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王銀香:會折騰的農家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20:49 來源:CCTV.com

  節目進行到這,我們已經説了不少科技手段是如何幫助農民朋友致富的,其實,不論多麼先進的技術,最終落實到土地上落實到牲畜圈裏還要靠人,靠那些有著科學觀念的人,靠科學致富的&&人。中央一號文件是這樣描述現在的新農民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我們看看下面這樣的人物是不是新農民。

  記者張瑋:各位觀眾,這裡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科技走進新農村》特別節目。現在我是在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組織的第二屆百姓致富經驗交流年會現場為你報道。在這次交流年會上,一共有八位農村致富&&人參加了經典案例的現身説法,我們發現,在他們的致富經驗中,科技手段使得他們徹底脫離了傳統的農民形象,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代表人物。

  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農民,在或長或短的時間裏通過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學的生産和管理方法走向富裕之路的事跡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和關注。

  記者張瑋:觀眾朋友,在這些致富明星中,我們首先向你介紹一位來自山東省曹縣五里墩村的農家女王銀香。你是否能夠想到,我國繁育成活的第一頭克隆牛就誕生在她的養牛場裏。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涉足高科技領域,把自己的養牛場運作成了全國最大的民營種牛場。她利用現代科技,賺得了億萬財富。

  2001年1月18日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五里墩村。在五里墩村王銀香的養殖場裏,雖然每天都有牛出生,但這一天生的小牛卻轟動了周圍十里八村。

  五里墩村民李愛田:“那麼厲害啊,咱五里墩兒出名了,從歷史上,省啊,中央領導人都沒來過,這回生了個牛,連中央領導人都來了。”

  這頭引起轟動的小牛被取名叫科科,無數家報紙把它的出生登上頭版,而小牛的主人王銀香也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人物,因為,科科,是中國繁育成活的第一頭克隆牛而締造它誕生的正是五里墩村農民王銀香。

  王銀香:“我這幾年介入高科技,我的企業發展是迅速的,企業規模由原來的幾百萬元,現在發展到企業資産兩個多億。”

  1995年,王銀香買進 1000頭肉牛,開辦了當地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場。本來日子可以有條不紊地往前過,可到了1999年8月,王銀香的養殖場忽然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提出的一個建議改變了王銀香的生活。馬世援,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就是他找到王銀香提出在他的牛場做黃牛生奶牛的試驗。而方法就是對種牛進行克隆。

  克隆,就是取高産奶牛的體細胞用科學的方法使之發育成胚胎,然後再把胚胎移植到本地黃牛子宮中受孕,這樣就可以讓黃牛個個都生高産奶牛。王銀香頓時覺得充滿希望。於是,她以十幾萬元一頭的價格從加拿大、美國等地購進了20多頭優質的種牛,準備克隆。她要經營奶牛生意。

  五里墩村村民們只見王銀香不停的買牛,搭牛舍,蓋實驗樓,放胚胎,就是不見賺一分錢,到底是克隆還是克財的風言風語開始在村子裏蔓延。

  五里墩村民趙連軍:“你在家的人,你一個女人家,你圍著一個牛屁股轉,你搞的啥?”

  你説你的我做我的,王銀香堅信科技會帶給她財富。2001年1月18日,科科誕生,隨後,又有11頭克隆小牛同天降生,一年後,開始有克隆牛長大當了媽媽。

  有了高産牛,王銀香又在鮮奶上做文章。王銀香不和大企業拼品種的多樣化,只做保質期48小時左右的鮮奶。做鮮奶就必須縮短銷售週期,哪有牛奶市場就必須到哪建奶牛基地。

  2002年春節,在馬世援的幫助下,王銀香利用我國已經成熟的胚胎移植技術發動周邊的農民幫她養胚胎牛。

  如今,王銀香已經在蘇魯豫皖四個省建立了22個基地,養了2萬頭牛,以曹縣為核心每個基地相距三百公里,就地銷售鮮奶。 王銀香除了牛奶日産量已經達到100多噸,此外還做種牛、肉牛,有機乳牛肉,利用牛糞加工蘑菇,開發了牛血清等藥物,形成了一整套畜牧循環産業鏈。

  記者張瑋:觀眾朋友,提起鱘龍大家一定感到非常陌生。它是從一億四千萬年前,一直神奇地遊到了今天的一種魚類,學名叫做鱘魚。接下來,我們就給大家講述來自湖北宜昌的藍澤橋利用科技手段成功養殖鱘魚的故事。

  目前,世界現存鱘魚27種,素有“活化石”、“軟黃金”之稱。生長奇快,軀體最長達6米,最重可達1000公斤以上,壽命在150年左右。

  今年54歲的藍澤橋,用8年時間創造了一個養殖鱘魚的世界紀錄:擁有養殖水面4000公頃,馴養鱘魚17種,年産魚苗500萬尾,年産商品鱘魚1000噸,建成了世界上人工馴養鱘魚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鱘魚種苗與繁養基地。

  1990年,時任省水産局機械化養魚公司經理的藍澤橋發現,當時鱘魚市場價格極高,每公斤在100元到150元之間。誘人的市場價格,促使藍澤橋迅速和美國的漁業公司老闆簽訂了合作合同。1996年初,藍澤橋跑遍了宜昌的山山水水,選定了4個沒有污染的低溫涌泉,為鱘魚營造繁衍後代的家。

  藍澤橋:“18到22攝氏度是鱘魚生長的最佳溫度,我們現在找的這個水的話,你看,恒溫的話就是18度,魚可以長年生長,也就是説我在這裡養魚的話,這個魚就可以天天生長,過去一般要12年的時間,我們最多就是6年到7年,就可繁殖成功。”

  1999年前後,鱘魚的價格暴漲,每公斤的價格達到了四五百元,一些人在一夜之間腰纏萬貫。藍澤橋卻做出一個異乎尋常的決定,敞開收購鱘魚。

  彭卓群:“我們收購別人養了兩三年的鱘魚,收購過來我們就可以少養三年,鱘魚的成魚養殖當時還是一個暴利的行業,200多元一斤,可是它的生産成本也就10多元20多元一斤,那時候,我們公司也養殖了很多鱘魚,如果要是把它全部銷售出去,可以賺很多的錢。”

  此舉使得藍澤橋一舉在宜昌,當陽,宜都,荊門等地建起了7個鱘魚基地10個繁育場,並和中科院水生所合作解決了鱘魚的全人工繁殖問題。

  藍澤橋在養殖的同時不停地開拓市場,他在上海武漢建起了鱘魚專賣店,還和一些旅遊公司合作,推出了鱘魚美食系列。並利用鱘魚極高的營養保健和藥用價值,和武漢大學等科研單位合作開發成功鱘魚保健食品系列,並全面上市。

  2004年4月,是藍澤橋最快樂的日子,他的鱘魚系列保健食品在武漢農博會上剛露面,就受到各界關注。

  劉海洋:“我們增加養殖的17種各種規格的魚,全部是活體擺在那個展位上面,這些很多人覺得很稀奇。”

  藍澤橋:“武漢農博會上,幾乎全部賣光 ,我本來就是這些樣品,沒準備賣的。”

  藍澤橋的營銷策略,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國內外一些商人紛紛加入到他的營銷隊伍中來。深加工産品的暢銷,使藍澤橋的鱘魚貨源頗為緊張,他發動三峽庫區裏的300多農戶為他養起了鱘魚。

  彭卓群:“把大量的養殖任務養殖工作交給農戶來做,農戶賺錢,我們也賺錢。”

  宜都市移民局副局長萬禎禮:“去年我們調查了6個戶,6個戶收入一般都在2萬元到3萬元,這個是難得尋找這麼一種産業的。”

  現在,藍澤橋正與一家公司合作投資8000萬元,建設鱘魚保健品現代化生産線,同時把目光瞄準了三峽和湖北以西省區的水面, 他説那裏有他自己的父老鄉親,有屬於他的廣闊天空。

  記者張瑋:同樣是養牛,也同樣是養魚,有些人卻養出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王銀香、藍澤橋還有許許多多的致富明星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堅信,只有相信科學,利用科學才能徹底改變農業的增長方式,才能幹出一個扎紮實實的新農村,他們身在土地觀念卻遠遠超越了有限的土地,他們是這個時代鍛鍊出來的不同凡響的新農民。

  這是《致富經》欄目為你報道的。

  (編輯 許威 劉謙)

責編:劉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