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政策”面臨三大挑戰——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謝登科、王宇、韓潔)為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半年時間過去了,實踐已經證明,“雙政策”是立竿見影、行之有效的,將堅定不移地實行下去。但人們同時注意到,在“雙政策”實行的過程中,也凸顯一些難點,面臨一些挑戰。
民間資本啟動跡象不明顯
作為“雙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政府宣佈實施兩年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而衡量這一計劃是否取得預期效果,除了這些投資的進度、質量和有效性外,更為關鍵的在於,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動民間投資。
來自民間資本強省浙江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省的政府主導性基礎設施投資完成866億元,同比增長31.8%,而民間投資只有個位數增長,為8.2%。
浙江的境況在全國具有普遍性。
綜合目前各地的投資數據,一個最為明顯的特點是政府投資的快速增加。在全部投資增加額中,政府項目約佔其中的一半。在中西部的不少省份,政府投資更是處於絕對“壟斷”地位。這意味著,在政府項目投資高潮的背後,龐大的民間資本啟動跡象還不明顯,需要撬動的目標尚未實現。
“受經濟前景不明朗、生産訂單不足、産能普遍過剩、工業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響,民營企業投資謹慎,觀望情緒相當普遍。”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在調研中均發現了這類現象。
而在更多地方,一些政府部門的觀念也在客觀上阻礙著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的進入。在4萬億投資計劃啟動前,不少地方的市政、水務、園林、環衛等公共服務部門明確表示出“歡迎民間投資加入”的善意,但隨著“雙政策”的實施,獲得了政府投資支持的這些領域“迅速變臉”,紛紛向民間投資者關閉大門。
“這些現象暴露出,當前民間資本仍然沒有很好地進入到社會生産領域中去,民間資本還沒有太多賺錢的機會,這是當前我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必須要關注的地方。”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指出。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