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之一,是祭拜祖先的節日,掃墓、祭奠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後代之間有了聯絡。
清明又稱踏青節,是春光明媚,花開草綠的時節,所以古人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也有很多時令美食,春筍、春茶、青糰子、清明馃。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將於4月4日(清明節)上午9:00-11:30推出特別直播節目《傳奇中國節 清明》,現場直播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連線陜西黃帝陵公祭廣場現場,介紹公祭典禮、清明公祭的淵源。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惻惻輕寒剪剪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能除病消災帶來好運。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挂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馓子”為油炸食品,古時叫“寒具”。現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麵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便大功告成。
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説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饑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面皮。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香菇、豆芽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加工成 “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