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首頁資訊科技農業健康

人民日報刊文評“雙11”支付規則:金融科技要帶有溫度

觀點 來源:人民日報 2017年11月10日 10:3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滿足金融消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這是金融科技應有的態度和溫度,也是對社會各方的約束與要求

  “雙11”在即,各種金融産品嶄露頭角:信用卡消費可以輕鬆申請分期付款,各種預售預付活動提前鎖定商品,“花唄”“白條”更是方便了不少用戶。然而,花樣繁多的紅包,“不懂奧數就看不懂”的優惠規則,也引起不少用戶的吐槽。

  近年來,支付科技發展迅猛,特別是隨著生物識別技術快速發展,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徵也開始被用於金融創新。比如,俗稱“刷臉”的人臉識別技術,易用性、普適性較強,目前已在身份核查、刷臉取款、刷臉支付等金融場景中得到應用。未來,包括指紋、人臉、聲紋、靜脈、虹膜等多種識別方式,將越來越多進入金融領域。

  但是,金融科技不斷創新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爭議。比如,前段時間少數支付機構片面宣傳“無現金社會”,利用高額補貼推廣單一支付方式,個別店家甚至拒收人民幣現金,妨礙了公眾的自由選擇;一些互聯網企業打造所謂“閉環”和“生態圈”,人為地造成了數據的封閉與割裂,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數據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在這個過程中,用戶信息、行為特徵、習慣偏好被過度挖掘,個人隱私未得到妥善保護。這些問題的出現,也給人們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實際上,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産物,其本質仍然是金融,服務對象還是客戶。發展金融科技的根本目的,是為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滿足金融消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這是金融科技應有的態度和溫度,也是對社會各方的約束與要求。

  對從業機構而言,要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以人為本。比如在發展非現金支付的過程中,要為中老年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新知識、新技能的培訓和指導,盡可能幫助他們融入數字社會中來,享受到科技紅利;充分尊重公眾日常習慣,由公眾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支付結算方式;增強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真正有所敬畏。面對不斷出現的個人信息洩露等現象,要從制度、技術、流程等多方面加以改進,切實維護好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最重要的是,對新技術保持一份冷靜,新産品研發應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上找到平衡點,如此才能行穩致遠。

  而對監管機構而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和引導。如在支付結算領域,進一步完善支付基礎設施,規範非銀行支付機構發展,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更好發揮現代支付結算體系對經濟金融運行的基礎作用。對各類金融創新,要堅持“同一業務,同一監管”原則,實施功能監管和穿透式監管,維護好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針對“數據壁壘”等問題,應在數據收集、使用方面出臺專門法律或行政法規,打破信息孤島,讓散落在政府部門的公共信息以及各類企業平臺積累的信息互聯共享,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多元化的融合發展。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堅持正確的態度,保持足夠的溫度,金融科技將為我們帶來更好的服務,指引我們通往更高水平的社會生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