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盧一 ,男,10歲,家住蘭溪市黃店鎮黃店村,現就讀於蘭溪市黃店中心小學四(1)班。盧一的家鄉蘭溪市黃店鎮素有孝道古風。據歷史記載,黃店鎮一帶在宋代名為純孝鄉。純孝鄉之名的由來,是因為這一帶出了陳天隱、董少舒、金景文三孝子。被當時朝廷列為三賢,並建有三賢祠,立八行碑,以教育後人。因此孝敬之風在當地蔚然成風,學校更是以孝道教育作為學生德育的重點。而我們的小盧一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小盧一8歲時父母由於家庭矛盾離婚,現在母子二人寄居在外公家,爸爸自從離婚後就一直沒來看過他,更不用説給他撫養費了。外公、外婆都已80歲左右,在家務農,外婆前幾年患了中風,不能勞作。盧一的媽媽黃友桂今年42歲,一直以來身體都不好,離婚以後由於壓力太大,患上了抑鬱症,需要長期服藥來緩解病情。媽媽一病,就把整個家丟下了,沒辦法,盧一隻好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既要在學校搞好學習,還要回家幫助媽媽做飯、掃地、做家務等等,不幸的遭遇讓他過早體味了生活的貧困與艱辛,但他總是説:“再苦再累,我都要堅持,不能讓媽媽擔心。”
10歲的盧一大部分時間都陪着媽媽在家裏,很少出去跟小夥伴玩。因為媽媽患有抑鬱症,離婚後的兩年多來精神狀態一直不好,原本在鎮上開的小理髮店也不能繼續營業了,所以就在家靠做點“穿糖袋”的來料加工補貼家用,幫媽媽做手工是盧一放學後一項最主要的工作。穿好一個糖袋能賺3分錢,和媽媽一起兩個人一天可以賺二十幾塊錢。有時媽媽心疼他,還怕影響他的學習,不讓他幹。可小盧一卻倔強的説:“媽媽沒事的,我的學習不會拉下,我是家裏的小男子漢”。
在學校裏,老師和同學眼中的盧一是個文靜,有點內向的小男孩,不大愛説話,卻非常的懂事,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年年獲得“四好學生”的榮譽。在學校的他雖然有點沉默,但是一回到家,他卻會把學校裏的一些趣事第一時間講給媽媽聽,因為他聽醫生説媽媽的病不能傷心,要每天開開心心的,他覺得這樣能讓媽媽笑口常開,病也就會好起來了。
盧一的家在黃店鎮上的一條小弄堂裏,是半間帶有天井的老房子,他跟媽媽住在樓下,外公外婆住在樓上。家裏幾乎沒什麼電器,雖然陳設簡單,家裏卻收拾得一塵不染,因為盧一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家裏瑣碎的家務他總是先媽媽一步早早地做好了,掃地、擦桌子。家裏沒有電視機,平時的生活中,書籍是他最好的朋友,外公和媽媽商量着打算給他買臺電視,可是盧一拒絕了,他覺得媽媽每天干活已經很辛苦了,而且賺的錢還要用來看病,他説等媽媽的病好了,跟媽媽一起賺錢給外公外婆買一台大彩電。所以盧一的生活中看書是他唯一的娛樂活動,當同學們聚在一起談論昨天播放的動畫片時,他卻一個人坐在座位上默默地看書,班級圖書角的圖書他每一冊都看過,書中那些勵志的故事給了他面對困難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從小,媽媽對盧一的教育就很嚴格,這也使得他比同齡人更加懂事一些,自從媽媽生病後,懂事的小盧一便自覺地幫助媽媽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家務活。由於營養不良,10歲的他看上去比同齡的人要瘦小很多,但是他卻有着同齡人不曾擁有的堅強。下午放學後,回到家,先把的碗洗了,然後掃地,幫媽媽洗菜、燒火,等媽媽燒好飯以後他會先給中風躺在床上的外婆送去,然後給在田裏幹活的外公送去。他經常會拎着一大桶衣服跟在母親後面,一起去池塘裏洗衣服,鄰居看見了開玩笑説:“男子漢,學洗衣服不害羞啊?”面對這些善意的玩笑,小盧一卻不以為然。這些家事,盧一做得很開心。
盧一説:“媽媽給我起的名字叫‘一’,是希望我能夠努力學習,勇爭第一,我一定不會辜負媽媽的期望,只要是能讓媽媽開心的事,我一定努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