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觀點頻道

夏斌:推進水電氣油等資源價格改革

發佈時間: 2013年04月18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人民日報

  深化經濟改革的邏輯與行動框架(學術論苑)

  夏 斌

  一段時間以來,收入差距較大、産業結構不合理、居民消費不足等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問題,這些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具體表現。解決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説要靠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這就需要對這些問題的邏輯關係與脈絡加以梳理。

  為什麼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GDP增長?在農村,主要是工業化過程中本應歸農民的土地增值收益相當大部分被地方政府和企業獲得。在城市,原因有三:一是勞動者薪酬收入偏低。二是居民財産收入下降。股市下跌,負利率使儲蓄受損。三是傳統製造業快速發展,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國有企業分紅少;資源稅、利率等要素價格偏低。這三個因素直接刺激了第二産業擴張,而能擴大就業、普遍提高薪酬水平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發展受到明顯抑制,勞動報酬增長慢于企業利潤提高。

  為什麼會出現産業結構扭曲?一是稅收問題,因而目前正在進行“營改增”的稅制改革。二是過去幾年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加上地方政府能以土地收入為杠桿高倍撬動貸款,所以加快了第二産業投資。特別是一些壟斷性企業能獲得大量貸款並以獨佔的優勢多元化經營,如通過金融、房地産等非主業投資獲取利潤,所以不斷推高投資水平,導致産業結構扭曲。三是服務業的投資限制過多,民間資本難以進入。四是資金、資源等要素價格改革滯後,再加上前幾年外部需求繁榮的刺激,助推了壟斷性、資源性企業以低廉的成本加快擴張。

  以上扭曲的收入結構、支出結構和生産結構,加上資金、資源等要素價格低廉和行政管制、外需繁榮等因素,必然導致國內生産的大量産品和服務要靠大量出口來消化。

  可見,我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問題是密切關聯的,而且其成因不僅僅局限于實體經濟,資金、資源等要素價格改革不到位以及土地收益分配、市場準入限制、稅收和行政性壟斷等因素同樣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抓住核心、突出重點,全面協調推進各方面改革。

  深化改革的行動框架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應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和要素價格改革為核心和突破口,推進徵地、社保、財稅、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

  (一)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及其連鎖反應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應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目標,提出居民收入提高的量化目標。主要包括:未來8年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城鎮居民養老標準、貧困救助線等扶弱目標;逐年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距的量化目標;逐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的各項社會保障量化目標。推進這方面改革帶來的財政收支壓力,會進一步倒逼財稅體制改革。同時,解決長期負利率導致居民財産損失問題,會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

  提高農民收入重點是依法改革徵地制度,讓農民更多分享土地級差收入和長期增值收益。目前,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差距超過收入分配差距,這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應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兩大原則,允許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需要提前做好準備的是,今后土地增值收益基本歸農民後,我國經濟馬上會暴露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土地出讓金驟然減少,城市建設資金將捉襟見肘。二是按國家規定,土地出讓收益必須按一定比例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土地開發、教育基金等支出。土地出讓金驟然減少,將直接影響農村的教育、農業、水利建設等,導致地方財政吃緊。再考慮到收入分配、社保改革中新增的財政支出及多年累積的地方融資平颱風險因素,就會倒逼財稅體制進行深刻改革。在財稅體制改革中,解決嚴峻的收支缺口問題,只能從提高國企分紅比例和出售部分國企股權的改革中尋找出路。

  (二)要素價格改革及其連鎖反應

  我國經濟之所以形成投資、出口主導的發展模式,除了消費不足和外部需求的引致因素,融資成本低、資源環境成本低是供給方面的重要原因。因此,進一步深化改革,除了要消除造成結構扭曲的需求因素,還須同時從供給方面加快改革。

  漸進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銀行存貸利差必然縮小,導致競爭加劇。防範銀行破産風險,會倒逼存款保險制度加快出臺。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助於監管部門改變“保姆式”監管,有助於取消民間資本入股金融機構等的行政限制,有助於發展民間中小金融機構。同時,利率由負轉正,一方面可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促進消費;另一方面會理順資金價格信號,正向激勵企業、政府抑制高耗能、低效益重復建設,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加快這項改革,金融産品創新將更為活躍,混業産品將明顯增多,會迫使監管部門改善監管協調。加快這項改革,還有利於中央銀行選擇更加靈活有效的間接調控方式,有利於抑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進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推進水、電、氣、油、礦産等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加快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必然導致一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倒逼企業改革;倒逼政府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削減行政審批,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抑制過去那種不計成本、浪費資金與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片面追求投資擴張的增長慣性,從而逼迫企業與地方政府尋找服務經濟中的發展機會,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最後達到根據市場信號和競爭壓力而不是通過行政指令實現産業和區域結構調整。

  (三)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以上兩項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求推進如下重點領域改革。

  徵地制度改革。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改革,也是啟動我國巨大消費市場的關鍵舉措。應堅持平等保護物權,明確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原則,允許土地平等進入市場,保護農民宅基地的相應權益;對確實為了公共利益需要而徵地的,應明確嚴格的法律程序,特別應強調“合法補償”,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社會保障改革。這既是解除國民後顧之憂、擴大國內消費、糾正經濟結構扭曲的一項重大經濟改革,又是追求共同富裕、實現中國夢的一項社會歷史工程。

  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是下一輪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應在當前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儘早組織力量,結合上述各項重大改革和正在試點的房産稅改革,認真研究中央和地方間的財力事權關係,適度提高地方收入比例,合理測算財政中長期收支缺口及其動態變化,全面制定中長期財稅改革方案。

  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以上各項改革,未來國家財政會出現相當大的收支缺口。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可行的制度調整就是動用政府手中掌握的大量存量資源。需要明確的是,適當降低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主要是一般競爭性行業中的比重,絲毫不影響而且會加強國有經濟對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作者為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