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經濟企穩向好 對貨幣政策的浮躁從何而來

 

CCTV.com  2009年07月10日 07: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網  

  近期,有關是否要“微調”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議論不斷出現。而此前的6月27日至28日,溫家寶總理剛剛在考察山東時表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理由是“總體形勢企穩向好,但基礎還不牢固”。

  為什麼中國經濟剛開始出現“企穩向好”的勢頭,一些人就開始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惴惴不安呢?6個月7.37萬億元貸款規模是否真的有可能成為洪水猛獸呢?

  正所謂“非常時期,非常手段”。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之時,如此舉措有利於提振經濟復蘇信心,為擴內需、保增長添柴加薪。儘管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貸高達7.37萬億元,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任何一年的信貸投放總量,但基本上符合國家宏觀經濟企穩回升、微觀主體融資需求增加的渴求。

  儘管經濟出現諸多的積極信號,但總體上仍處於“回暖階段”,還沒有進入“穩定復蘇階段”,談“上升”為時過早。在這樣的時刻,輕言調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缺乏現時理由,也可能會貽患將來。

  微調“中間目標”

  不等於調整貨幣政策

  近期,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的動作被描述為“貨幣政策適時適度微調”。這是一種誤解。

  言猶在耳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09年第二季度例會精神“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不是一種違心表述。“保增長需要多放款,對貸款規模沒有限額。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將是一場持久戰和拉鋸戰”。監管層此前的表態依然適用於下半年的信貸投放。

  近期,多位銀行界人士表示,今年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已經沒有額度控制的説法。

  那麼,如何理解“央行7月7日開展的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購利率分別上漲5個基點”呢?如何理解“7月9日央行在公開市場發行1000億元央行票據(其中包括于去年12月初暫停發行的一年央行票據,發行量為500億元),創去年10月以來單次公開市場操作最高發行紀錄”呢?這不是收緊信號又是什麼?

  此外,如何理解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理財産品不得投資于股票二級市場只能參與一級市場申購呢?這不是給股市潑冷水又是什麼呢?

  有專家分析,一年央票出現勢必對資金面構成緊縮效應。但是,一年央票出現並不意味著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變調,因為其本身是公開市場的常規操作工具。自2003年面市以來,在長達5年時間裏,基本未缺席過公開市場操作,只是在去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特殊背景下暫時退出。

  包括發行央票、開展正回購等,主要是為了干預貨幣供應量和利率。利率、貨幣供給量、貸款總額等三項,被廣泛運用於貨幣政策的操作中,叫做“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為了使貨幣政策最終作用於經濟活動,必須選取一定的中間目標作為貨幣政策的直接調節目的,同時還可將這些中間變量作為反映貨幣政策操作效果的指示器。目前,各國提出的較有影響的中間目標有利率、貨幣供給量、貸款總額、貨幣基數、股票價格等,但是,能夠被普遍認可的只有利率、貨幣供給量、貸款總額等三項。

  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理財産品不得投資于股票二級市場只能參與一級市場申購的規定,也有干預股票二級市場價格的用意。

  不過,對中間目標的調節是為了保持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彈性,是常規操作,沒有根本上改變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意圖。

  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能單純孤立地理解為不停的放貸款,而是要通過前述中間目標來實現。所以,採取一些政策手段操作是十分自然的,據此炒作貨幣政策微調缺乏理論和政策依據。

  “適度寬鬆”不可轉向

  “鞏固和發展當前經濟企穩回升的好形勢,必須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7月4日至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

  在6月份的四次調研中,溫家寶分別強調: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要堅定實施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讓經濟增長的基礎更加牢固;抗危機關鍵時期不能鬆勁。

  據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月底6月初對中國進行了實地考察。中國方面除認同IMF關於“中國經濟目標應轉向國內消費導向型”的建議外,還告訴IMF,取消貨幣刺激措施將取決於經濟境況,不會作先期考慮。

  國研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則強調,中國經濟已經在見底復蘇,但是要恢復到2003~2007年的高速增長,可能一兩年內還有一定困難。在這個背景下,應該毫不動搖的繼續實行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

  事實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09年第二季度例會已為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取向定下了基調: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專家強調,從國內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經濟反彈還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通縮風險仍然存在。因此,下一階段仍需認真落實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防止大起大落,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過分憂慮通脹不可取

  M2(廣義貨幣供應量)連續3個月同比增幅超過25%讓一些人開始擔憂通脹的出現。

  兩位專家對於未來通脹的判斷形成了“碰撞”。一位是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另一位則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

  哈繼銘稱,為防止通脹,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在11月末、12月初面臨調整,但調整初期不會是加息等硬措施,更多的可能採取央票發行、窗口指導調整放貸結構等軟手段,加息則可能需要等到明年通脹已形成的時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李揚的觀點。李揚認為,通脹不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威脅。基於我國較高的國民儲蓄率,高增長的貨幣供應並不會對物價形成重大上升壓力。

  有官方背景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做出的判斷則是:短期內消費物價持續顯著上行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較上月新增15304億元,各項存款較上月新增20022億元。存款規模遠遠高於貸款規模。

  專家分析,在我國高儲蓄的特殊環境下,高達50%的儲蓄率是高增長的貨幣供應未必導致高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貨幣供應主要來自企業和居民存款,M2構成中有90%多是存款,這種基於國民儲蓄的貨幣供應增長對物價的影響是中性的。即由於高儲蓄率的存在,使得充沛的貨幣供給帶給物價的上漲壓力被大大削弱。

  從歷史上看,我國發生的幾次比較嚴重的通脹,貨幣供應也不是重要原因。如1993-1995年發生的兩位數的嚴重通脹,是特殊歷史時期下打破價格雙軌制和生産能力嚴重不足所引發的;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通脹則是國內肉類供給減少和國外糧食、能源、資源品價格暴漲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人士認為,引發未來通脹的因素將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國內糧食、肉類等農産品和煤炭、鐵礦等資源品的價格走勢;因美元氾濫導致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可能性;國內石油、電信等壟斷領域和水、電等公共事業領域的價格改革引發CPI上漲的風險。

  上述因素中除第二項已經有所表現外,其餘兩項還處於朦朧狀態中,因此,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風險,國家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措施仍要圍繞這一問題來制定。

  在現階段,沒有必要過分的憂慮通脹。

  調整優化信貸結構才是真

  銀行信貸的高速增長能持續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清晰的,即肯定不會。即使是在中國宏觀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機陰霾的背景下也不會。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二季度例會在強調“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也強調要“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要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産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貸款。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預計,“下半年信貸投放將穩中趨降”,不排除今年11月、12月信貸出現同比負增長的可能性。

  而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信貸的節奏、力度、重點是沒有疑問的,調整的方向就是要解決經濟復蘇的動力切換問題。

  到目前,國家有關十大産業振興規劃實施細則已經接近全部出齊。這些規劃的重要相同點就是淘汰落後産能,促進企業的兼併重組,這個過程需要大量信貸資金的支持。

  信貸投放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有效推動民間投資和消費增長。此前,金融監管部門一再強調,要進一步開發促進居民消費的多種消費信貸産品,增加對居民消費貸款的投放,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換代。另一方面,會進一步加大對創新能力強、産業前景好、有訂單、有利於帶動就業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

  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靳彥民認為,下半年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應改變。與此同時,應針對信貸激增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優化結構,防範潛在風險。

  郭田勇則建議,下半年監管部門可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對一些領域貸款增長過快做出風險警示;同時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進行微調。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本質上是擴張性的,即要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刺激總需求增加,從而促進生産的恢復與發展,促使社會總供求趨於平衡。這符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戰略,不可輕易言變。

  在去年四季度國家推出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作用下,我國經濟運行初步遏制了增速下滑的勢頭,呈現出企穩向好的積極變化,且積極因素在不斷累積增加。在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還需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再“添一把火”,將經濟止跌回暖的趨勢進一步鞏固。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