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廣告頻道 > 數據·分析

被年輕人在線催更,總臺CCTV-1《覺醒年代》做到了

發佈時間: 2021年03月11日 11:07 | 來源: 觀察者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總臺電視劇《覺醒年代》正在CCTV-1黃金檔熱播,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數據,《覺醒年代》一開播,就領跑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榜單。

來源:中國視聽大數據

2月18日,《覺醒年代》因春節排播停更,網友瘋狂催更;2月27日,《覺醒年代》復播,“《覺醒年代》今晚更新第十七集”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收視率高,《覺醒年代》的口碑同樣不俗。截至3月3日,《覺醒年代》的豆瓣評分已經從開播時的8.3分漲到了8.9分,近6成打分者給出五星好評。

除此之外,《覺醒年代》在微博、B站等平臺引發諸多觀眾熱議,強勢“破圈”。不少年輕人已經深深愛上了這部正劇,日常在線催更,“做有為青年”“看得熱血沸騰”更是成為了年輕觀眾彈幕和評論裏的高頻詞彙。

社交媒體上的討論熱度、視頻平臺上的彈幕數量、相關網站的超高評分,無一不在説明,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深深“愛上”了正劇。

這是為何?劇本紮實、主創團隊用心、製作精良,這些都是劇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藝術風格得到了廣大年輕觀眾的認同。

《覺醒年代》以“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為線索,以1915年《青年雜誌》(1916年改名為《新青年》)問世為始,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産黨成立這一段風雲激蕩的偉大歷史進程,清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産黨創建的全過程。

在講述這段歷史時,《覺醒年代》採取了多線並敘的方式,交錯呈現了北洋政府、保皇派、復古派、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多種思想的交鋒,以及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蔡元培、辜鴻銘、章士釗、胡適等眾多歷史人物為舊中國謀出路的種種探索。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評價稱:“像在《覺醒年代》中這樣,緊密依託《新青年》雜誌的傳播軌跡,將多種多樣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歸一群像的作品還是第一次見到,稱得上是一次帶有集成式意義的美學突破。”

為網友稱道的,還有導演藝術化的鏡頭語言,細節中藏著隱喻。比如陳獨秀放生瓷碗下的青蛙,和兒子放生螞蟻相呼應,也為後續的命運軌跡埋下伏筆,更暗含著解放中國青年的意味。

這部劇的成功之處,還有對歷史人物的成功塑造。《覺醒年代》還歷史人物以真實的血肉,展現一個個“接地氣”的、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驅形象。例如邊吃飯邊聊工作的《新青年》雜誌社的各位同事,雙肩扛面,自掏腰包請大夥兒過年吃餃子的李大釗,在雨中慷慨陳詞的毛澤東......

“沒有枯燥乏味的説教,沒有簡單粗暴的灌輸,不回避曾經走過的彎路、不掩飾曾經遭遇的困難”,正是這樣,觀眾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懷和敢為人先的革命品格。

出色的鏡頭語言,細緻鮮活的人物群像,以及對各種“歷史名場面”的完美還原……《覺醒年代》讓年輕觀眾們感受到了這些閃耀著思想光輝的革命先驅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也激起了當代年輕人心中熱血,“信念感”“觸動”“震撼”“使命感”等成為年輕觀眾的心聲。

正如新華網評價的那樣:“年輕觀眾從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歷史,更是人生路上奮鬥的坐標和嚮導。”

該劇導演張永新表示,年輕朋友對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有非常高的要求。這個作品最大的價值就是讓我們知道中國的新青年他們的力量源泉在哪。

channelId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