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梁從誡:公眾消費與環境保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6日 16:40 來源:CCTV.com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梁從誡

  觀點:我不長篇大論,就説個事例。

  幾年前,在全國政協的一次會議上,一位來自西部的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為了拉動內需、創造國內市場,應該批判勤儉的觀念。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見人家要批判勤儉,嚇了一跳。我發現,他很有一套理論。他説,勤儉這個觀念是中國人在貧困時期形成的一種道德原則,現在我們富裕了,我們就要批判這個“勤儉”觀了,只有這樣人們才舍得花錢;只有大把花錢才能創造拉動內需,才能創造國內市場。他説得振振有辭。

  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就是講我們在消費的時候,要尊重勞動者的勞動。還有一句詩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講什麼呢?從現在的資源分配角度講,就是你過度的消費就意味著有人消費不了,就是社會的不公平。所以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從來都是把個人的消費行為和某種道德原則聯絡在一起的。但是在古代,好在中國的資源問題還不怎麼突出。現在我們的資源條件能夠允許我們大把大把地花錢買東西,用最豪華的方式來消費嗎?並且我們13億人口都能夠有同等機會來這樣消費嗎?

  眾所週知,我國現在人均資源量非常緊張。我們不妨回過頭看看,300年前中國的人口剛剛超過1億人;100年前,中國人口約為4.5億;50年前,大概是5億多一點;到了1956年,毛主席寫了一首詩《重上井岡山》,詩裏有兩句話,“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大家算算,從1956年到現在還不到50年,我們的人口從6億,一下子竄到了13億。13億人要吃、要穿、要住,國家支撐得起嗎?在人均資源空前低少的情況下,我們的市場經濟卻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著,這就是中國的現實。我們做環境保護的就是要在這個兩難之間找出一條出路。

  大家知道,人們的物質消費慾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解放初期,我們有一個字是貶義詞——“豪”字。因為,“土豪劣紳”,“巧取豪奪”等,使“豪”字成了壞字眼。今天可不了,倒過來了,豪宅、豪車、豪飲、豪宴、豪華裝修,什麼都是“豪”,好像一用那個“豪”字,你就真“豪”了,我看也未必真“豪”起來。但是這種追求、這種心態對我們的威脅是非常之大的。我國人均資源本來就處在世界排名100多位以後,比如水、耕地、森林、草原、礦産和日用能源等排名非常落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13億人都要過豪華生活,真的“豪”得起來嗎?

  那麼怎麼辦?我覺得,我們一方面要以人為本,尊重每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希望他們都有幸福的、適當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關鍵就在於調整我們每個人的行為。你能不能節約用水、用電和紙張,能不能節約生活中其他一般消費品?我們不可能有一個人一揮手,天下就一片綠,沒有那回事,誰也沒有那個本事。但是我們可以管住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都管不住,連自己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都管不住,我們又怎麼能夠改變中國的環境現狀呢?所以我認為從消費的角度來看環境保護,最根本的一條是改變我們自己,約束我們自己的消費行為,從我做起,從節約、節省、節儉做起。因此,我從根本上不贊成那位政協委員所説的以批判勤儉而拉動內需的發展觀。我們應該用節約的形式來創造一個小康的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梁從誡)

責編:劉瓊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