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不急,有我在,我的身後還有一個團隊。”説這話的是常州市腫瘤(第四人民)醫院肺癌多學科團隊的資深專家周彤,面對輾轉從其他醫院來的晚期癌症患者,看著他們眼神裏的期盼,他總是想著法子給患者希望,哪怕只是一點。
北方有一種特有的造園樹,它高大筆直,枝葉茂盛,靠攏著向上生長,姿態優美,它潔白雅致,與眾不同,它紮根深、適應性強,尤其是樹榦修直,潔白雅致,十分引人注目,它就叫白樺樹。
俄國著名詩人葉賽寧曾經以白樺為中心意象,從不同角度描寫它的美,滿身的雪花、雪繡的花邊、潔白的流蘇,在朝霞裏晶瑩閃亮,披銀霜,綻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綽約……。但是在周彤眼中,他看到的是白樺奮發向上,永不妥協的精神,他看重白樺團結一心,衝破阻礙,奮勇向前的寓意,於是他把自己創建的網站定為“白樺林”,他和他的團隊以白樺的精神激勵自己,以專業的水準、協作的精神,專注于肺癌的防治。
一滴水的深度
一滴水的深度有多少,做一個簡單的實驗,用一滴墨水滴在一張白紙上,不斷的晃動白紙,看墨水能暈染多大的地方,也許這個實驗不能確定一滴水的深度,但能看出這滴水的影響範圍。可就是這樣一滴水,周彤也從不輕易放棄,他説:“一滴水也能改變大海的深度!”
他在肺癌的防治上可謂是盡心竭力,不僅表現在肺癌患者的精準治療上殫精竭慮,更體現在大環境的改變上,他身體力行的進行微環境保護的工作,“每個人力所能及地發揮一點綿薄之力,對整個大環境來説,作用還是很大的”他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一般情況下,他不開車上班,騎上自行車或者步行上班。他説,少開一次車,可以少排放一點PM2.5;他在醫院不同的場合多次呼籲大家健康出行,為環境保護出份力,尤其在醫院部分科室搬遷至新北區後,他更是建議醫院同事拼車出行,一時間醫院內網到處充滿著溫馨的留言貼“某某住某地,途徑何處,歡迎蹭車”等等。
他把環境保護當做己任,他把肺癌的防治當做自己終身的事業,他不放棄每個傳遞健康理念的機會,有幾次醫院臨時有事,他加班回家晚了,騎自行車不安全,他便打的回家,從不吸煙的他對煙草味道很敏感,一上車他就聞到的香煙味,他會主動和司機攀談,潛移默化中改變司機的健康觀念:不在密閉狹小的空間裏吸煙,汽車啟動後先開窗通風幾分鐘在關窗,夏季使用空調的時候也要注意開窗通風等等,他就是這樣苦口婆心的傳遞肺癌的防治知識,漸漸地也有司機主動要了他的電話號碼,家裏人有什麼健康問題也會打電話向他諮詢。
他經常參加醫院組織的各種公益活動,利用各種機會傳遞健康知識和理念,他説關於健康的任何事都不是小事,不一定要做出什麼科研成果才算是成功,能成功勸服一個人減少吸煙量或者提高他的健康意識也是一件成功的事。
火眼金睛讓癌魔無處遁形
周彤,工作認真負責,對每位患者的病情觀察細緻入微,讓癌魔無處遁形。有位患者因肺癌曾經在他病區接受治療,在所有療程結束後定期到醫院來復查。2011年的時候,患者又一次例行檢查,周彤為患者預約了相關的檢查項目。在患者檢查報告出來的第一時間,他就意識到患者有情況,連忙聯絡患者來醫院取報告,並建議患者到上海做進一步檢查,當時患者看到報告僅僅是一項腫瘤指標稍微高一點,心理懷疑周彤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可是周彤看出了患者的懷疑,他就耐心地為患者分析,最終患者在將信將疑中去上海做了詳細的檢查,最終在主動脈上尋找到了一枚直徑約2厘米腫大的淋巴結,而且密度很高,上海醫生説:“你的主治醫生肯定是一個負責的人,這麼細小的變化他都能及時發現”。俗話説“同行必妒”,但是上海的專家給周彤這樣高的評價,那位患者從此不再懷疑周彤醫術,安然接受周彤和他的團隊為其制定的治療方案和護理措施。事後,患者還寫了封表揚信寄給了醫院。
做一個有溫度的醫生
在他的字典裏沒有放棄兩個字,他對每一位患者都一視同仁,每位新患者入院的時候,即便床位醫生已經為患者體格檢查過了,他還是會利用晨間或晚間查房的機會再次為病人檢查一遍:望、問、聞、觸、切每個環節他都不會錯過,每個細節他不輕易放過;肺癌患者因為病情需要進行胸腔穿刺引流的時候,他不是簡單的詢問護士病人的引流量、引流液的性質等,而是親自去測量和觀察。他説,胸腔積液的性質可以判斷病情、也可以研判治療效果,自己看過了才對病人負責。
微信,相信很多人在玩,他也在玩。他的微信群裏都是他曾經的患者,這是他關注患者一個途徑,群裏只要患者留言想要諮詢問題,他一有時間就給予指導,一開始只是患者諮詢他答覆,後來慢慢地變成患者相互取經的平臺,他也利用這個微信平臺為一位退休老幹部找了一個志願者。老幹部需要條件的時候,就有志願者陪同到醫院,而醫院裏的一切就由周彤來負責安排。這個志願者是周主任參加公益活動時認識的。
他,雖然年輕,個子也不是很高,但他志向遠大,一如白樺樹一樣奮力向上,在肺癌的防治道路上永不妥協,他用他的仁心仁術換來了患者的信任和認可,也贏得的同事們的尊重,他是杏林裏的白樺樹,一樣溫暖著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