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精彩視頻排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網友評分最高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7日,有媒體刊發了“今冬北半球將迎‘千年極寒’的消息”,引發了市民高度關注。僅2天時間,百度新聞搜索關於“千年極寒”的相關報道達到240多篇。那麼,“千年極寒”預言有多大可能性?到底會給北京帶來多大影響?

  各界熱議 今冬恐現千年以來最冷的寒冬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即將來臨的冬天,歐洲地區恐怕會出現超低溫的極端天氣,歐洲民眾可能面臨千年以來最冷的寒冬。

  波蘭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極端天氣形態,是因為在“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下,來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所致。這股洋流是維持地球氣候平衡的主角之一,但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剩過去的一半,無法發揮其中和極地南下冷空氣的效用,而且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

  在太平洋地區,澳大利亞氣象局5日表示,“拉尼娜”現象已經有進一步增強的態勢,並且可能持續到2011年初。“拉尼娜”和“厄爾尼諾”都是自然現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會出現,影響卻截然相反。“厄爾尼諾”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暖。“拉尼娜”現象指的是赤道東太平洋溫度持續變冷,而海洋溫度變化會帶來氣溫的變化。

  氣象部門 可能性不大,但要未“冷”綢繆

  市氣象臺氣候中心主任郭文利指出,“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北亞地區異常寒冷。在中國,一般來説,“拉尼娜”現象會使冬季氣溫比正常情況低。

  郭文利説,長期天氣預測數據分析要更多更複雜,一般情況下,氣象部門在11月才做出冬季預報,現在下結論明顯太早。同時,全球的大氣環流是一個系統,“拉尼娜”必將引起整個大氣環流的變化,它是一個信號,帶來的是北半球冬季的寒冷。但“拉尼娜”究竟持續多長時間、強度發展到什麼程度,還需要觀測。另外,北京位於中緯度季風氣候區,如北極環流等多種氣候因素,都會影響到天氣的變化。因此,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是不是千年一遇?還要等到冬季臨近時才能作出具體預測。

  中國海洋學家則認為,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與2008年南方雪災的成因都與“拉尼娜”現象密切相關,今年“拉尼娜”活動強烈,值得密切關注。市氣象部門表示,應對“極寒的預言”,除了思想準備,更重要的還是未“冷”綢繆:要加強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抗災和保障能力,要增強全社會減災防災意識,應急體系應提前演練,以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

  北京歷史上極寒啥樣?

  “我們不知道北京的千年極寒究竟能冷成啥樣?”氣象專家張明英説,北京的溫度記錄是從1869年開始的,至今也不過141年。這141年,北京氣候大致可以分成11個階段,其中有6個偏暖期和5個偏冷期,目前我們正處在偏暖期。從這11個階段明顯看出,氣候偏暖期並不意味著這個時期全部年份都偏暖。在1919年至1953年和1958年至1965年這兩個偏暖期,也分別出現了寒冷年份。

  在過去幾年,北京曾出現比較冷的時期,2008年12月4日、5日北京平原地區48小時降溫10℃至12℃,是1971年以來12月最強的寒潮天氣過程。2008年12月22日還出現了-13.5℃的低溫,是1986年以來12月的最低溫。

  查閱《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北京卷》,可以從中一窺幾千年來北京最冷的時期,當時甚至出現凍死路人之災。據史書記載,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十三,忽陰晦大風,郊壇燈燭俱滅,正在南郊郊壇舉行祭祀的儀仗人員及樂官俱凍死,可見當時氣候奇寒。又如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二月十八日,“驟寒如窮冬,至晚大風雪。京城城內九門,凡凍死者一百七十余人”。同年,崇文門下,“肩輿(小轎)中婦人並抱孩子俱僵死。並輿夫(轎夫)二人亦仆,俄亦僵踞不復活”(《萬曆野獲編補遺》)。清代也發生過幾次奇寒凍死人的災害,同時在州縣誌中也有記載。

  專家分析説,明末清初時期的低溫凍害,是我國5000年以來最為寒冷的第四寒冷氣候期,從竺可楨先生繪製的我國近5000年溫度變化曲線中,可以看出,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前後出現四次寒冷氣候期。

  我國寒潮從四路而來

  冬半年是冷空氣活躍期。每年入秋以後,來自極地及北方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天氣條件下,如潮水滾滾而來,在沿途造成明顯劇烈降溫,常伴有大風或降水,這就是寒潮過程。

  市氣象局氣象資料統計,北京地區寒潮出現的時間,最早始於9月下旬,最晚終於次年4月下旬。春季的4月和秋季的10月至11月及冬季的12月是寒潮活動最為頻繁的季節。同時,每年出現寒潮的次數差異很大,最多的一個年度可出現6次,最少的全年無寒潮。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寒潮出現次數較多,平均每年度3次;從70年代初至2000年,寒潮活動較少,平均每年度1次,其中1996年至2000年連續5年無寒潮出現,這是自1951年有寒潮記錄以來最長的連續無寒潮年數。

  專家介紹,影響我國的寒潮路徑可分為4條。

  西北路:冷高壓來自新地島附近的北冰洋上經蒙古西部再東移影響我國,此路徑的寒潮約佔全部寒潮的60%。

  北路:即冷高壓經過西伯利亞西部南下到蒙古西部後,再向東南移動影響我國,此路徑寒潮約佔總數的17%。

  西路:冷高壓經過歐洲南部移到蒙古西部,再影響我國,此路徑的寒潮約佔寒潮總數的15%。

  東北路:少數寒潮經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南下,直接影響我國東北及華北北部地區,此路徑的寒潮約佔寒潮總數的3%。

  春秋季寒潮活動所造成的農業災害最為嚴重。寒潮造成的城市氣象災害主要是寒潮帶來的大風毀壞電力、通訊設施,帶來的降溫降雪影響交通和由於氣溫的突降引起人們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流行。北京平原地區平均初霜凍日期出現在10月24日,最早出現在10月8日,最晚出現在11月10日;平均終霜凍日期出現在4月8日,最早出現在3月12日,最晚出現在4月27日。

視頻集>>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