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二、RS-24——既神秘又高調的洲際導彈
相比一開始就具有較高透明度的“白楊-M”,俄羅斯另一種新型洲際導彈——RS-24亞爾斯就顯得頗為神秘了和高調了。它的出現可以用“橫空出世”來形容。2004年俄總統普京公開透露説:俄正在研製一種新型的導彈武器系統(一般被認為就是RS-24)。他特別強調,“世界上任何一個核國家目前都沒有這種導彈系統,而且未來一段時間也造不出來”。2007年5月29日,俄羅斯高調宣佈,戰略火箭兵剛剛成功試射了一枚RS-24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新型導彈“能穿透任何導彈防禦系統”,並將取代即將退役的SS-18、SS-19洲際導彈,與“白楊-M”一起,成為21世紀中期之前保障俄羅斯及盟國安全的主要戰略打擊力量。在經過了2007年5月、2007年12月和2008年11月等三次飛行試驗後,首枚“亞爾斯”導彈于2010年初部署于捷伊科沃導彈基地。從第一次試射到正式部署,“亞爾斯”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如此驚人的研發速度也足以令外界為之瞠目。
但是,在高調宣揚“亞爾斯”突防能力的同時,俄軍方對導彈的技戰術性能又採取了遮遮掩掩的神秘態度,只公佈了非常有限的數據,比如能夠有效突破敵方的反導彈防禦系統,分固定型和機動型兩種,能攜帶約10個彈頭,射程超過1萬千米等等。“亞爾斯”的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外界對此也是一頭霧水。
“亞爾斯”導彈在裝備部隊以前,只進行過3次飛行試驗。進行如此少量的飛行試驗就開始批量生産和裝備部隊,顯然不符合蘇聯(俄羅斯)新型號導彈武器研發的傳統做法。俄羅斯敢這樣做,説明該型號導彈使用的是已有的成熟技術,而不是一種全新型號。否則,俄羅斯將“亞爾斯”導彈看作未來幾十年國家戰略安全重要支柱也未免太魯莽了。
直到2010年11月30日,“亞爾斯”才終於揭開了一直籠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紗。俄戰略火箭軍司令卡拉卡耶夫中將突然宣佈,俄羅斯將使用能攜帶4枚核彈頭的RS-24“亞爾斯”導彈替換單彈頭的“白楊-M”導彈。卡拉卡耶夫明確無誤地説,RS-24導彈是在“白楊-M”導彈技術基礎上發展出的更新型號。這就驗證了我們前面的判斷:“亞爾斯”的確是“白楊-M”的多彈頭型號,但它攜帶的彈頭數量不是俄羅斯最初公佈的10枚,而只有3枚或4枚。1.2噸的有效載荷,3-4個分導式多彈頭,這是比較符合俄羅斯技術水平的。
(3)真相大白之後,有人不禁要問,俄羅斯為什麼要在“亞爾斯”導彈的身份問題上自擺烏龍呢?這顯然與美國發展反導系統有直接關係。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退出反導條約,開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這對俄羅斯來説既是威脅也是挑戰。尤其是美國還要將反導系統部署到東歐,這更是俄羅斯所不能容忍的,兩國在反導問題上的鬥爭,也就愈演愈烈。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俄羅斯高調試射“亞爾斯”,對它的突防能力大加渲染,將“亞爾斯”當作是與美國反導計劃鬥爭的籌碼,為此不惜進行一定程度的戰略欺騙、誇大其彈頭數量。“白楊-M”與“亞爾斯”一起,被俄定位成2020年前俄陸基戰略力量的核心、主體。那麼,俄羅斯“雙雄”能擔起這個重擔嗎?
三、能否堪當大任?
回答這一問題,關鍵要看它們能否有效解決俄羅斯核力量建設面臨的核心問題,即能否有效緩解俄戰略核彈頭數量急速減少的嚴峻形勢。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俄羅斯攜帶10個分導式核彈頭的SS-18和攜帶6個分導式核彈頭的SS-19將陸續達到各自的最長服役年限,不得不退役。這是造成俄戰略核彈頭數量快速減少的根本原因。如何填補這兩型導彈退役留下的空缺,是俄陸基戰略核力量建設面臨的最緊近任務。而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裝備攜帶同樣多彈頭的新型導彈。
單彈頭的“白楊-M”導彈顯然無助於有效解決這個難題,服役10枚白楊-M才能抵上退役1枚SS-18。所以,俄羅斯這才有點兒急不可耐地推出多彈頭的“亞爾斯”。現在事實已經很清楚,“亞爾斯”只能攜帶3枚核彈頭(也有説4枚的),而不是俄羅斯最初宣揚的10枚。所以,一對一的頂替,多彈頭的RS-24仍然不能填補SS-18、SS-19退役所造成的巨大真空,要裝備3枚或者2枚“亞爾斯”導彈才能頂上1枚SS-18導彈或者SS-19導彈。
既然多彈頭辦法行不通,那麼唯一能夠不使俄羅斯核力量大幅下降的辦法就是以很快的速度來生産和裝備新型號導彈,退役1枚SS-19,就生産6枚白楊-M或者2枚“亞爾斯”。在歷史上,蘇聯的導彈生産速度曾經被赫魯曉夫形容為“像做香腸一樣”。我們以SS-11洲際導彈為例。這種導彈從1966年11月底開始裝備,到1971年,5年的時間裝備數量接近1000枚,平均不到兩天一枚導彈。如果俄羅斯的白楊-M和亞爾斯能夠以這樣的速度列裝,那麼,俄羅斯的核武庫就不會因為老型號退役而受到影響。
那麼,俄羅斯事實上的導彈生産能力又怎樣呢?我們先看看以下數據。從1998年底俄羅斯第一個井式“白楊-M”導彈團成軍到2005年,在7年的時間裏俄羅斯共組建了5個“白楊-M”導彈團,裝備導彈50枚。此後,俄軍開始裝備公路機動型“白楊-M”,而一直到2010年底,4年的時間機動型“白楊-M”裝備數量也只有大約20枚。2012年底,俄國防部透露説,俄軍裝備的“白楊-M”和“亞爾斯”導彈的總數大約為100枚。也就是説,自白楊-M導彈列裝以來,俄羅斯每年生産裝備的“白楊-M”和亞爾斯導彈的數量從沒有超過10枚。
(4)如果説在2005年以前,俄羅斯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快速生産裝備“白楊-M”的話,那麼2005年後,俄羅斯仍然如此,只能説明並不是因為缺錢,問題可能出在俄羅斯的導彈生産能力上。那麼,俄羅斯的導彈生産到底如何呢?
“白楊-M”和亞爾斯導彈由俄羅斯的沃特金斯克工廠組織生産。沃特金斯克是一個有著250多年曆史的老廠。冷戰期間,該廠曾長期生産“飛毛腿”戰役戰術導彈,SS-12、SS-20、SS-23(“奧卡”)、SS-25(“白楊”)等導彈也都曾由該工廠生産過,其洲際導彈的年生産能力最高時達到了40~50枚。1985年至90年代初,蘇聯裝備的近400枚“白楊”導彈全部由該工廠生産。但如今的沃特金斯克工廠已經大不如昔。據俄方專家估計,沃特金斯克工廠目前的洲際導彈年生産能力應該不會超過10枚。有專家甚至認為,該工廠每年只能保證生産7枚洲際導彈。而除了“白楊-M”導彈和“亞爾斯”外,沃特金斯克工廠還擔負有海基“布拉瓦”潛射導彈以及“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等的生産任務。這幾種導彈都是俄軍重點發展型號,停了哪一種都不行。如此一來,俄軍每一年能夠實際接收和裝備的“白楊-M”和亞爾斯導彈的數量自然就非常少。
據此俄軍方估計,到2020年其它現役導彈武器型號全部退役時,俄軍由“白楊-M”和亞爾斯構成的核武庫規模肯定減少,下降的幅度可能高達50%。2011年12月份,俄戰略火箭兵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將軍在接受俄多家權威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受産能限制,俄戰略火箭兵每一年未必能夠獲得10~12套“亞爾斯”導彈系統。他還説,到2020年底俄戰略火箭兵總共可能裝備100~110套“亞爾斯”導彈系統和近70套“白楊-M”導彈系統。
到2020年前後,“白楊-M”和“亞爾斯”可能成為俄陸基戰略力量的絕對主力,但俄戰略力量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顯然還不能圓滿解決。怎麼辦?2011年4月12日,俄羅斯戰略火箭兵司令顧問、戰略火箭兵前參謀長維克托·葉辛上將披露,俄將研發新式、陸基地下井發射的液體燃料洲際導彈,預計在2018年前裝備部隊。2011年12月16日,俄戰略火箭兵司令卡拉卡耶夫中將正式宣佈了這一消息,並強調,這種導彈將取代SS-18重型洲際導彈。2012年10月21日,俄羅斯國防部批准了該項目的草擬方案,導彈重100噸,帶6個分導式彈頭。俄羅斯的這一舉動,從另一個角度説明,單靠“白楊-M”和“亞爾斯”是難以解決核彈頭數量銳減的難題的。即使採取裝備新型液體洲際導彈的措施,按照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的説法,到2020年俄陸基戰略核彈頭數量仍然會從當前的大約1350枚減少到不足600枚,陸基導彈的數量也將從當前的370多套減至大約200套。到那時,俄陸基戰略核力量一直佔主導地位的歷史將結束,海基戰略核力量將歷史性地成為俄戰略核力量的主體。
由此可見,“白楊-M”和“亞爾斯”導彈性能雖然優良,但著實難以擔當重振俄陸基戰略核力量“雄風”的重任。
搜索更多 揭秘 熱點國家 的新聞
- 2014-03-15 11:36:05 《講武堂》 20140315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② 俄羅斯“雙雄”
- 2014-03-08 10:17:00 《講武堂》 20140308 揭秘熱點國家彈道導彈① 美國“三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