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綜藝官網

法自然 歸本心——孫九齡油畫作品欣賞

文化藝術 來源:央視網 2017年09月27日 11: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探索者的變與不變

毛岱宗/文

       2007年歲末,在一次展覽上,我見到自己來山東藝術學院教過的第一批學生中孫九齡的畫,相去畢業多年了,畫貌大變。其中被揉進了一些現代藝術語言因素,但畫中有一種味道是九齡自己的,像是有一種遺傳基因一樣,一看就知是自己的孩子。欣然若是,提筆想寫幾句文字,一忙亂就擱下了。一晃10年過去了,又看到九齡的畫,畫貌再變:構圖宏闊,機趣盎然,色彩約取,迥然不同於過去。可是,當你仔細看下來,屬於九齡的那種味道似然還在。置此我似乎有點恍悟之感:一個畫家爭不來,揮不去的那種東西,才是他撐得住風格的東西。

 

《紫氣2》布面油畫200×100cm 2016

 

《紫氣3》 布面油畫240×100cm 2016

          九齡學生時期溫厚、淳樸、內秀而不事張揚,有點兒盛德君子其貌若愚的味道。他不急不勵地在溫養著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看到他那手好字,我經常嘆息,他為什麼不選學國畫!他雖然選學了油畫,可從裏到外都透露著一股“國”味。他的這種偏好,竟讓他忽視了所學的專業基礎。他硬是用一種中國畫的方式畫油畫。畫得很累,也畫得很執著,很真誠。他本科畢業展出的作品,除了是用了油畫材料外,其餘跟油畫一點也不沾邊,西方幾百年積累的傳統對他一點也沒有起作用。而值得對其關注的是,除那些描述性的明暗造型規律和條件色的色彩規律等西方體系中的東西被他忽視外,他從中國畫借來的營造畫面的本事,如散點透視、抒情結構、筆墨構成及氣韻營造等都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儘管如此,但在我看來到底是存在殘缺的一面,畢竟畫的是油畫,這是西體我用而不是離體我用。此做為我的一種擔心,也做為我的一個個案關注,投到在這個即將離校的學生身上,影隨著他畢業以後的創作行蹤。

 

《那點紅》布面油畫70×70cm 2016

          第一個“十年”見他的作品,是其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後。這時作品有色彩了,吸收了一些西方現代藝術語言中構成的東西,並跟他原來的追求有所結合。但各種矛盾在交織著:所吸收的現代語言的表現性與對自然衷愛的描述的衝突;所吸收的解析方式與中式綜合抒情的衝突;以現代構成與風景畫意境營造衝突等,都突現出來。他還在尋找應對辦法,似乎想從各種糾纏中掙脫出來。他的苦惱正是被衝擊卻又割捨不掉的那些東西,在他的頭腦中在徘徊、在遊弋。

 

《聽荷之五》丙烯油彩 100×80cm 2016

 

《聽荷之六》丙烯油彩 100×80cm  2016

         第二個“十年”見他的作品,是他再進藝術學院的“寫意精神”油畫創作課程班以後的作品。這時期比前個十年,他對西方的繪畫體系的研究和吸收不是沿著畫史向前了,而是向後了,向傳統回歸了一步,對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畫家對色彩的細微關係認真關注,開始吸收。我想這並不奇怪,這是他缺少的,也是他需要的。看到這裡,對20年前的擔心松了口氣。值得關注的是:他化解了各種矛盾,開始自如駕馭畫面。

《留得枯荷聽雨聲四》布面油畫 80x180 2014.3

         這一時期的作品特點是:構圖宏闊,雖是森羅萬象,卻感到單純整一;長于抒情,雖吸收一些構成手段,卻不失風景畫詩意的表達;追求意境,雖色彩有精微層次,豐富的對比,卻不失色調對意境的烘托。

         這一時期的作品仍然體現了九齡對中國傳統的情結。他的早期有筆墨的營造,但乏顏色的輔助。而現在,形、色都顯示了綜合抒情性,這恰是中西融合的難點。

         這一時期的作品看得出他是在大自然中受益了。近幾年浸泡在大自然中讓他那種深沉、摯愛的現實主義情結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伸張開來。在他質樸的畫面上,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描繪,總是努力追求既不傷筆也不傷色的機趣,同時又努力追求感受的意趣,作品體現出他執著愛著大自然這塊厚土。

 

《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八》布面油畫 180×80cm 2016

 

《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十二》布面油畫 100×240cm 2016

        這一時期的作品還體現出九齡對學理的追求。近幾年來,風景寫生泛化,尤其寫意的泛化和中西融合的泛化,導致了許多甜俗浮淺,粗製濫造的快餐主義作品的出現;也在西方的現代藝術語言借鑒中浮掠皮毛,不僅失掉意境,內容上造成扁平,而且在形式上也成為糖紙一樣的誘眼秀。這一切都是失去對學理的探索所致。前面我們提到九齡的20年探索是對傳統的逆向而追,我想這正是一種油畫學理的追求。加上他早期開始的對中國傳統經典學理的探究。這些都是撐起了他今天探索的空間,學理使他不隨俗、不跟風,自始至終維繫著他的創作格調。

 

《留得枯荷聽雨聲十三》布面油畫 80x60 2014.3

 

 

《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十六》 布面油畫100×80cm 2016

          縱觀九齡二十年來的探索,已經慢慢形成他自己的創作風格。這種風格是生發于他的骨子裏的,恰好他反復畫的一個題材進一步佐證了此點。20年前他的畢業創作取材荷塘,近期他又畫了荷塘的系列,這或許是一種偶然的獲取或巧合,或許是他不甘心失敗的執著探索,更或許這一題材成為他精神棲息地,與他永遠割捨不斷。無論如何,現在的創作和過去已不能同日而語了,雖然都是約取色彩僅用黑白,但作品的技巧、內涵及味品都顯示出後者已佐證了畫家臻于成熟。這前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其中有未變者:第一,中國傳統藝術情節;第二,對自然的衷愛與真誠;第三,厚德若古的人文情懷等,不僅沒有變並越來越明晰起來。這或許是支撐其風格的一些因素,並讓他以後走的更遠。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毛岱宗

推薦閱讀 法自然 |
熱點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