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網上轉來轉去的“怪物”新聞 裏的主角其實是在我國長江以北很常見的一個物種,我們常常可以在池塘、水坑、稻田及雨後臨時積水區見到它們的身影,有的群眾稱之為馬蹄管子,土鱉子,王八魚。它們的大名叫做“鱟蟲”。

【拍攝于四川的鱟蟲新聞圖片,正面、腹面照。】

鱟 & 鱟蟲

  浙閩粵的同學們可能會覺得鱟蟲很像是海洋生物鱟,但是仔細看看,它的腹部卻又裸露在背甲之外,尾節是一對柔軟的尾叉,這點又與鱟的劍尾不同。成年鱟的長度一般都在60cm以上,而最大的鱟蟲長度也不過10cm,因此他們被稱為蟲一點也不過分。儘管它們被叫做“鱟蟲”,在分類地位上鱟蟲與鱟卻是很不同的。

  鱟蟲隸屬於甲殼動物亞門Crustacea,鰓足綱Branchiopoda,背甲目Notostraca,出現于上三疊紀,全世界僅有10余種。僅鱟蟲科(Triopsidae)1個科,鱟蟲屬(TriopsSchrank)和鱗尾蟲屬(LepidurusLeach)2個屬,中國僅報道有鱟蟲屬。

  鱟蟲蟲體扁平,頭胸部及軀幹前部覆有一篇盾形背甲,背甲前緣中央可見一對無柄的左右相互靠攏的複眼,兩複眼前有一個無節幼體眼。它們身體分節達40節以上,胸肢至少40對,胸部與腹部分界不明顯,蟲體後端有—對柱狀細長分節的尾叉。

【鱟蟲的一對複眼和一個無節幼體眼。】

食性 & 習性

  鱟蟲的食性很雜,或濾食細菌,或刮食沉積于水底的有機腐屑,或捕食水蚤等一些小型的浮游生物,但它們是更偏好葷食的,所以在自然生境中,仙女蝦,水蚤,孑孓等等都是它們的獵物。特別指出的是,它們會自相殘殺,體型小和剛剛蛻皮的鱟蟲是最容易被獵食的。

【正在相互殘殺的鱟蟲。】

  鱟蟲主要生活于臨時性的淺水體,比如雨後或季節性水體。而在這些水體中,它們通常都是最大最強壯的動物,很少有天敵,因此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形態變化很小。鱟蟲有很多的本領,既會爬泳,又能仰泳。在水底,可以看到它們能夠快速的爬泳,身手敏捷;在水面上又能經常看到隨水流漂來漂去仰泳的它們。

  實際上,經常可以發現它們身影的小水坑是由於大水坑蒸發而逐漸縮小的。一般來講,鱟蟲並不長的一生,約90天的時間,就是在這種大水坑變小水坑,小水坑逐漸乾涸的過程中走完的。當它們所在的水坑快要乾涸的時候,便會爬向另外一個積水處。在水面練就的仰泳的本領也會在這時候派上用場,它們會躺在稀泥表面快速地擺動游泳足,把稀泥推向四週,形成一個小小的積水圓坑,當做它們的避難所。

【鱟蟲在積水要乾枯的時候為自己刨出的圓形小水坑。】

古老的生物 & 脆弱的生命

  相信大家最感興趣的還是新聞標題中的“2億年”吧,活了這麼久的時間,他們是怎樣做到的?

  的確,化石資料證實鱟蟲是出現于3.5億年前的泥盆紀的古老生物,穿越了這麼久的歷史長河,仍然能夠與我們見面,真可算是當之無愧的活化石。正是由於它們演變的這麼緩慢,有人稱它們為演化呆滯的類群,也有人稱它們為停止參與生命大冒險的生物。達爾文的解釋則是把這類生物的出現歸因于在它們生存過程中沒有競爭。

  我們看到的新聞中提到,鱟蟲很怕人類對水的污染,在漂滿油花、污物的水坑中鱟蟲無法生存。有的村民用農藥殺滅稻田鑽心蟲,會發現將鱟蟲殺死。有人將鱟蟲捉回家養在魚缸裏,一夜過後也發現它們幾乎全部死亡,既然他們這麼脆弱,又是怎樣挺過這3億年的光景的呢?

  鱟蟲大多是雌雄異體,兩性生殖為主,但特殊情況下也可能雌雄同體,或是進行孤雌生殖。實際上,它們的卵也是有兩種:一種是夏卵,這種卵的殼比較薄,産出後便開始發育和孵化;另外一種卵為冬卵,這種卵有著厚厚的殼,在面臨乾涸的時候,它們會進入“滯育期”,滯育期的卵能夠抵禦乾燥冰凍等惡劣條件,甚至可以幫它們度過幾十年的時間。這些特殊的能力很可能是它們能夠躲過幾個大的地質巨變的重要原因。

【進入滯育期的鱟蟲冬卵。】

寵物 & 食物

  北方的孩子們經常會在6月前後暴雨過後的水坑中,發現這些與蝌蚪大小、形狀都差不多的生命,但善於觀察的孩子們還是發現,它們的尾巴不能夠像蝌蚪那樣擺來擺去,的確,它們的尾巴只能當舵用。另外,看到它們的仰泳姿勢,看到它們用那麼多對的腳傳遞食物的動作,包括看到它們抱在一起相互打架,都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樂趣,所以市場上、網上會有售賣這些小生命當做寵物。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情況,買到的是滯育期的卵,需要飼養人精心培育才能孵化出來。用來售賣的品種一般都是可以進行孤雌生殖的,這樣即使它們的生命週期很短,它們死後留下來的卵又可以孵化。從而可以持續飼養下去。

  據説北美國家的一些居民吃鱟蟲,並把他們當做美味。但這個説法目前沒有得到可靠的資料證實。如果它們真的有食用價值,將來會不會成為流行食品呢?這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原來這種2億年前的生物,不過是早有人養來當寵物的鱟蟲,儘管也被稱為“恐龍蝦”,但它們其實是大自然裏很常見的小生命。參考文獻:

  [1] Fry L.L. & Mulla M.S. (1992) Effect of drying period and soil moisture on egg hatch of the tadpole shrimp (Notostraca: Triopsidae).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 85, 65–69.

  [2] Maeda-Mart岥nez, A.M., Obregon-Barboza, V., Mavarrete-Del Toro, M.A., Obregon-Barboza, H. and Garcia-Carreno, F.L., (2000). Trypsin-like enzymes from two morphotypes of the ‘living fossil’ Triops (Crustacea: Branchiopoda: Notostraca). Comp. Biochem. Physiol. B 126, pp. 317–323.

  [3] McLaughlin, P.A. (1980). Comparative Morphology of Recent Crustacea. W.H. Freeman and Company, San Fransisco, California.

  [4] Schram, F.R. (1986). Crustace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5] 薛俊增,堵南山. (2008). 甲殼動物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6] 薛俊增, 方偉, 吳惠仙, 袁林, 王寶強. (2010) 中華鱟蟲外部形態結構的初步觀察. 四川動物, (2): 209-211.

  [7] 陳秉麟,陳曦.(1999). 松嫩平原的活化石一鱟蟲. 化石 ,(3):2-3.

  [8] 陳秉麟.(2000). 松嫩平原上的鱟蟲和蚌蟲. 大自然 ,(3):1

視頻集>>

熱詞:

channelId 1 1 鱟蟲:起什麼哄,沒見過活化石啊? 1 網上轉來轉去的“怪物”新聞 裏的主角其實是在我國長江以北很常見的一個物種,我們常常可以在池塘、水坑、稻田及雨後臨時積水區見到它們的身影,有的群眾稱之為馬蹄管子,土鱉子,王八魚。它們的大名叫做“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