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訪談類節目中的語言運用藝術
【嘉賓主持:郭龍生】請姚喜雙先生談談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問題。
【特邀嘉賓:姚喜雙】真正的大家記憶比較深刻的、或者能夠站得住的主持人,往往是他形成了一定的主持風格,風格比較鮮明,越鮮明,大家印象就越深刻。所以我在培養主持人的過程當中,包括很多研究生寫論文的時候,寫張三的風格、李四的風格。這裡面有對風格的認識問題,大家都知道風格是藝術家創作成熟的標誌,我們可以説主持人的風格也是主持人主持創作成熟的標誌,作為播音主持的風格,也是播音員節目主持人長期艱苦努力的結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形成風格的。這裡面就有我們在實踐當中發現有些人的誤區:1、過分的求異,以此來體現自己的風格,這樣可能就適得其反了。因為風格是你創作成熟的標誌,你不是靠創作成熟,不是靠艱苦努力實踐自然而然的體現,而是通過簡單的“求異”,比如形象打扮故意奇異,或者裝得很重的鼻聲,本來在語言法聲當中可以獲得口腔共鳴,故意把聲音偏前,這都是一種不科學的發聲方法,不符合主持規律的現象,這樣繼續下去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風格恰恰是你首先花了功夫,經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掌握了它的規律,掌握了自己形象怎麼通過傳媒符合這個欄目的形象的規律,掌握了受眾的心理的規律。
你才能夠不自覺地使自己的特點逐逐步地體現出來。開始可能不叫風格,開始就是自己的個性。我的研究生寫論文,他們寫主持人,可能剛主持幾年,就寫某某的主持風格,我説你不要寫某某的主持風格,你要寫某某的主持個性,風格沒有十年、八年很難。像我們老一輩藝術家的齊越的主持風格、夏青的主持風格,夏清説我也沒想過怎麼表現風格,我只是想把內容表達出去。他們在表達的過程當中,由於聲音的特點,由於表達手段的不同,所以他顯示出自己的特點,然後這個特點成系統了,成熟了,顯示出他們的風格,而且被廣大聽眾所認可,一聽就知道這是夏青、這是沈力(親切、樸實)。所以我就説,如果説形成風格,比如齊越的主持風格是雄渾豪放,夏青的主持風格是嚴謹端莊,林如的風格是含蓄深沉,沈力的風格樸實自然。我覺得所有的這些老一輩的播音主持藝術家,他們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我跟他們訪談的時候、跟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説“我們從來沒去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是你們給我們總結的,是我們給觀眾、聽眾留下的印象。所以我覺得這是最佳的境界。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符合語言表達的規律,符合推廣普通話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會有形成風格的。
有的人認為,一規範了就不會有風格,就一個強調,看看上述的藝術家,他們表達的時候就非常有特點。所以我想作為風格的構成,應該是兩點:1、符合規律,符合發聲的規律,符合表達的規律,符合節目傳播的規律,符合受眾接受心理的規律等等,都是首先要符合規律,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練聲,掌握科學得法聲方法,要求我們要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要求我們要和節目和諧統一(在主持的時候),要求我們要和受眾的心理溝通,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掌握規律。所以我們不能説我們沒有掌握聲音和別人不一樣就是我的風格。2、要有特點。特點是一個系統,它反映了各個方面,反映在他的語言表達上,反映在他的形象表現上,反映在和受眾溝通的方式上,反映他對節目整體把握上,反映他在現場的控制能力上,都有他自己的特點,當然也反映他的聲音上,因為最後是通過語言體現出來的。當然和其他的藝術風格一樣,播音主持的風格首先有它的獨特性,也就是有特點,反映在獨特的感受,對藝術、對電視欄目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表達上。再有,就是穩定性和一貫性。
例如,沈力原來在主持節目的過程當中,要訪談一個電影明星,開始的時候,有的編輯寫的詞是“我約了你好久才約上”,沈力覺得不符合他的風格,他的風格就是平等,所以他把詞改成“我們相約在這裡”,這就是風格。他作為一個形成風格的著名主持人,確實有他的境界,有他的想法,所以他才能夠成功。只有這樣,他的風格才能夠穩定,不能今天成為馬大哈,明天又特別認真,這就不是風格,也就沒有穩定性。林如,她風格的核心是含蓄,儘管她在60年代的時候,她的風格是含蓄淡雅,90年代她更多的是深沉,所以無論是淡雅起來轉向深沉,她都是在含蓄這個主旋律上的變奏,含蓄是她的內核。所以她算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當然這風格還有可變性和多樣性,根據欄目的不同,根據節目的不同,會有一些變化。變奏就是她的可變性和多樣性。但是如果要形成風格跟時代特點、民族特點有關,另外跟我們欄目、節目的不同有關。當然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性格特徵、生活經歷、審美追求和業務條件都有關。所以我們主持人更多的應該從他的審美追求上來體現、尋找自己的風格。
【東北人-實在】中國語言豐富,意思也很廣,但現在的一些電視節目濫用語言實在很令人費解。
【特邀嘉賓:姚喜雙】我覺得廣播電視的語言(媒體語言)在傳播的過程當中有它的特點。一方面是要規範,另外一方面要體現它的風格。比如説,新鮮活潑應該體現出來。語言表達的過程當中,推廣普通話,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分幾個層次:1、以學校為基礎。2、公務員為龍頭。3、媒體為榜樣。4、以服務行業為窗口。這媒體直接出來説話的就是電視臺主持人,他們語言的規範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這位網友問的挺好,語言必須要規範,不能濫用,否則會影響它的品位。電視在傳播的過程中,品位要高。越是規範的語言,它傳播的越廣泛,它傳播的自由度越大,不然的話,這群人能懂那群人不懂。為了讓大家我都能夠了解是什麼意思,應該要規範。再者,通過媒體把豐富的語言表達出來,主持人的語言不應該像念稿子那樣刻板,應該是新鮮活潑的。主持人的語言應該是規範、新鮮活潑、符合媒體語言傳播的特點的(真實、迅速、簡潔)。但是實際上,一個主持人要做好主持工作,更重要的層面還是處於在主持的過程中內心的真誠,對觀眾的真誠服務,我覺得這是最核心的東西。如果我們主持人為了顯示自己,嘩眾取寵,這樣長久不了。
從內容出發,語言是形式,只有當語言和內容有機結合的時候,才能夠説它是我們用得最好的語言了。我們在把握語言的過程當中,大家以為天天就是訓練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實際上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招之前他的普通話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達不到感人的程度,表層我們是訓練他的語言,深層的是訓練他的素質,把握語言和內容結合的能力和素質。所以我們認為,綜藝節目的訪談,還是其他類的訪談節目,主持人首先需要的是真誠、服務,真聽、真想、真交流,“三真”。你真正聽被訪談者的話,在現場的時候,我可能會獲得新的靈感和新的信息,這樣才真實。真想,説了以後你得有一個思考,得有分辨,因為很多主持人不是,而先是準備好詞,你説什麼沒有聽,按照我自己説的。你的語言再美、再美麗、形象再好,也不好,觀眾也不接受。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當中,你真去聽了,真去想了,實際上就融入交流過程當中,交流的過程當中兩個人要有碰撞,互相啟發,從這裡面再發現新的問題,而不是你原來準備好的問題。這樣的話,我們所有的語言都是為這個過程服務,所以才可以説主持的成功,運用的語言運用好了,而不是嘴皮子功夫説得很快、很溜才顯得好。
【節日慶典!】非常贊成姚老師的觀點,但是如何把握既幽默詼諧,又不低俗搞笑,既文雅含蓄又通俗易懂,姚老師可以舉個成功的案例嗎?
【特邀嘉賓:姚喜雙】你好!【節日慶典!】。你的問題非常好,你也提出了一個理想的境界,就是“既幽默詼諧、又不低俗搞笑,既文雅含蓄又通俗易懂”,這是我們理想的境界。真正十全十美的做到這一點還是很少的。現在主持人來看,我覺得像李咏、朱軍、王小丫等,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做到了一些,應該算不錯的。當然也都需要改進的。
【網絡主持人:羅石曼】綜藝訪談類節目中語言的運用風格可以折射出節目的定位與風格,如果在綜藝訪談類節目中語言風格與節目風格定位不符,將會使節目效果大打折扣,幾位嘉賓能否結合具體欄目談談語言應用與節目風格間的關係?
【特邀嘉賓:姚喜雙】謝謝網絡主持人羅石曼。因為前面談過關於風格的問題,這裡面重點談一談語言應用與節目風格間的關係。我覺得一種就是綜藝的訪談節目,這種節目的風格比新聞訪談節目的風格應該顯得更輕鬆活潑一些,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更自然、更親切一些。我們的節目和我們的風格應該是吻合的。第二,是不是只有那些輕鬆的詞語、親切的字眼兒錯能體現出親切來,我覺得不一定,每個人可能沒有説話體現出親切來,他可能用簡潔樸實的詞語體現親切,一個節目的風格可以用多種語言的表現形態去體現,這種表現形態是無限的。綜藝訪談節目,我們有的主持人可能屬於思想者型的,他的語言不一定每次都有輕鬆活潑,他可能用比較真誠的語言,也可以輕鬆自然。同樣符合綜藝訪談類節目的區別於新聞類的節目樣式風格。所以我們説,我們的節目風格要有相應的語言風格來適應,同時這種相適應的語言風格,它的表現形態是無限的,是多種多樣的。
【黛玉葬花花飛落】姚老師,您的簡歷中寫您是廣播電視語言研究中心主任,您的這個中心主要研究什麼呢?有什麼新成果?
【特邀嘉賓:姚喜雙】謝謝黛玉的問題。我們廣播電視語言研究中心是2001年建立的,我們已經出了兩本書,如果你關心的話可能看到了。一個是《媒體與語言--來自專家與明星的聲音》,這本書裏我們請了傳媒界的許多專家來談媒體語言的問題,我們也請了媒體的領導來談廣播電視語言的問題,我們還請了一些明星和央視的、海外的主持明星談了他們在主持節目當中的一些切身感受和體會。我們之後又出了一本書叫做《媒體語言大家談》,我們也請了廣播電視領域裏、高校的專家教授、青年學者和電臺、電視臺的明星們來談媒體的語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們這個研究中心有這樣四個任務:1、進行媒體語言的研究、學術交流,包括國內外的。2、開展對媒體尤其是播音員節目主持人説實用語言的重點監測。3、我們進行人才培養,培養研究生,接收培養高級訪問學者。4、我們也同電臺、電視臺合作製作相關節目。
【黛玉葬花花飛落】幾位嘉賓對綜藝節目中出現的新奇語言持什麼態度?很多長輩都是排斥的,你們呢?
【特邀嘉賓:姚喜雙】在主持人主持節目當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內容的豐富,對外交流的擴大,新詞、新語不斷涌現。尤其是我們對語言生活反映最集中、最敏感的媒體,使用這些語言也是最快,他們的影響也是最大的。主要反映在我們主持們的語言當中。我覺得一些新詞、新語體現在我們節目當中,只要是符合我們媒體語言規範的,我覺得都可以用,因為語言規範是總體上的規範,同時不同的語體、不同的領域又有他們的規範。所以媒體比較活躍,他口語表達比較多,報紙方面書面語比較多,我們不能用書面語的規範來衡量口語的規範。我覺得還是應該體現它的新鮮感,體現它的詞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