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月31日新華社受權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是連續第十年聚焦三農了,由此可見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今年全國經濟有一個大背景就是要穩增長。在穩增長這個大背景下提出穩三農,具有非常特殊意義。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聚焦農業生産經營體制創新。
1.為什麼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現代農業事關我國糧食安全,只有保障農産品的有效供給,中國13億人的糧食安全、農産品的供給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另外,即使是將來我國城鎮化能夠提高到60%-70%,仍然有4-5億人要生活在農村,農村未來顯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和支柱。沒有穩定的農業作為基礎來提供原料提供勞動力,也就沒有二産和三産,也就沒有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增長,就沒有農民的小康和中國的全面小康。
2006年的第二次農業普查顯示,中國的農業生産經營戶每戶經營9.1畝耕地,每個農民只經營5.2畝地。這樣一個小規模的農業,凈收入很低。這樣的收入沒有辦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也就沒有辦法能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從這個角度講,擴大農業的規模,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新”在哪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就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四個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它包括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與市場銜接等不同環節的各種創新,如種植養殖大戶、專業戶、合作農場、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再如“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市場”等經營形式。可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強調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
3.農業産業化經營地方政府如何發揮作用
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這個産業體系不是“胡蘿蔔、大蔥”的産業體系,而是集約的、生態的、綠色的、低碳的新産業體系。這就需要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在經營中的宏觀調控、指導協調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成立相關産業基金,引導資本投入農産品深加工等産業建設;強調市場化的作用,也注意把自由市場和政府調控相結合,更加重視政府的宏觀協調作用。這樣一是為農業産業化發展和各種生産要素的流動營造一個社會化的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二是解決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資金問題。三是通過行政干預,加強了農業産業規劃,從而在産業化經營中避免盲目性生産。
4.推進農村産業經營是積極探索內涵式城鎮化道路
中國的城鎮化不能向歐美看齊,只有認識到中國的發展特點與態勢和西方的根本不同,才能談城鎮化問題和中國未來的發展問題。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要以農業産業化為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城鎮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一是農業産業化引導大量的就業人口從第一産業轉向二、三産業,通過人口和産業的集聚,為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奠定良好的産業基礎。二是著力推進城鎮化的良性內生增長模式,注重産業佈局優化、産業轉型升級、産業發展與城鎮化的內在協調聯動,為城鎮長期、穩定、有序、健康發展注入內在活力。
5.探索90後農民前途解決農業轉型升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的中國90後的新生代農民再也不會採用現在種田方式,未來的地誰種?如何種?種地的生活龍活現質量是不是比城裏人的生活質量一樣提高?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解決好中國農業的轉型升級。
當今的中國還保留一家幾畝地的生産方式,很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如何改革?土地流轉如何與城鎮化的發展相配合?未來中國土地的流轉必須建立在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上,而城鎮化的發展必需要每個城鎮都在産業,只有建立在每個城鎮都有各具特色的産業基礎上,大量農民才能轉變成為産業工人,農民就可以把土地集中租賃出去,農民就有了工資和土地的租金,就能在城鎮生活了。於是土地就能集中起來進行機械化種植,農業的生産率就會大幅提高,這樣90後農民的前途問題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農業轉型升級及城鎮化的發展就會成功。
但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每個城鎮要有明確的産業發展,每個城鎮不同的産業要建立産業基金,通過金融創新來推動産業的發展。可是我國現在沒有金融專家指導下的大規模的産業基金進行專業化運作來投向農業,因此無法形成專業化管理下的産業集群。如今當務之急是加快金融對內開放,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大國最核心的問題--農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