斯灣的冰面上都有其蹤跡,可以説這是此行最有可能見到的海豹。
小琴海豹的白色皮毛是價值很高的皮草,同時它也幾乎成了動物權益的象徵。每年在加拿大聖勞倫斯灣的(Gulf of St. Laurens)冰面上,被人們棒打至死的小海豹大多為琴海豹。琴海豹純黑色的大眼睛看起來常噙滿淚水,這其實是為了保護角膜不受到海水鹽分的傷害。同時由於海豹在水下不能使用嗅覺,所以它們必須要有良好的視力。可是,我更願意相信海豹們是真的在哭泣。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