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石元春:“十二五”生物質能要“定譜”

 

CCTV.com  2011年09月20日 23:4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科學時報  
[內容速覽]  石元春 生物質能源 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 寒冬 光伏發電 科學時報 肉爛在鍋裏 2009年

  山西人李京陸走西口治沙的故事讓許多人唏噓不已。

  他從煤炭生意做起,到房地産界的風雲人物,繁華看盡,在知天命的年紀感悟:剩下的人生該如何度過?順應山西人走西口的傳統,他來到內蒙古草原發展,卻被當地的浩蕩和遼闊所折服。他拿出百萬在當地種樹治沙,無奈沙柳每4年需砍伐一次。企業家出身的他深知資本流通的道理,又投資2億多元興建生物發電廠,用沙柳來發電。困難時,資金緊張,他幾乎賠盡了自己在其他行業積累幾十年的資本;如今,在堅持發電1年多之後,他終於迎來了國家補貼標準提高,沙柳發電也被譽為內蒙古發展沙漠經濟的典範。

  李京陸的故事可以説是這個行業的縮影,只不過,故事的結尾不盡相同。

  《科學時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産業以民營中小企業居多,由於沒有國家政策的足夠支持,大多數企業掙扎于收支平衡線上,贏利者甚少,觀望者居多,普遍在等待政策的春風。而在等待中,很多企業最終銷聲匿跡,不了了之。

  兩院院士石元春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度過了2009年的“寒冬”之後,2010年我國生物質能源已經迎來回暖期,但是爭論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尤其是國家相關主管部門雖然制定了相關政策和規劃卻未有資金支持到位,生物質能的發展仍然“沒個準譜”。

  石元春希望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的地位有一個明確的、科學的判斷,否則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中提出的生物質能發展目標將很難完成。

  從“早、快、好”到坐冷板凳

  生物質能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比太陽能、風能都早。但如今,光伏發電和風能裝機已經出現了産能過剩的情況,而生物質能卻一直不溫不火。

  “我明確地説這是由錯誤的政策導嚮導致的,業務主管部門在這個問題上有偏差。”石元春對此毫不避諱。

  一方面主要的設備和技術都被國外掌握,另一方面電網難以適應。兩方麵條件的欠缺使得我國風電和光伏泡沫很快破滅。但在泡沫擴張的同時,生物質能的發展明顯降溫。用石元春的話説:“生物質能源坐冷板凳了,2009年是最‘冷’的一年”。

  他指出,實際上,生物質能源在我國發展是最早、最快、最好的可再生能源産業。

  早在“十五”初期,我國陳化糧壓庫現象嚴重。當時,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石元春第一次聽見朱鎔基總理提出用陳化糧做生物乙醇的想法。之後很短的時間內,黑龍江、吉林、安徽、河南4省就興建了4個燃料乙醇工廠,年生産能力共計73萬噸。由於是總理親自推動,各種配套資金、政策落實很快,産業發展也非常快。到“十一五”初期,又擴展到遼寧省,産量達到120多萬噸。後來又擴展到湖北、河北等其他省市。直到現在,這些省市內的所有汽油都添加了10%的生物乙醇。

  除了生物乙醇,“十五”期間我國還形成了400多兆瓦的生物質發電。

  石元春介紹道,在當日本、印度、歐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還沒“回過味兒來”之時,中國已經迅速成為繼巴西和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生物質能大國。

  借著“十五”之餘勇,我國制定了實現200萬噸非糧乙醇的“十一五”規劃目標。但隨著形勢轉變,最終僅僅完成了20萬噸。

  “‘十五’期間是我國生物質能發展的高潮。2009年我認為是生物質能源過三九寒冬的時候,今年似乎有了回暖跡象。”石元春總結道。

  一樁“肉爛在鍋裏”的買賣

  國能生物發電公司董事長蔣大龍曾表示,國家給企業的發電補貼幾乎相當於企業從農民手中購買原料的資金總額。

  補貼高是很多人質疑生物質能發展的一大原因。但石元春認為,同我國其他一些産業花大價錢從國外購買原料相比,生物質能的補貼都轉移給了當地農民,可謂“肉爛在鍋裏”。

  生物質發電的原料成本是其成本中很大的一塊,佔總額的將近50%。過去在農村一分不值必須燒掉的秸稈,現在每噸能賣兩三百元。在廣西北海,以前300元一噸的木薯現在因為有了乙醇加工廠,價格翻番。很多人開始留在自家地裏“淘金”,而不再去外地務工。

  “現實情況是,哪有一個生物質燃料的加工廠,哪的農民就能得到立竿見影的實惠,實現增收。”石元春説。

  我國小農經濟的分散性導致生物質資源分散收集,是圍繞生物質能發展的另一大爭論點。記者從國能生物發電公司了解到,經過5年時間的研發,國能公司目前使用的聯合收割機可以在收割麥粒之後,直接將麥稈打包收走。

  雖然我國生物質的收集不可能像國外一樣實現大面積機械化,但石元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雖然沒有大工程,看不到業績,但都在手邊上。”

  據悉,我國年産秸稈7億噸,除去用於還田、牲畜飼料、薪柴等,1億噸白白燒掉。將露地焚燒的秸稈用於發電,其作用相當於半個三峽水利工程的年發電量。“而且比三峽的社會功能還強。”石元春説,“可以把當地的工業、運輸業、製造業都帶動起來。”

  他同時提醒道,為了避免一哄而上,搶資源,國家應對生物質發電和加工廠進行合理規劃,避免原料市場出現價格大幅提升。

  期待“十二五”

  “像李京陸這樣的企業家,他們在起步階段沒有要國家一分錢,用自己的錢去投資。每年從當地牧民手中收沙柳就達到3000萬元,發展到最後當地牧民都不讓他們走,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我們不應該鼓勵嗎?”石元春直言。

  諸如這樣的創業故事還有很多。

  長春,取暖季長達半年之久,傳統的燃煤供暖造成的污染嚴重。一家民營生物質能源企業利用長白山的枯枝落葉、農林殘余壓製成顆粒燃料替代燃煤,其熱值和煤相當。如某外資4星級賓館過去燒油採暖,每年費用高達500萬元,而採用了這種顆粒燃料之後,只需250萬元。

  “這些事是誰做起來的?不是國營大企業,而是這些拿自己的錢投入,現在苦苦經營的人。”石元春希望國家對這些民營企業給予更多的支持。

  今年春天,國家財政部來到內蒙古李京陸處調研了當地生物質發電的情況。結果認為應該支持,隨後將生物質發電補貼政策提高了1角錢,提高到0.75元/度。雖然幅度很小,但這對眾多民營中小企業來説無疑是久旱逢甘霖,更是氣候回暖的徵兆。

  “現在氣候轉暖了,但還是一團糨糊。”石元春感慨道,“當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在發展生物質能源的問題上還沒有準譜。”

  他表示,運輸用燃料是能源消耗的主力,而燃料主力是液體燃料,其中又以生物質燃料為主力。從國際形勢來看,這是一條清晰的發展路線。

  當前正是我國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關鍵時刻,石元春建議:在大力發展核能和水能的同時,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中一定要把生物質能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他説:“從國際國內的大趨勢看,生物質能源應該在可再生能源中佔主導位置。同時,發展生物質能源對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和農民的增收問題、農村的工業化問題有重要的促進、拉動作用。”

責編:史江鑫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