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健康有約》專訪徐東群:高溫天如何保護你自己

健康 央視網 2016年08月08日 16: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

《健康有約》專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副所長徐東群

  【節目策劃:張恪忞  本期編導:王煌】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受濕度、風速等的影響

  “桑拿天”溫度不算高卻感覺很熱,而過了“二伏”太陽再大,也不覺得有多難受。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體感溫度在“作祟”!體感溫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人體皮膚溫度。它受氣溫、濕度、風速、輻射等四大因素的影響。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74℃的體感溫度只是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綜合考量了溫度和濕度後推算出的數值,並不是實際氣溫。也就是説,即使身在伊朗,但你身上的那些“蛋白質”實際感受的溫度還沒有這麼恐怖。

  人作為有機的生命體,在應對高溫時,體溫可以靠排汗等機能進行有效散熱調節,以維持人體的恒溫環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在這樣的極端高溫下是安全的,人體散熱的功能會隨著溫度、濕度的升高而減弱甚至喪失。相關研究顯示,41℃的氣溫已是嚴重危及生命的溫度。此時,人體排汗、呼吸、血液循環等一切能參與降溫的器官,在開足馬力後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狀態。換句話説,極端高溫之下,人通常是還沒等“變熟”,已被“熱死”。

  有數據顯示,當氣溫達到45℃,人體平均皮膚溫度會升高至37.6℃,而如果人體溫超過42℃,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就會發生嚴重紊亂,體內蛋白質可能變性、凝固,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對於人的肉體來説,40℃的體溫是危險的信號,42℃則會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是死亡。

1

體感溫度≠實際溫度

  熱浪會對人體健康産生哪些危害?

  高溫、熱浪,會使人體熱應力下降,感到不適,除了導致常見的中暑、日光性皮炎,及與熱相關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外;由於氣溫高,夏季人們喜食涼的食物或冷飲,會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導致消化能力下降,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而悶熱、潮濕的環境下細菌繁殖較快,食物易腐敗變質,特別是體質虛寒的人群,會導致腹瀉,嚴重時還會引發急性腸胃炎;另外,長時間在溫度較低的空調房間中,濕熱容易侵犯人體,阻滯氣機,誘發關節炎、造成身體失調、頭暈、食欲不振等,如遇外邪,則容易引發熱傷風、扁桃體炎等。

  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中暑?

  熱浪期間,處於氣溫高、濕度高及氣流慢的環境中時易發生中暑。如:在高溫車間工作,通風差,則極易發生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暴曬,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氣中濕度的增強易誘發中暑;人群擁擠集中的公共場所,産熱集中,散熱困難,易誘發中暑。

  此外,飲水量不足、體內鹽分大量流失、睡眠不足以及患有疾病等情況也會增加中暑的可能性。

  中暑後的症狀是什麼?

  中暑是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徵的疾病。發生中暑前,通常會有些先兆,如口渴、食欲不振、頭痛、頭昏、多汗、疲乏、虛弱、噁心及嘔吐、心悸、臉色幹紅或蒼白、注意力渙散、動作不協調,體溫正常或有升高。

  通常輕度中暑時,除了中暑的先兆症狀外,還有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脈率增快、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等早期周圍循環衰竭表現。

  當發生重症中暑時,除輕度中暑表現外,還有熱痙攣、腹痛、高熱昏厥、昏迷、虛脫或休克,通常熱痙攣、熱衰竭和熱(日)射病可順序發展,也可交叉重疊,但一旦出現熱射病,是致命性的,病死率較高。

  熱射病其實是重症中暑,是人體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導致機體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等多器官系統損傷的嚴重臨床綜合徵。  熱射病發病與3個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即高溫、高濕、無風環境。所以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的工作人員容易出現熱射病。

  中暑後應該怎麼辦?

  中暑後應停止活動並在涼爽、通風的環境中休息;脫去多餘的或者緊身的衣服;用濕的涼毛巾放置於患者的頭部和軀幹部或擦拭患者的腋下、頸側和腹股溝處以降溫;如果患者有反應並且沒有噁心嘔吐,給患者喝水,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並適量補充含鹽清涼飲料:淡鹽水、冷西瓜水、綠豆湯等。

  中暑嚴重的患者請及時就醫。

  脆弱人群預防措施

  (1)老年人、嬰幼兒、孕産婦、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硬化等患者等脆弱人群,應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陽光強烈照射時段在室外活動。

  (2)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硬化等患者,早晨起床時應先喝一些水,補充一夜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血液循環。

  (3)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關節痛患者,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溫度調的過低的房間中。脆弱人群的房間室內外的溫差不宜超過5℃。開空調的房間最好在開機1-3小時後關機,進行自然通風。晚上睡覺前最好關上空調。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副所長徐東群

      一般人群的預防措施

  (1)高溫熱浪天氣下,如果可能應儘量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這一時段出行,尤其要注意不要在陽光強烈照射下運動,如快走、跑步等。

  (2)在陽光強烈的高溫天氣下,戶外活動應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包括穿透氣性好的、淺色的衣服,有助於散熱;如果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建議穿長袖襯衫;戴太陽鏡,使用遮陽傘,或戴遮陽帽;對於裸露在外的皮膚,可塗抹防曬霜等,避免日光性皮炎或曬傷。

  (3)高溫天氣會使體溫升高,容易缺水,導致中暑,應注意及時補水,等口渴時再喝水就太晚了,因口渴時人體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已開始脫水;也不能過渡飲水,這樣會使胃難以適應;另外,餐前和用餐中也不宜大量喝水,會沖淡消化液,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4)無論房間還是汽車內使用空調時,都不要把溫度設置過低,內外溫差不要過大;烈日中停駛的車最好不要馬上開啟空調,應打開車窗讓熱氣排出,等車內溫度下降後開啟空調;另外無論房間中還是汽車中,最好不要開著空調睡覺,尤其是停駛的車裏,通風較差,發動機排出的一氧化碳滲漏到車內會使人中毒。熱浪期間,應避免或盡可能地減少高溫時段外出;適量減少衣物;加強隔熱、通風、遮陽等降溫措施;保持充足的飲水,並適量補充含鹽清涼飲料:淡鹽水、冷西瓜水、綠豆湯等;保持充足睡眠。

  戶外工作者預防措施

  (1)高溫天氣下從事戶外工作的人群,應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輪換作業、適當增加高溫工作環境下勞動者的休息時間,減輕勞動強度,放慢速度,減少高溫時段室外作業。另外需要採取有效防護措施,包括穿透氣性好、淺色的長袖衣服;戴太陽鏡,或戴遮陽帽;對於裸露在外的皮膚,可塗抹防曬霜等,避免日光性皮炎或曬傷。此外還要隨身攜帶防暑品。

  (2)應當根據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臺當日發佈的預報氣溫,調整作業時間:如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時,採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連續作業時間。

  (3)戶外工作者可以用冰毛巾擦身體,進行物理降溫。

  (4)從外面回到室內後,切記立即開空調,避免感冒。

  (5)戶外工作者要注意出現頭暈、噁心、口乾、迷糊、胸悶氣短等症狀時,應立即休息,喝一些涼水降溫,病情嚴重應立即到醫院治療。

  洪澇災害期間救災人員預防措施

  高溫熱浪期間不僅天氣顯得格外悶熱,而且常有連陰雨或強降雨,導致洪澇災害,對於抗洪救災人員,也要採取預防措施。

  (1)救災人員多為解放軍或武警部隊的官兵,在炎熱的環境中,體力透支,水和營養素大量從汗中流失,更容易中暑。另外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發生顯著變化,因此必須及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如魚、肉、蛋、奶等,維生素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等,補充水和無機鹽等,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西紅柿、黃瓜、綠豆等。

  如出現中暑,應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讓病人仰臥,解開衣釦,脫去濕透的衣服,更換幹衣服;儘快冷卻體溫,降至38度以下。具體做法有用涼濕毛巾冷敷頭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用溫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鐘。給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飲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還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氣水。對於重症中暑病人,要立即撥打120電話,求助醫務人員緊急救治。

  (2)抗洪期間天氣炎熱、環境惡劣,官兵所穿衣服和鞋子透氣性差,不利於散熱,導致官兵起痱子,陰囊炎、足蘚、股蘚的發病率升高;浸泡在水中,會導致浸泡性皮炎;蚊蟲叮咬後還會導致蚊蟲叮咬性皮炎;另外,由於濕熱難耐,官兵往往會脫去長袖上衣,上肢皮膚裸露,收到紫外線照射,導致嚴重的日光性皮炎,危害官兵健康。

  應儘量穿長衣長褲,紮緊領口、袖口和褲腿。對於裸露在外的皮膚,可塗抹防曬和霜驅蚊花露水等,避免日光性皮炎、曬傷和蚊蟲叮咬。休息時應儘量保持居住點通風透氣,把褲子脫掉,洗乾淨後放在太陽下晾曬。如有可能儘量勤換衣物,穿乾燥的衣褲、鞋子。不要對患處進行搔抓,勤用一些外用的洗劑對會陰部進行局部清洗,必要時使用爽身粉保持皮膚乾燥。

  (3)高溫天氣和洪澇災害期間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防止不同程度的胃腸病及腹瀉。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