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中華美食的江湖裏,有一個永恒的真理:“天大地大,一日三餐最大”。從灶臺的炊煙,到舌尖的酸甜苦辣,每一口都藏着故事,每一餐都連着文化。
最近,由貴州習酒獨家冠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商務部聯手打造的《三餐四季》第二季,又一次讓美食火出了圈!這檔大型美食文旅節目不僅是視覺與味覺的雙重暴擊,更是一場“文化與時代”的深度解讀。
數據顯示,節目一開播就掀起了收視熱潮:根據CSM數據,節目電視端觀眾規模已達2.96億人,平均收視率1.0579%,平均收視份額4.1%!#三餐四季#微博主話題流量炸裂,閱讀量突破9億,討論量超714萬,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過10億。
網友紛紛留言:“美食有文化、有情懷,央視出品果然精品!”“從第一季追到第二季,這煙火氣太上頭了!”
節目以“一日三餐”為線索,融合了美食、美景、文化、時代元素,用鏡頭帶觀眾走進各地廚房,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從自然饋贈到歷史傳承,從地方特色到國家發展,《三餐四季》用一碗飯、一口湯,勾勒出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畫卷。
而這一季的貴州篇,直接成為“開年必看美食大片”,酸辣風味引爆味蕾,熱度持續攀升!
酸辣貴州:一鍋酸湯,煮出一整個貴州味
貴州有多“酸”?一句話總結就是:“沒有一鍋酸湯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再加點辣!”
在貴州人的生活中,酸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他們的“生活哲學”。這一集中,酸湯魚成了“C位選手”。
作為貴州的美食名片,酸湯魚被稱為“貴州第一美食”。其靈魂在於那一碗紅酸湯:精選貴州野生毛辣角(野生西紅柿),配上紅線椒、生薑、大蒜等天然食材,經過數月發酵,酸湯色澤鮮紅,酸辣醇厚,帶着自然的饋贈和時光的沉澱。
當新鮮的江團魚遇上紅酸湯,魚肉的鮮嫩與酸湯的濃郁完美融合,入口便是一場味蕾的狂歡!網友感嘆:“看得我口水直流,這酸辣味隔屏幕都能聞到!”
當然,酸湯魚只是開始。一碗倒壇酸辣椒,又讓人見識到了貴州人對“酸辣”的執着。
這道用鮮紅辣椒、鹽粒、白酒封存發酵的美食,開壇時酸香四溢,帶着土地的芬芳和歲月的厚重。簡單的食材,配上耐心等待,貴州人用最質樸的方式,把日子過成了詩。
吃仙人掌?貴州美食腦洞大開!
誰説仙人掌只能當觀賞植物?在貴州習水的濱江村,仙人掌可是餐桌上的常客!從大山深處的“綠刺”變成餐盤裏的“綠色健康”,貴州人的智慧讓人直呼“想不到”。
仙人掌幹炒臘肉是這裡的經典吃法。仙人掌幹泡水回軟,與臘肉同炒,臘肉的油香與仙人掌的清香碰撞出別樣的風味。此外,仙人掌還可以做湯、涼拌,各種花樣吃法,健康又美味。過去,它是人們在有限條件下的“物盡其用”;如今,它成了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的理想選擇。
網友笑稱:“貴州人不按常理出牌,連仙人掌都能吃出儀式感!”
中國抹茶之都:銅仁的“吃茶”文化
提到貴州美食,絕不能漏了銅仁的抹茶。作為“中國抹茶之都”,銅仁的抹茶不僅是“茶杯裏的綠意”,更是餐桌上的新寵。在這裡,抹茶走出傳統的茶飲範疇,衍生出抹茶面、抹茶饅頭、抹茶餃子等獨特的“吃茶”文化。
看著抹茶饅頭冒着熱氣,誰能想到,這抹綠色已經“走出國門”,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抹茶超級工廠”。
更令人驚訝的是,抹茶不僅能吃,還能用——從醫療到化粧品,銅仁的抹茶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網友調侃:“這才是‘茶中天花板’,喝了它,吃了它,還能抹臉上!”
萬物可酸,黔地有味:那些不容錯過的貴州風味
除了酸湯魚、倒壇酸辣椒和仙人掌,貴州美食的花樣還有太多。比如:
遵義羊肉粉:一碗滾燙的羊肉湯,配上薄荷的清涼,堪稱冬日裏的靈魂搭配;
刺梨嫩仔排:酸甜刺梨與嫩滑仔排相遇,是山珍與肉香的絕美邂逅;
家常臭酸鍋:發酵的臭酸味讓人“聞着想跑,吃着上癮”;
銅仁灰豆腐:草木灰中孕育出的民間美味,低調卻驚艷。
從赤水河畔到梵凈山腳,從鍋中翻滾的熱氣到煙火繚繞的餐桌,貴州美食用酸、辣、醇的風味交響,訴説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餐四季》第二季,不僅是一場美食之旅,更是一場文化盛宴。從一碗酸湯魚到一片抹茶,從遵義到銅仁,節目用最真實的煙火氣,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記錄時代與自然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