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評:倒騰“洋垃圾”旁若無人 誰是“守門人”

 

CCTV.com  2009年10月20日 09:3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廣東陸豐碣石,一個擁有33萬人口的海邊大鎮。大海給碣石人帶來了生猛鮮活的海鮮,也給碣石人帶來了透著霉味的服裝。據説有1萬個碣石家庭靠販賣那些外國人——甚至是外國死人淘汰的舊服裝發家致富,他們把這些衣服賣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10月7日廣州日報)

  “洋垃圾”服裝“衣比紙賤”,多得觸目驚心。當地人都把“洋垃圾”服裝稱為“舊衣服”,在公開層面,他們不願提及“走私”和“洋垃圾”這兩個貶義詞。在與顧客的交流過程中,這兩個詞卻是一種噱頭,是最大的賣點。“洋垃圾”服裝已經成為碣石人的支柱性收入來源,但不管什麼檔次、什麼價位的衣服,在週轉翻新流程中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這不能不令人憂心忡忡,消費者的權益誰來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誰來護衛?

  “洋垃圾”可能傳播各種病毒,對公眾的危害顯而易見。為什麼“洋垃圾”得以在一個地區成為一條龍的“支柱産業”?海關和商檢作為第一道關口的失守固然需要追究,但第二、第三乃至更多關口的“守門人”——當地的工商、衛生檢疫、稅務等部門為什麼都對此視而不見呢?到底是職責不清,互相推諉,還是利益捆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從“洋垃圾”堂而皇之進入國門,再到倒騰者旁若無人,折射出常態化監管的缺失。監管“洋垃圾”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問責。應明確海關和商檢部門作為“洋垃圾”的第一責任者,凡在國內市場發現“洋垃圾”的,舉報經確認後應依照相關法律問責走私所在轄區海關和商檢部門。通過刨根問底,以堵塞“洋垃圾”進入國門的源頭。

  對市場上“洋垃圾”,借鑒治理水域污染的“河長制”,明確當地工商部門負責人就是出現過“洋垃圾”加工銷售點的“街長”,對“洋垃圾”負有日常監管之責,一旦出現,拿“街長”烏紗是問。同時,對服裝加工、銷售企業的準入門檻、運輸外銷以及網上銷售等都作出嚴格具體的限制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樂壞轉移者,肥了中間商,損了消費者的“洋垃圾”拒之於國門之外!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