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集善之家”是使用團中央等部門在“關愛農民工子女——集善嘉年華北京2010”慈善晚宴上籌集的善款,依託農民工子女較集中的城鄉小學建設的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示範陣地。濟寧團市委依託2010年申報的關愛農民工子女“牽手夢想 快樂成長”項目,獲得了山東省僅有的兩個“集善之家”名額,並將項目落戶市中區安居街道胡營小學和嘉祥縣疃裏鎮大劉小學。為著力把濟寧“集善之家”打造成具有科學性、推廣性、複製性都很強的關愛行動陣地建設項目,濟寧市團組織通過組建特色隊伍、開展親情家訪、豐富活動內容及建立健全制度等措施,積極探索了項目的實施及推廣模式。
(一)組建特色隊伍,滿足個性需求。為彌補農村學校教學資源的不足,進一步豐富孩子們的學習課程及課外生活,嘉祥團縣委借助“集善之家”平臺,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個性需求,組織縣實驗小學、梁寶寺鎮農民工子女學校、華能嘉祥電廠、縣供電公司等多家單位的志願者,成立特色化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者隊伍,定期在“集善之家”開展活動,對農民工子女提供健康查體、課程輔導、心靈關愛等方面的志願服務活動;進行才藝、禮儀、計算機網絡操作、安全用水用電、健康知識等方面的教育,並建立志願服務檔案,記錄志願服務團隊每次開展活動的情況及建議。
(二)開展親情家訪,建立愛心檔案。胡營小學和大劉小學是兩個較典型的農民工子女集中學校。農民工子女們分佈在各個班級,他們遠離父母,缺少關愛,在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嚴重影響健康成長。為了掌握孩子們的真實情況,在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更好的教育、幫助他們,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登門家訪,認真摸底調查,製作、填寫了農民工子女檔案登記表,建立了“農民工子女愛心”檔案,檔案登記表詳細記錄了農民工子女及其父母的個人信息、家庭狀況、父母外出務工的去向、孩子學習生活等情況,同時愛心檔案也為愛心人士與農民工子女結對提供了參考。
(三)豐富活動內容,拓展服務功能。
打造孩子們的“遊樂場”。伴隨著“集善之家”的落戶,大劉小學和胡營小學的孩子們有了好去處。大劉小學劉雪梅老師感慨:“以前孩子們放了學,就滿大街跑,或者到她家玩,現在這些孩子可有去處了”。如今,她有時間就帶著孩子在“集善之家”看看書、學學電腦或者在華能嘉祥電廠捐贈的多媒體教室裏利用多媒體設備教些孩子們感興趣的課程。放假期間,胡營小學的“集善之家”也會在每週二和週五定期向學生開放,大劉小學則集中一段時間開放“集善之家”。
建設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橋”。在 “集善之家”建成之前,大劉小學只有一台電腦,還是村裏開展遠程教育的電腦。如今,在大劉小學的“集善之家”擺放著團中央提供的兩台新電腦,胡營小學更是有5台電腦,其中的3台電腦則是胡營小學依託“集善之家”向中心小學募集而來。現在,學校老師只要提前給在外打工的家長打個電話,家長找個網吧,孩子們就可以在“集善之家”與家人視頻聊天了。“集善之家”已然成為了孩子和外出打工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
經營孩子們的閱覽室。在胡營小學的 “集善之家”,除了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提供的1000本圖書,還有團市中區委組織城市小學生向農民工子女捐贈的圖書,每本書上不僅有城市孩子的簽字,還有留言和寄語。“集善之家”為胡營小學和大劉小學解決了缺少書籍這一燃眉之急。如今,胡營小學的“集善之家”正在嘗試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有組織地開展閱讀活動、分享閱讀體會開始,逐步實現圖書借閱功能,並由學生進行自我管理。
(四)建立完備制度,強化運行保障。團中央為每個“集善之家”配套了3萬元的建設和運行經費。按照要求,濟寧將前期撥付的1萬元經費用於購買書櫥、粉刷墻壁、地面硬化等完善配置硬體設施上,後期的經費也將逐步用於“集善之家”的運行維護和志願服務活動中。“集善之家”通過建立經費審查小組審批制度,做到了經費統一管理,專款專用,加強“集善之家”經費使用的透明度。在學期結束後,學校經費審查小組將把收、付賬目及結存情況對外公佈,接受上級團委的審查。同時,每個“集善之家”都制定了志願服務一年實施計劃和志願服務五年計劃,為“集善之家”長期順暢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胡營小學還創辦了農民工子女家長學校,以解決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啟發爺爺奶奶既要關愛兒童,又要嚴格要求兒童,既關心兒童生活又關心兒童思想。定期開設了“進城務工學生家長座談會”。同時,充分利用家長學校、紅領巾廣播臺、校報等宣傳陣地,宣傳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成功的家教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