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綜藝官網

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戲劇演出 新快報 2016年05月09日 10:0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戲曲臉譜是一種典型的藝術符號

  據梁江介紹,具體到戲曲中的諸多元素,也都有繪畫的成分在。比如戲劇臉譜,實際上是一種面部的繪畫藝術。“畫家”運用線條的粗細、色塊的對比構成意象形態,可以説是一種典型的藝術符號,象徵意味濃郁,比如黑色代表剛正不阿,紅色代表了俠骨忠義,白色代表了冷峻奸詐。再者,表演者的服飾、舞臺布景都滲透著繪畫的思維。

  而戲劇題材成為繪畫的表現對象,在美術史上更是不勝枚舉。中國戲曲人物畫由來已久,漢代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雜劇題材。在明代,著名畫家陳洪綬為名劇《西廂記》插繪了十幅美人圖,分別呈現了女子倦睡、倚樓、園中散步、拈花、調鸚鵡等種種樣態,成為文人繪畫難得的經典。戲曲人物畫至清代水平日益成熟,但作品多是細緻整飭的工筆畫或簡單拙樸的民間戲畫,一般不為文人重視。

  到了現代,關良開創了戲曲人物畫的新格局,他以傳神寫意的筆墨形式演繹了戲劇舞臺上的諸多角色,從選材構思、構圖,到用線、筆墨形態,無不細緻斟酌,別具匠心,在現代畫壇獨樹一幟。除此之外,戲曲人物畫也是著名畫家林風眠的重要作品序列之一,可能源於童年母親的不幸遭遇,《寶蓮燈》成為他最主要的戲曲人物畫題材。

  到了當代,畫戲曲人物的藝術家亦不乏其人,比較著名的畫家有韓羽、朱新建、周京新等。相比于其他人,朱新建則更注重戲劇人物畫中人物本身的美,更注重繪畫本身的藝術魅力。

  張大千曾與夫人同上臺唱崑曲

  “戲曲與繪畫的相通,最直接體現在兩大門類的藝術家相互交流,身份彼此交叉,並最終從彼此中獲得審美的享受與藝術的營養。”梁江認為,在中國古代與現代社會,學科與專業分離並不明顯,豐厚的文化與藝術土壤造就了諸多文藝巨匠。

  現代梨園行當中對繪畫的介入與吸取,最著名的莫過於梅蘭芳。梅蘭芳在青年時期與大畫家吳昌碩相識,結為忘年之交,開始對繪畫産生了興奮,後向名家王夢白學習國畫的基本技法,深深迷上了國畫藝術。梅蘭芳一生結識多位國畫大師,如陳師曾、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陳半丁等,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從國畫中汲取營養,引國畫風采入戲,對京劇人物的扮相造型,舞臺畫面的佈局結構,服裝頭飾的色彩搭配,都作了相應的改觀。

  “其實,梅蘭芳熱愛並擅長中國畫,不過是當時戲曲界的一個代表罷了,當時這種風氣興盛。”據梁江的考察,四大名旦另外的三位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以及四小名旦之首的張君秋,四大鬚生之一的馬連良,也都擅長書畫。

  與此相對,不少大畫家對戲曲藝術情有獨鍾。吳昌碩熱愛崑曲,曾贈畫題字崑曲傳字輩名伶顧傅玠:“傅之不朽期天聽,玠本無瑕佩我宣”;大畫家李可染不但熱愛京劇,而且是位操琴高手;當過京劇演員唱過花臉的畫家李苦禪與戲曲有著不解之緣,從戲曲中悟而得之,得而用之,形成獨特畫風。

熱點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