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農業種植已經從傳統的靠天吃飯發展到四季常鮮,老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全年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新鮮蔬果。
踐行大食物觀,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和高質量的食物供給。對於水果來説,季節性強,特別是在夏季集中上市的水果,供應、儲存、保鮮等環節都制約著水果的高質量供給。
國新辦就“走穩走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 譜寫中國夢的雲南篇章”舉行發佈會。雲南省政府黨組副書記王顯剛在會上表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強省。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上世紀80年代,福建的食物總量匱乏、品種單一,每年需從外省大量調入糧食和蔬菜。解決“吃飯”問題,必須打開思路,向科技要出路。
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但草地、林地和海洋湖泊資源豐富,還有很多荒地和鹽鹼地。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必須轉變觀念,把思路打開,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拓寬農業生産空間領域,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
民以食為天,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其中,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是踐行大食物觀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打開思路,向陸地要糧食、向海洋要糧食,樹立大食物觀,是我們這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發展戰略、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