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

來源:經濟日報 | 2024年05月17日 10:37:51
經濟日報 | 2024年05月17日 10:37:51
原標題: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
正在加載

  民以食為天,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其中,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是踐行大食物觀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向森林要食物,依山而居開發“森林糧庫”。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巨大的人類食物寶庫。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擁有8000多種木本植物,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森林食品。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確保“適地適種、適地適養”,實現“綠富雙贏”。同時,探索發展林下種植、養殖及相關産品採集加工,延長木本糧油産業鏈,做優做強特色果品、林源飼料等産業,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林下生産經營格局,建設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和經濟林生産基地,培育特色經濟林産業集群,將森林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傍水而棲打造“水上糧倉”。我國江河湖海宜漁水域面積廣闊,2023年,我國水産品總産量達7100萬噸,其中養殖産量佔比達81.9%。要大力發展大水面漁業、深遠海養殖業和遠洋漁業,不斷開拓新的水産養殖空間;堅持“一水一策”,因地制宜建立養殖技術和模式,在科學防控前提下,開展江河湖庫的網箱養殖及深遠海集約化養殖;構建國家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通過培育優質水産品種、提升養殖技術等措施,合理調整水産養殖品種結構,增加高品質水産品供給。同時,打造良種良養良銷全産業鏈,建立完善“種業高地+基地+農戶”運行體制,強化水産品冷鏈物流建設,加快發展新型漁業經濟,全方位挖掘水生食物供給潛力。

  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智慧農場”。我國是設施農業大國,設施農業面積佔全球80%以上。設施農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裝備技術與現代經營管理方式,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是滿足人們多元食物需求的重要載體。發展新質生産力,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大有可為。要合理優化設施農業佈局,加強設施裝備適用性研究,補齊機械化短板,推動設施農業提檔升級,拓寬農業生産空間領域。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全産業鏈深度融合,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接産銷信息,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園區、數字農場。

  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建設現代化生物産業基地。當前,農業生産正向以動物、植物、微生物並重的“三元結構”新型農業轉型。隨著人均需求量和年需求量顯著增長,預計2050年食物蛋白需求增量為30%至50%,達2.65億噸左右。因此,要深刻把握食物結構變化趨勢,滿足人民需求,建設現代化生物産業基地。進一步發展生物材料、生物製造等新興産業,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動物細胞培養高品質蛋白,從而取代依賴傳統養殖業的動物性蛋白來源。同時,充分發揮合成生物學等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突破蛋白的生物製造關鍵技術,開發多元化植物基産品,構建可持續的高品質熱量、蛋白供給模式,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羅賢宇)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因地制宜踐行大食物觀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