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孝心少年展播

王守啟:紅梅迎雪花更紅

發佈時間: 2014年08月13日 10: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精彩推薦
形象大使
  • 李瑞英
  • 白岩松

原標題:

        每天清晨在寂靜的鄉村裏,忙了一天農活的男女老幼大都沉浸在香甜的睡夢之中,但就在一所破舊的農家小院裏,總有一個身材瘦小的身影在忙前忙後,他就是北正鎮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王首啟。今年14歲,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民家庭,家庭中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和患有先天性甲型血友病及小兒麻痹症的父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沒有固定工作,一家人只靠種地為主來維持生活,日子雖苦,但精神充實,小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因為他有一個溫暖的家,從他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父母親便細心地照顧他,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把更多的愛都傾注在了他的身上,他也是全家的開心果,是爸爸媽媽心中的寶貝。

        可是這樣的幸福的生活並沒有維持太久。在他四歲的時候,母親因為多種原因,經常鬧矛盾,後來母親獨自離開了這個家,只有父親帶着他艱難度日。和父親相依為命的日子裏,生活變得很艱苦,他還時常想念媽媽。可是,不懂得人間疾苦和生活艱辛的他,依然在爸爸的關愛下享受着自己小小的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更大的災難又一次降臨在了他家。在他五歲的時候,年邁的爺爺在田裏耕作時不慎摔倒把一條腿變成了殘疾,如今需拄雙拐走路,這樣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年邁的奶奶一個人身上。可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2011年的秋收大忙時節,由於操勞過度,奶奶患上了急性腦出血,因為搶救及時險些被奪去生命,如今自理尚且困難,從此不到10歲的笨拙的小手學會了生火、做飯,爸爸喜歡吃他搟的麵條,他就時常給爸爸做麵條,再大一點,他學會了洗衣服,購買生活用品,現在到下醬的季節,他去街裏磨醬,到秋天的時候,他腌酸菜,甚至讓常年在家的爸爸不那麼寂寞,他還為爸爸養了一條小狗……他稚嫩的肩膀上承擔的太多太多,所有跟他辦過事的大人都説他是個堅強孝順的男孩。

        記得有一次,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吧,自己推着自行車去買大米,因為當時他太小,在馱着大米回家的途中,由於米袋太重,推着的自行車就把我拽倒了,自行車和一袋大米都砸在了我的身上,所有的委屈和傷感一起襲來,想著別的同齡人也許都坐在溫暖的屋子裏,吃着爸爸扒的香蕉,躺在媽媽的懷裏撒嬌……而他卻要承受這麼多,他就坐在馬路上大哭起來,直到一個好心的路人把她和自行車扶起來,他擦乾眼淚,咬着牙把這袋米推回了家。

        由於他家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到了上學年紀的他,沒有更多的精力既上學又照顧爸爸和這個家,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推遲上學的年紀。直到8歲的時候才報名上了學。由於家裏離學校太遠,他每天要步行往返十幾裏的路上學、回家。可是他從來不抱怨,不怕苦不怕累,平時感激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他學習刻苦,班級有什麼活他都搶着幹,以此報答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放在我身上再合適不過。作為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現實的狀況讓他清楚地知道“知識改變命運”。他學習刻苦勤奮,善思好問,身上總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學習成績在班級年段一直名列前茅。課堂上他總能認真聽講,那個最積極舉手發言的準是他;課堂外對於老師佈置的任務,他總是及時完成, 因為,老師的教導“當天的事當天完成”我牢記心中;不懂就問是他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他經常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同學們都特別喜歡他。

        除了“沉甸甸”的生活,周圍的鄰居、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社會上的好心人也讓他體味到了濃濃的親情。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都盡能力幫助他,雖然王首啟沒有時間、精力、金錢參加興趣班,沒有和同齡人太多的玩耍的時間,但他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愛,所以他的生活很充實。

        可是為什麼,為什麼老天爺對他如此不公,讓他經歷這麼多的苦難還不夠嗎?你為什麼還要奪走他生活下去的希望,幼小孩子心中的頂梁柱——親愛的父親呢?今年三月的一個夜晚,當大家都在睡夢中的時候,他的父親卻因為突發腦出血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在得到這麼多人的關愛後,他將更加刻苦努力學習,更加關愛長輩,照顧好年邁的爺爺、奶奶,讓在天堂的父親能夠安心,少讓爺爺、奶奶操心,讓老師放心,讓身邊的人開心。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