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洋垃圾”為何有恃無恐

 

CCTV.com  2009年10月20日 09: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廣東陸豐碣石,一個擁有33萬人口的海邊大鎮。大海給碣石人帶來了生猛鮮活的海鮮,也給碣石人帶來了透著霉味的服裝。據説有1萬個碣石家庭靠販賣那些外國人——甚至是外國死人淘汰的舊服裝發家致富,他們把這些衣服賣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10月7日《廣州日報》)

  像陸豐碣石一樣,以“洋垃圾”牟利致富現象並不鮮見。2007年有媒體報道,在中國南方一名叫“蓮角”的小鎮,洋垃圾堆積如山,工人們就從這成堆的垃圾裏挑揀出廢塑料,融化後再次利用。就在廣東,個別地方大量村鎮,多年來發家致富的手段完全是依靠回收拆卸電子“洋垃圾”。這些現象早已為一些地方警覺,相關部門也採取過一些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洋垃圾”打而不絕、有恃無恐呢?

  首先,與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有關。儘管我國相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並不少,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産促進法》等十多部固體廢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如何遏止和處理進入我國的“洋垃圾”問題上規定很少,近似“盲區”。缺乏全國性統一法律支撐,僅靠一些地方性自主規定,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擊遏止“洋垃圾”力度。

  其次,不能否認個別地方對“洋垃圾”的危害認識不足,甚至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增長而採取縱容甚至變相“保護”措施。環境影響和破壞既是長期的,也是潛在的,面對眼前利益,一些地方更樂意于看到稅費收入增長。在“洋垃圾”的處理和銷售上,個別地方政府未必不能分得“一杯羹”。因此,當地執法部門在查處“洋垃圾”上就缺乏底氣和耐力。

  再者,國民整體上環保意識不高。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為什麼敢半公開甚至公開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輸送“洋垃圾”,就是鑽了個別貧窮國家環保意識低的空子。資料顯示,每年全球約産生2000萬至500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70%被傾銷到亞洲,剩下的大多數被運往印度和非洲國家。索馬裏、加納、尼日利亞等國更是成了西方國家的“垃圾傾倒場”。這種現象的産生,固然與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有關,但未嘗不與當地政府及民眾環保意識弱有關。

  要真正打擊和遏止住危害我國長期發展環境的“洋垃圾”問題,需要儘快從立法角度入手,堵住法律漏洞;同時,地方政府和當地百姓也要轉變觀念,要從為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意識去積極遏止、主動抵制“洋垃圾”,不為眼前蠅頭小利所惑,尋找和創造可持續的綠色經濟增長點,實現科學發展,造福子孫後代。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