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有個名詞“利率市場化”在所有財經新聞、各大經濟類媒體非常高頻的出現,對於中國進一步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呼籲也一直很強烈。
那麼不妨從利率市場化概念入手,分析目前的利率情況如何影響經濟發展與房地産市場。
(1)利率市場化是什麼回事?
先從定義入手,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意味著具體利率基本由市場供求來決定,而不是由行政干預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四個層面的市場化。
實際上,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利率決策權交給市場、金融機構,由市場、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仲介,由市場供求決定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目前國際上主流的關於利率市場化的理論,主要由美國經濟學羅納德·I·麥金(Ronald I McKinnon)和愛德華·s·肖(Edward S。Shaw)完善前人理論而提出的,其兩位被視為近代“金融發展理論”的奠基者。他們提出著名的“金融抑制”論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欠發達,在金融學層面上可以歸咎於金融抑制。經濟發展的前提是金融不能處於抑制狀態。為此他們主張“深化”金融或在有關國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其中金融自由化重要組成就是利率市場化。
(2)為什麼要利率市場化?
既然中國管理層一直在探討如何進一步進行利率市場化,那麼,這意味著:一方面潛臺詞是現在國內還是一個非利率市場化的金融市場,一方面也反證了利率市場化才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
要分析“非利率市場化”問題,也是從上述的“金融抑制”理論探討:
在目前的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著明顯的金融抑制現象,政府一般對利率實行嚴格的管制。在利率管制下,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通貨膨脹使實際利率往往為負。負實際利率一方面損害了儲蓄者的利益,削弱了金融體系集聚金融資源的能力,使金融體系發展陷於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另一方面相當於向長期投資的借款人提供了補貼,刺激後者對金融資源的需求,造成金融資源供小于求的局面。
而由於這些因素的疊加,往往也令這些政府實行信貸配給制度。同時,由於行政干預色彩過度,這些國家也往往根據自己主觀上的偏好分配金融資源。
這種非市場化、過於主觀的做法,往往就損害了金融體系在配置資源中的正常功能。一方面令到市場的調解功能混亂,一方面也無法正確判斷市場釋放的信號。
實際上,目前國內情況跟國際上大多數金融受到抑制的經濟體一樣,存、貸款利率都有上限,而且,很少存在競爭的銀行體系。
在這種扭曲市場的情況下,銀行也必須確實遵守利率上、下限的情況下,可存儲與可信貸的資金“非正常價格配給”現象必然發生。尤其是信貸在實際操作上,不是根據投資項目的預期生産率。而是根據交易成本和所感知的違約風險來配置的。那麼,信貸中的行政干預壓力、貸款規模、貸款“打包銷售理財産品、基金”等也嚴重影響信貸的配置。
在國內,投資的平均效率也會因為這種“非市場化”産生扭曲:一些政策性扶持項目,隨其可享受的貸款利率上限的下調而獲利,因為收益率較低的投資項目、企業,現在也可相對其他沒有享受信貸優惠的企業而“相對性獲利”。而且令到原先不申請銀行貸款的企業家,現在也進入信貸市場,再利用其相對廉價的貸款來投資或者轉貸。而社會上相當大比例的真正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由於貸款政策問題,較難得到貸款與優惠利率,其融資成本往往過高,就會嚴重壓制盈利能力。
目前國內的非市場化利率在六個方面使經濟發生扭曲:
第一,高於國際上平均的利率(現在大部分西方經濟體的利率平均要低於中國3-5倍),使國內民眾偏向更少的消費,從而使儲蓄大幅度高於社會正常應該的最優水平,令到民間零散資本沒有有效運用,而且同時也是造成內需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另一個為社會保障問題)。
第二,潛在的貸款人從事民間的高收益率借貸,而不是直接投資,從而不是將錢直接投資到實質生産。大量的銀行、影子銀行、民間資本都參與了這種所謂的“資本運作”遊戲。
第三,那些能以低的貸款利率得到資金的銀行借款人會選擇資本密集型的項目,或者將這些廉價貸款再轉貸盈利,進一步惡化社會資本運用與正常生産情況。
第四,具有高保值或者高收益項目的企業家、投資人,也會成為潛在借款人之列,這些企業家、投資人願意以較高的利率借款,因為他們的項目往往得不到貸款。
第五,利率的非市場化,就意味著主觀人為
的扭曲,而國內過高的貸款利率,另很多傳統生産行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舉步維艱。同時,也讓社會平均收益率人為的“扭高”。
第六,國內的貸款利率平均遠高於西方發達經濟體,與其説表面上大量國際熱錢涌入中國為了“享受人民幣升值”,不如深入分析:由於國內貸款利率較高,很多熱錢涌入流入“影子銀行體系”來套利,因此産生人民幣的升值,結果熱錢兩面受惠。但是,國際熱錢的快速流入流出,其實最終會傷害國內經濟發展,因為他們從來就不是為了帶動中國經濟發展而來的。
因此,利率市場化,就是要避免以上六點情況出現,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隘口,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金融受到抑制的經濟”,應該取消上述金融抑制政策,通過放鬆利率管制、控制通貨膨脹,使利率反映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水平,使實際利率為正,恢復金融體系集聚金融資源的正常能力,達到金融深化改革的目的,從而為經濟體制改革奠定基礎。
(3)目前的利率非市場化也是導致內需不足、民營生産惡化、推高房價的一個主要金融因素。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無可否認目前的金融制度已經落後於社會發展步伐,尤其仍然沒有實現利率市場化。這個相對落後的金融制度,使社會投資不是依賴於外部融資,而是依靠內源融資。由於目前的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與很多仍要完善的地方很多,潛在的投資者無法以常規的貨幣金融資産作為儲蓄保值的對象。
因為按照目前國內情況,實際平常的存款利率相對於CPI為負,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潛在的投資者,就會對這個負收益非常害怕,因為那是長時間的負收益。所以,他們就會以各種各樣方式作為保值手段,生怕來之不易的財富“被實質性貶值”。
而近年的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加上CPI遠高於正常存款利率,令到民眾對於“增值保值”的需求達致頂峰:對於所謂“理財産品”的追捧,到“大媽瘋狂買黃金”就是這個情況最客觀的表現。
而房地産,由於其本身就具有保值的功能,加上近年來對於房地産的稅負一直在大幅度增加(稅負最終疊加在房價上),而最重要是至2000年至今,投資買房基本都盈利,而同期的證券投資是“慘不忍睹”,令越來越多老百姓“被動”選擇房地産來規避這個非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而利率非市場化,也導致社會實質性生産每況愈下,疊加出口不振、稅負太高等因素,另更多民間資本從生産性行業流出。而過去瘋狂流到證券業已經讓這些資本收到教訓,從而,這些資本將會在房地産市場進一步高度集中。
總而言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利率市場化問題沒有得到完善前,房價仍然會在金融層面的推導,疊加稅負太高等因素,進一步推高房價。這就是現實,也是經濟規律,不以我們喜惡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