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訪談類節目的發展與現狀
【小靈通2004】“熱辣”、“新鮮”、“超級”、“非常”等是各大電視欄目的命名新詞,但是雷同詞彙也越來越多,實在缺乏創新意識,幾位嘉賓怎麼看?
【嘉賓主持:郭龍生】同意你的觀點,這些詞彙大家之所以都用這些比較扎眼的一些詞彙,主要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就用一些非常、特別、超級最高級的詞彙,這些命名目的是希望通過這些名字首先來打動受眾,正因為它有這個作用,所以大家都往這個方向走,這樣就出現了雷同、模倣的現象,給人的感覺缺乏創新。所以,今後的欄目名稱在命名上應該進行改革,增強創新的意識,不能説完全避免這一類的詞彙,但是,要增加自己欄目的特色的字眼,增加自身的特點,這樣才能區別於其他的欄目,才能夠樹立自己的特色。
【特邀嘉賓:邢欣】用這樣的新詞命名電視欄目,實際上剛開始是一種創新,因為這樣的詞語最早是在港臺綜藝欄目裏出現,這些詞他們和節目的內容配合,節目裏的主持人也都是一些演藝界的明星,本身就很會搞笑,他們的欄目名稱和內容相吻合,所以這些詞語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是有新意的,能夠引起觀眾興趣的。但是隨著大陸的綜藝類越來越多,而我們的欄目名稱來不及細緻的考究,甚至是研究,因此模倣的痕跡比較重,所以這一類的詞語就變的越來越雷同。因此我個人覺得光用這一類的新詞來命名是不夠的,應該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考慮,比如説欄目命名中的韻律特徵,比如説有些欄目用了五個字(五個音節)來命名,從韻律的角度講,用的就是絕句律詩唐詩這些名稱,在名稱上面就可以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
其次,除了新詞以外,還可以用很多的常用的詞,但是有超長的搭配,在語言學裏具有了一種隱喻意義,比如説《時事直通車》,這不僅是符合五個音節的韻律特徵。而且這裡面有一個隱喻,人生是一個時間概念,是抽象的,新聞也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抽象的,但是用一個空間的隱喻,就是“車”來表達,就比較形象化,人生用空間的旅途做隱喻,旅途總是會坐車的,所以這個名字就既有隱喻又有韻律,就是非常好的名字。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幾位嘉賓能否簡單梳理一下綜藝訪談類節目的發展脈絡?
好像還沒有專家對此梳理過呢。
【嘉賓主持:郭龍生】要梳理綜藝訪談類節目的發展脈絡,我覺得首先應該給綜藝訪談類的節目下個定義,看大家心目中把什麼樣的節目看做綜藝訪談類節目。一般説來,綜藝訪談類節目首先應該是訪談類節目,綜藝訪談只是説明這種訪談節目是屬於綜藝式樣的,也就是説它訪談運作的過程是以綜合藝術的方式來進行的。有的同志可能會説:我訪談的嘉賓是從事綜合藝術門類職業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明星、大腕跟藝術行業沾邊的人物,或者説是其他行業內的知名人士、社會名流、政界要人等,這樣的訪談對像是否可能決定我們訪談節目叫綜藝訪談類節目呢?據了解,目前絕大部分業內或業外人士都是這樣認為的。像《藝術人生》、《超級訪問》欄目,還有新近出臺的《家庭演播室》和馬上要推出的《精彩老朋友》等欄目,媒體上就説是綜藝訪談類節目。我們認為,綜藝訪談類節目按理説應該是訪談的方式以綜藝的方式進行的,也就是以小品、相聲、快板、評書的方式,或以大鼓、戲劇等等不同種類的藝術形式來主持訪談節目的。
在沒有這種形式的訪談類節目出來之前,我們姑且把上述這些訪談類的欄目看成是綜藝訪談類節目,現在來嘗試梳理一下這類節目的發展脈絡,我們就從現在開始往後看,談這類節目的發展前景,目前這類節目很多,幾乎各個臺都有一個或兩個,所以總的算起來可能有上百個這樣類似的節目,在目前這樣的市場條件下,明星和大腕兒只有這麼多,如果大家都來做這類節目,它的發展前景就不容樂觀,因為有一個訪談資源的問題。一開始是大腕兒、大明星,之後是中腕兒、中明星,再就是小腕兒、小明星,一直這樣吃下去,總有吃完的時候,況且一個人的故事在這個欄目裏講了,就不好意思再拿到別的類似欄目裏去講了,所以,訪談的資源在如此眾多的類似節目競爭之下,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儘管不斷地會有新人出現,不同的人會不斷有新的故事産生,但是,這種故事出現的速度與這麼多欄目的需求量是不成比例的,將來總會有一天,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到那個時候,再巧的媳婦也難為這無米之炊。雖然説現在這類節目很火、很成功、究其原因,是因為這類節目的運作成本比較低。此外,這類節目還能滿足廣大受眾願意了解明星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了解名人們艱苦創業的奮鬥歷程,當然也有主持人主持比較優秀的原因,所以從現狀來看,要有危機意識,要銳意改革創新,不要滿足於現在的火和熱鬧。
【崔磊】邢老師,您好!現在大多數人談到《藝術人生》多為溢美之詞,那您覺得《藝術人生》在那方面還需提高?
【特邀嘉賓:邢欣】《藝術人生》由於主持人的風格比較細膩、平緩,欄目本身又非常注意細節,對被採訪嘉賓有人性的關注和極大的尊重,而且這些嘉賓大部分又都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給觀眾已經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人們本身就有喜歡探訪名人平常事的心理。因此,《藝術人生》很成功,這也是欄目本身下了一定的功夫,做了許多深入的挖掘,比較剛開始的時候,現在的節目不斷的深化,因此它培養了一定的觀眾群體。作為《藝術人生》的提高,正好我和學生剛做了一個調查,從數據來看,這個欄目的主持人話語較少,只佔到38%,而嘉賓話語更多,因此可以説主持人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這一點對主持人非常重要,希望他能保持這個特色。其次,在問話上面,是多樣化的,有主觀問話、客觀問話、選擇問話、假設問話等等,但是在問話的比例上來看主觀問話過多,佔了30%,這一類的問話(比如你覺得……,你的感覺……)盡可能要少一些,因為這一類問話使嘉賓不好回答。
其次,雖然也用了很多委婉語,但是句式太單調,如是不是?好不好?這樣的問題佔的比例過高,顯得比較單調,應該用更豐富的委婉語來提問或者交流。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有很多的精彩的委婉的例子,無論是在政治中、生活中都比比皆是。再一個就是《藝術人生》過於老化,形式過於陳舊,在我們的統計中它沒有新詞語、流行語、時尚語,所以對青年人缺少一點吸引力。今年北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還用了許多新詞語,建議在這方面多注意。當然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比如主持人的語速過慢,還有有一些女性視角的傾向,如果有女性主持出現就會更好。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有的綜藝訪談節目為了爭奪收視,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觀眾總結了這類節目中的“四大公害”:“明星取代模範,美女擠走學者,緋聞頂替事實,娛樂覆蓋文化,低俗代替端莊”,幾位嘉賓對此現象怎麼看?
【特邀嘉賓:邢欣】這種現象也不能完全叫公害,畢竟綜藝訪談節目還應該劃在娛樂節目和訪談節目的交叉點上,老百姓每天有大量的工作,學生要學習,工人要做工,商人要經商,生活更多的是繁忙,甚至是沉重,所以希望這一類的節目能夠讓大家輕鬆愉快,而不是又給大家説教,所以做得越輕鬆,大家就會越愛看。我們倒是要考慮怎麼樣能夠引導這些俗文化現象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娛樂中讓大家不知不覺的得到一些感化教育。
【等待戈多!】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不僅是追求收視率的惡果,也是競爭機制不完善的表現啊。
【崔磊】我覺得這是電視傳播所存在的一種客觀矛盾,就是節目的收視率和節目品位之間似乎總有些不可協調,其實我覺得電視節目創作者應該學會用大眾喜聞樂見的通俗形式呈現深刻的思想和傳達良知!
【葉子~】請問郭大教授:現在很多綜藝類節目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模倣台灣,香港的電視節目,雖然有些很新穎,但畢竟是模倣出來的,給人的感覺是內地的節目沒太大創意。怎樣才能保持原創,又符合觀眾口味?
【嘉賓主持:郭龍生】葉子你好,謝謝你提的問題,你的感覺很好,很正確,這是目前觀眾或媒體管理部門都在著意糾正的一種現象。之所以現在電視上出現模倣港臺的説話或主持節目的方式,主要還是有不少的受眾對這種方式比較喜歡,但是,這部分人的量不會太大。從電視對社會的引領作用角度來看,在語言運用上和節目的運作方式上,我們都希望內地的電視能夠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風格,而不要去模倣港臺。要想保持原創,有新意,這就需要節目製作者有創新意識,勇於改革,肯鑽研,善於把握內地更廣大受眾的欣賞趣味,從而找到令大陸受眾喜愛的、新穎的節目播報方式和語言運用方式,只有自己原創的東西,才是最有魅力的東西,也才能真正受到最廣大範圍內的受眾的歡迎,也才具有更加永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