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洛川縣委、縣政府授予“洛川縣道德模範”稱號; 2012年延安市委文明辦授予“延安市首屆道德模範”稱號; 2012年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勞動模範”稱號;
10多年來,他義無反顧地為鄉鄰治病,足跡遍及家鄉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當地群眾稱譽他為“山鄉的120”。
經常為貧困患者免減、賒緩費用,親自為孤寡病人燒水喂藥、灑掃消毒。為保障人到藥到,他以背簍背負大量藥具出診,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背簍醫生”。
吳海波從小就患再生障礙性貧血,一個月要輸一次血。但他還是一直堅強地堅守在村衛生室的崗位上,服務全村的群眾,一幹就是20多年,受到廣大村民的美讚。
潘洪新不管嚴冬酷暑,不管雨天雪夜,風裏雨裏,不管是端著飯碗或是睡在被窩裏,只要有病人求叫,從不推辭。日久天長,風裏來,雨裏去。沒有耽誤一個病人,誤診一個病人。
沈青軍在自己長期的醫療活動中,視病人為親人,隨叫隨到。他在工作中深入探索,撰寫學術論文8篇,分別在國家級、省級,雜誌、報紙、書籍及學術會議上發表。
對待所有病人,他都懷著一顆仁心,為病人文明服務,對病人態度和藹,檢查認真,診斷準確;救死扶傷,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時時為患都服務,千方百計為人民群眾解除病痛。
龍孝傑醫生紮根鄉下,輾轉于大塘、太平、安和等村委衛生室累任鄉村醫生至今。工作期間又自學西醫技術,是獨一無二的精通內外科、婦兒科等科目的中西醫結合全科鄉村醫生。
在四川省南部的大山深處,有一位奔走鄉間四十七載、敬業奉獻人稱道的好人醫生。他,就是古藺縣金星鄉皇華村第一衛生室村醫劉應聲。
夏文用説他如果不做鄉村醫生比結束生命還要痛苦。他的電話連接了周圍村莊1千多村民的內網,他被百姓稱為鄉村的保護神。
楊中榮深知鄉親們的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他們最怕生病花錢。所以,他看病下藥儘量做到減輕患者的負擔。
每年春秋,安福久都要騎駱駝對全嘎查進行巡診,春天沙暴頻繁,一次巡診遭遇大沙暴迷失方向,高溫、缺水使他失去知覺,牧民集體出動尋找三天,才找到了他。
大學畢業、放棄到解放軍301醫院工作機會,主動去前線,成為上前沿陣地次數最多、時間最久女兵,當時被稱為貓耳洞的“南丁格爾”。
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海上孤島,常年受颱風侵襲,村裏唯一一位女鄉村醫生,獨守海島27年,為百姓,與家人分居分離17年。
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被國家衛生部評價為“人民的好醫生”。曾作為河南省唯一的代表,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優秀鄉村醫座談會,曾受到中央有關領導同志的接見。
一個貼著紅十字圖案的醫藥箱,一雙磨損得破舊的鞋,鄉村醫生謝序忠、謝本合父子就常年行走在這幾座大山裏。父子倆這一走就是五十年。
陳慶國,是江蘇盱眙縣渡口村的一名鄉村醫生。他在雙腿殘疾的情況下,26年來,每天都拖著殘疾的雙腿,堅持到湖區為漁民巡診看病。
堅守五十年,當年在出診路上出生的兒子“路生”,成為了衛生室的村醫,後繼有人,“媽九”很覺得欣慰。不過,她並沒有因此退休,依然每天奔波在出診路上。
大學畢業後,蘇萊曼沒有像許多同學一樣留在省城,而是主動回到了家鄉烏恰,成了邊境上一名難得的大學生鄉村醫生。因為他知道,家鄉的牧民們要看病,真的很難。
方圓幾十里,他就是鄉親眼中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大菩薩。這支從鄉土里長起來的醫界奇葩,芳香四溢。他走過的每一處足跡裏,無不透露著他作為醫師的本真、本善、本美……
1966年成為本村“赤腳醫生”,近半個世紀來,以全科、全天候、全心全意服務於村民至今,高潮低谷,矢志不渝。
作為一個年輕的醫生對各項醫療服務技能掌握的還不是多麼熟悉,通過自學和培訓,逐步掌握了農村預防接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工作,在2007年獲得了鄉村醫生資格證書。
10多年來,他的醫術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名聲越傳越遠,很多人稱為“專家”村醫。他受邀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國際針刀學術交流會,多次參加國家級學術會議。
自1992年至今擔任鄉村醫生,21年來,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
2012年9月13日本人被當選為九嶷山瑤族鄉第五屆人大代表。2013年11月本人被湖南省寧遠縣衛生局評選為“最美鄉村醫生”。
42年,從他一個醫生到三個醫生,再到今天他一個還堅守在這偏僻的鄉村,他有條件離開這裡去享受更好的生活,但他沒有,因為他還放不下鄉親們。
醫者,先做人,後行醫,二十九個寒暑春秋,鄧佩勳正是秉承著這一精神以真情真愛守護鄉親們的健康,用實際行動譜寫一曲鄉村好醫生的頌歌。
他從醫三十年如一日,立足農村,默默奉獻,及時解除患者病痛,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傾注了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守護了當地農民的健康。
吉林省通榆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而這個縣的向海蒙古族鄉哈拉毛頭村,卻住著一位全國聞名的、只有一根手指的鄉村名醫——陳慶和。
張國財幾十年如一日,勤奮鑽研醫療技術,堅持日診行醫夜讀書,逐步使自己成長為一名能夠診治常見病和處置危險病症的“全科醫生”。
王勇1995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被分配到藍田縣中醫醫院工作,主動要求到鹿垣中心衛生院主持中醫科工作,成立藍田縣首家“國醫館”。
自1976年赤腳醫生開始,王佔江就默默無聞地保護著人民的身體健康。白天在衛生所當調計,晚上給老百姓打針,一走就是八九點鐘,從不收群眾一分錢。
王海力從醫二十九年,他始終把五保戶,孤寡老人的饑寒冷暖挂在心間,據不完全統計他義務幫扶這些弱勢群體一千多人次,免收他們的診療費五萬六千多元。
1997年—2000年期間發表醫學論文三編(省級以上刊物)。 2000年8月參加中醫藥研究專題講座,學習修業期滿成績合格,獲中國科協繼續教育證書。
多次自費外出進修,擅長針灸治病,2001年運用針灸中藥西藥結合救治好經兩次手術的腦出血患者,獲得大家尊重。
50年行醫經歷,半個世紀春去秋來,閆大夫的出診藥箱在變在換,出診的交通工具在換在變,但唯一不變的是他一心呵護村民健康的決心。
譚象麟因為經常騎摩托出診,免費接送患者,被村民戲稱為“坪源村的120”。譚象麟從醫以來,風裏來雨裏去,近15年,摩托車就騎壞了6台,全心全意為村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務。
楊建軍從小患有脊柱側彎,不能久坐,2000年衛校畢業後,主動放棄了留在縣城醫院工作的機會,抱著服務群眾、回報家鄉的信念,回村開辦了全村第一家正規的村衛生所。
孟令洪1996年在山東省章丘市曹范鎮北橫河村創辦衛生室,風風雨雨,一幹就是十幾年。在十幾年的行醫生涯中,憑藉過硬的技術、熱情的服務、合理的價格贏得了鄉親們的信賴與尊敬。
出生於中醫世家,幼乘家訓,1999年9月在淄博第二衛生學校系統學習臨床醫學,2005年以優異成績取得鄉村醫生職業資格證書,正式加入鄉村醫生隊伍。
1976年起行醫執業業餘自學鑽研、自費中醫科研,建立鄉村醫生家庭“實驗室”。2008年創建註冊“茶陵縣數字化醫療技術研究所”。發明電子舌診儀, 開拓數字化醫療技術。
2005年評為“優秀鄉村醫生” 2008年—2013年任蘇呂村黨支部委員 2013年獲評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最美鄉村醫生” 22013年獲評貴州省十大“最美鄉村醫生”
衛校畢業分配在鄉衛生院工作,但面對兩名走了一天山路求診的老人,羅海香流下眼淚,自願回村當醫生。當時月工資只有3元,作為16個村寨唯一醫生,她要服務1600多人。
在47年的行醫中,用按摩、針灸、推拿等手法免費為患者治療,免費出診數萬次。
姬乃義行醫47年,村裏祖孫三代、從小到大,都曾接受過他的診治,1900多村民的病史他瞭如指掌,在他行醫範圍內,幾乎所有人家墻上都寫著他的電話號碼。
我自從1970年擔任赤腳醫生以來,就不分白天黑夜風裏來雨裏去站在農村第一線為廣大農村群眾送醫送藥上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防病治病服務。
北紅村到縣城有200多公里,400多人、附近上百里山林作業區,李春花是唯一醫生,行醫44年,她從未收過百姓一分錢出診費。
20年來,李峻峰醫生兢兢業業、不計較得失,默默守護著一方人民的健康,只要村民有需要,他就會出現,足跡遍佈整個蓮腰村,更是把自己的家安在了蓮腰村,以方便服務村民。
為幫助艾滋病人解決生活貧困問題,他向縣政府申請艾滋病人幫扶單位。當年20名艾滋病人獲得一對一幫扶,每人每年獲1000元資助。
背著藥箱、電筒、雨衣、藥鋤,杵著木棍,從山間羊腸小道上匆匆走過,問診于散居在層巒疊嶂的山民間,這就是66歲的“背篼村醫”李朝安的工作速寫。
80後女孩主動選擇回村當醫生,紮根山區11年,負責全鎮3萬多份村民健康檔案的電子化管理,高票當選村主任帶領村民致富,在村經濟有所發展後放棄連任村主任。
2005年自動放棄自己的診所,為實現自己理想,自願申請去洞庭湖中的一個孤島工作,交通閉塞,生活艱苦,在孤島上作為唯一的醫生,克服了重重困難,治病救人。
2000年咸陽民族學院醫學本科畢業,畢業後主動來到西藏最偏遠、最險峻的察瓦龍鄉當鄉村醫生;13年翻山、溜索給村民看病。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形容我那故鄉的村村落落,的確還挺形象周至。胡三女就在這村村落落相互連接著的崎嶇小路上,來來回回的不知道走了多少趟。
35歲的余家軍就是這個庫區齊山村的鄉村醫生,他的出診範圍覆蓋兩個小島,共有兩百多人。從這裡到最近的鎮上,開船要走一個小時。
我是一名村醫,1968年1月8日出生,74年9月至82年在本鎮念完小學初中後,在家務農,87年12月至90年在本村村醫胡如清老師衛生室學習醫學知識。
胡茂良197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山西89307部隊服役,期間由於表現好被安排到89307部隊衛生院衛訓班培訓學習,畢業後被分回營衛生排當醫生。
自1996年醫學畢業後,就在本村開始了自己的行醫生涯,以“愛心,細心,責任心”為行醫宗旨,16年如一日,平平凡凡默默無聞的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的健康保駕護航。
付文娜勤奮好學,醫德高尚,每天都會接診的病人有來自附近鄉鎮,也有來自外地的,她是鄉村小醫生,卻有著大醫院醫生的名氣。
在行醫生涯中説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能花一塊錢治好的病,絕不讓病人再多掏一分錢,在基層在老百姓身邊,為老百姓服務。
他用一顆真誠的心服務梅溪的父老鄉親。從醫28年,幾乎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加班到淩晨三四點是常事,歷次滿意度測評他第一。病人稱他為“最美醫生”,他視病人如親人。
38年來,無論是白天夜晚、酷暑寒冬,還是晴天下雨、路途多遠,只要群眾求醫,我都能堅持隨叫隨到。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和我所信奉的職業操守,才讓我堅持到了現在,並必將堅持到老。
1965年參加工作,一生悟讀傷寒雜病論,和現代西醫相結合診斷疾病,幾十年來為方圓幾十公里的群眾服務,送醫施藥,扶危濟困,治愈了無數疑難雜症。
2007年起,侯方傑自費巡迴義診,累計人數達21000人次。在汶川震災發生後,他第一時間到余震不斷的郫縣一處災民安置點展開醫療服務。
從一名生産隊的赤腳醫生,為相親們看病;到鄉衛生院計劃生育辦公室的醫生,不僅負責為相親看病,而且要監管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
耿秀峰是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車當村一名普通的鄉村女醫生, 她從16歲開始跟著當“赤腳醫生”的父親學習打針,為鄉親們看病。
滕可華,男,1961年出生,山東省肥城市人,中共黨員。肥城市安莊鎮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任山東省肥城市安莊鎮五祖廟村衛生所所長。
本人六十年代末出生貧困的農村,親眼目睹農民看病難,農村缺醫少藥,從小立志學醫。
劉立紅自1998年開始正式進入村衛生室工作至今,在這十幾年的工作時間裏,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堅守工作崗位。
李陽升1988年參加中國農村智力開發函授學院醫療衛生係函授兩年,並獲得大專文憑和鄉村醫生資格,1999年經市衛生初評委考試獲醫師職稱及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他靠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堅守在最基層的工作崗位把患者當作親人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好評。
2006年畢業于淄博市衛生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2007年至今工作于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直東峪衛生所,並在2007年參加統一考試考取了鄉村醫生證。
黃波出生於醫生世家,湖北醫科大學畢業臨床係畢業,回到了家鄉,在京山某醫院從事外科工作,在醫院任外科主任多年,搶救各種急,危,重病人。
羅成敏的病人年齡基本全是60歲以上的老人,全村幾百個老人日常生病全靠這個50歲的“年輕人”照料。照料這些老人,羅成敏不但隨叫隨到,而且每趟的出診費,羅成敏一概不收。
拉合才郎誓為牧民群眾的健康把好門。他日復一日,忠於職守,腳踏實地,盡心盡責,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深得牧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
2000年,劉建麗與丈夫張雄到保亭縣響水鎮什月村衛生所當村醫,免收掛號費出診費,藥品按最低標準收,24小時隨時接診,簡化手續方便患者,文明行醫。
1987年,他如願考取了庫倫旗衛生學校。畢業後,便回到蘇日圖嘎查開起了村裏歷史上第一個衛生室。由於身材矮小,出診時他只能選小毛驢做代步工具。
在汶川地震中,從地震發生到5月14日晚上,他兩天沒有合眼。有著23年從醫經驗的岳萬財意識到,大災之後要防大疫。
楊宗瑞在西龍村是備受爭議的名人,父母病了不管,老伴傷了不照顧,還逼著在大城市進修的女兒回家做村醫。
旦正草經常深入牧場,為當地牧民提供諮詢檢查,為他們送去常用藥,為婦女講解保健常識和衛生知識,當地牧民親切地稱她為“馬背天使”。
王布和醫生孜孜不倦地耕耘,默默地奉獻在平凡而高尚的醫務崗位上,他高尚的醫德鑄就了一位人民好醫生的崇高靈魂。
張波沒有華佗在世的高超醫術,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他用愛和真心得到了鄉民的信任。
他的先進事跡先後被中國日報《中國在線》、安徽衛視《安徽新聞聯播》等十余家媒體報道過,2012年余家軍還被六安市文明委評為“六安好人”。
余國慶衛校畢業後放棄了進縣醫院上班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最普通的鄉村醫生。她堅守在保衛社員健康的戰線上,受到了村民的高度好評。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47年。2004~2006年連續3年被評為上蔡縣衛生局“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河南省衛生廳授予“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進工作者”。
1979年參加“赤腳醫生”學習,從此步入了行醫生涯。82年在自己家三間草房中擠出一間屋子做衛生室,繼續為村民的身體健康服務。
夏賣依20歲被村裏選派去學醫,22歲學成歸來,新疆奇臺縣吉布庫鎮吉布庫牧業村的村醫夏賣依30多年來忠於職守,成為牧民招之即來的“家庭醫生”。
新寧縣建起了醫療點,全縣的麻風病人集中到這裡治療。13歲的唐中和得病後也被送到這裡。治療的幾年時間裏自學醫書,總結出了一套治療麻風病的方法。
洛松江村是西藏東北部昌都地區邊壩縣沙丁鄉的鄉村醫生。每次出診一般要給100多人檢查身體,因為路途遙遠、工作強度大,經常吃不上飯,導致身體虛弱。
張谷才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著名中醫專家。1991年退休後,回到如皋老家紮根農村20年,為窮困農民免費行醫治療。
在湖南幹了40年村醫的張碧銀親眼看到村民生病時,因山路崎嶇無法及時送到外面的醫院,耽誤病情危及生命,所以她一直想修一條通往外面的公路。
李曉正,現年61歲,洗馬鄉花柳村衛生室醫生,從醫41年,始終把老百姓的健康當做自己的事,給80歲以上老人免費治病,70歲以上的老人看病只收成本費。
學醫出身的李前鋒放棄在鎮街行醫的機會,主動請纓來到六景鎮最偏遠的大浪村開起衛生室,該村終於有了第一位正規的醫生。
2000年8月,32歲的藍雲改行當了一名鄉村醫生,背起藥箱走村串寨上門問診,大大減少了村民因誤診造成的傷害。
劉貴芳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鄉村醫生和一名共産黨員,她懂得凡是黨和政府號召辦的、對農民健康有好處的事,就應該卯足勁幹好。
她堅守在農村疾病預防的第一線,工作在基本醫療的首診場所,守護著全村3000多名村民的健康和快樂,贏得了村民的尊重和欽佩。
鐘晶被網友稱為“最美鄉村女醫生”。2011年,獲得新華網主辦、全國各大網站協辦的“中國網事 感動2011”第二季度網絡人物。
1964年10月出生於新疆伊犁特克斯縣喬拉克鐵熱克鎮,1992年7月畢業于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包紮墩牧區衛生院。
張振江是一名既普通又特別的村醫。32年的從醫生涯中,他像中國大多數村醫一樣,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身邊那些淳樸的村民。
馬雲飛以一支左臂,練就了不弱于正常人的醫技,奏響了響徹山村的醫患情真之歌。
陳凡經深知鄉民沒錢看病的艱難,當了醫生後,他儘量不給別人開大處方,能用青黴素消炎的他絕不用先鋒,能用便宜藥治好的他從不開貴藥。
在涿州市,有一位備受農民歡迎的村醫,行醫25年,精心記錄整理下了208大本、40多萬份患者病例。他説,這是為患者也是為自己負責。
20年來,曾憲國始終紮根在醫療衛生的最基層,每次面對被毒蛇咬傷的病人,無論白天黑夜都隨叫隨到,讓1000余名蛇傷患者脫離生命危險。
李麗花每次都要下山到村衛生室上班,每次都要走4個多小時山路。但她為了百姓的健康不得不這麼做,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沒有抱怨過。
和光才1999年中專畢業後,從父親手裏接過了鄉村醫生的工作,成為家族中第三代鄉醫,負責周邊8個村子1萬多人的醫療保健。
鄧醫生有一個心願,他盼望著有一天村兩端可以架起一座可以走汽車的大橋,無論鄉親們得了什麼病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外面的大醫院來。
周月華有著較高的業務水平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在本職崗位上勤奮敬業,善於鑽研,工作業績突出,起到模範&&作用。
李春燕是貴州省從江縣雍裏鄉大塘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從醫十幾年。先後獲得貴州省"優秀共青團員"、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謝愛娥,中共黨員,一名普通的村醫,二十年如一日,情牽漁民,紮根湖上,憑著對大湖漁民赤誠的愛和全心全意為患者做好醫療服務的職業信念。
陳金正以他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和踏實的醫風譜寫鄉村醫生的高原情懷,踐行著一名共産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滿腔熱忱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多年來,馬文芳始終堅持每年9次義務為本村兒童預防接種,併為他們建立防疫卡,為本村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免費體檢兩次。
39年間,他為靜樂縣雙路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20多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任務。
龍仁元常常告誡自己:“做醫生不但要看好病,更要憑良心,要做一位讓農民放得心的好醫生。”
豐紅艷同志作為一名優秀黨員,一個普普通通的少數民族鄉村醫生,用自己的青春、熱情奉獻給了家鄉的父老鄉親,以一腔愛民之心,受到了鄉親們的稱讚。
從65年的赤腳醫生到現在的“全國優秀鄉村醫生”,44年間趙煥臣默默地為新鄭市龍湖鎮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為了提高醫療技術,劉新有以自己和家人的身體作實驗,摸索出一些治療腸胃病、頸肩腰椎腿疼痛等農村多發病的有效方法。
提起這所衛生室,五常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這裡有一位醫術高超,視村民如親人的鄉村醫生——何宏繼。
馬金林承擔著岔渠橋村860戶、3486人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他不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雪,只要有病人的呼喚,只要有需要,就送醫送藥到家。
1998年他所在的衛生室被自治區、市、縣衛生行政部門評為“中醫示範村醫療站”。馬銀忠行醫這麼多年來,贏得了全村人的讚譽。
我是一名鄉村醫生,為周圍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著殘疾的肢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我不平凡的人生。
作為鄉村醫生,他堅持每天按時開門座診為村民治病,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務。村民有病,他隨叫隨到,不論颳風下雨,都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診.
自1967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2000年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鄉村醫生中專水平及逐項達標考試,獲得鄉村醫生教育中專水平證書。
我叫馬玉花,1999年當上了鄉村醫生。與鄉村醫生隊伍中的老前輩們相比,我還是個新兵。
1979年擔任大隊赤腳醫生,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三十多年。曾任崇興鎮和靈武市黨代會代表。2002年被評為鎮“優秀黨員”。
年愈花甲的張耀庭,走在山路上依然精神矍鑠,他40多年來,紮根于陡坡村,以自己熱情的服務、良好的醫技,癡心不改為一方百姓健康無私奉獻。
從事鄉村醫生20多年。1999年被楊和鄉政府評為“雙文明建設先進戶”,2001年被永寧縣衛生局評為“先進鄉村醫生”。
由於技術過硬,口碑良好,村民都誇他“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王明亮不知多少次背著冷鏈包挨家挨戶為適齡兒童進行免疫接種,時至今日大人嚇唬小孩子的一句話仍然很流行,那就是“再不聽話,就叫王醫生”。
我將一如既往,以最大的熱情投到醫療衛生事業中,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群眾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
在上級主管部門和村委的大力支持與精心指導下,緊緊圍繞全村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繼續紮根基層醫療衛生建設而努力奮鬥。
從交城縣衛校畢業後,她主動申請,經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批准正式走上了赤腳醫生的工作崗位。
近幾年來,她所在的衛生所把每月10日確定為基礎免疫接種日。經過衛生所的艱辛努力,全村的兒童計劃免疫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十幾年來,楊康寧苦鑽細研,大膽實踐,勤於總結,先後寫出了16篇學術論術,其中有四篇在醫療雜誌上發表,兩次在專業學術會議上發言交流。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是他所的宗旨,使每一個患者都有“家”一樣的感覺,使他們能安心養病,儘快恢復。
我自己看來只是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我內心感到非常欣慰。是黨把我培養成一名鄉村醫生,我就應該用微笑為生命注入陽光。
紮實的中醫基礎知識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使她在治病和防病工作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她也曾幾次有機會應聘到縣城醫院工作, 但最終她未離開家鄉一步,因為她要以自己的勞動成果,回報家鄉人民的養育之恩。
多年來在使用和銷售藥品的過程中,從未出現過質量安全事故,在歷次衛生部門的檢查中,從未出現過藥品安全問題。
張悅恒幾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搞醫療,全心全意為村民,無論是治病救人還是配合吉林市衛生局搞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都表現出了卓越的能力。
陳麗明説,醫生是個光榮而又崇高的職業,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患者解除肉體上的痛苦,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
郝國范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創業,潛心鑽研,用一顆赤誠的愛心,為群眾驅除病痛,他的事跡被當地群眾廣為傳頌。
由於有了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韓勇男從一個無名的農村赤腳醫生成長為聞名遠近的鄉村醫生,他以勤勞的汗水和無私的奉獻,實現著自已的價值。
張玉鳳盡職盡責的關心、愛護、尊重患者,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而執著地為農民的健康貢獻著自己的一切。
陳雷不懈努力、執著追求,一如既往地為村民健康服務,認真搞好各項社會工作,以做一名鄉村醫生為榮,在群眾中樹立了美好的鄉村醫生形象。
黃春峰是一位紮根在基層為村民健康保駕護航的鄉村醫生,既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醫務工作者,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熱血。
在寧順好的醫務室的墻上,挂滿了患者送來的一面面表達感謝之意的錦旗,記載著他從醫20 多年來,紮根農村醫療事業, 心繫群眾健康的美好品德。
黎雙英在大山深處,在農民心中,雕刻了自己的形象, 她還將用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繼續編織自己的夢——爭取獲得一枚" 南丁格爾"獎
曹寧靜從十五歲便走上了行醫之路。他雖不是科班出身,但求學鑽研的精神令同行們嘖嘖稱讚。為感恩那方養育自己的熱土,曹寧靜把滿腔的愛灑向了湖鄉。
為鄉村群眾預防保健傾心服務,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深得領導的信任和群眾的愛戴,多次被鎮衛生院評為“年度鄉村醫生先進個人”。
李秀雲在村裏是個好醫生,在家裏是個好媳婦。其婆婆癱瘓臥床不起整整10年時間,她精心照料,日日幫助洗臉梳頭、遞水喂飯,從沒有一句怨言。
逢年過節也是沈中田最忙的時候,常常吃不上年夜飯,顧不上與家人團聚,但他從不抱怨,始終和藹可親,善待每一位找他看病的人,這就是沈中田。
多年來,殷美霞遵章守紀,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從不賣假藥。許多老人都親切地稱她為“貼心霞子”。
通過不懈努力,計生工作按要求落實, 全村住院分娩率 100%,廣大育齡婦女身心健康有了保障,無一例孕産婦、新生兒死亡。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朱克友的工資不高 ,然而他的兒子、兒媳大學畢業並考取到執業醫師資格後,在他的鼓勵下安心留在村衛生室裏工作。
2007年冬,他冒著突如其來的大雪,前往五保老人岳秀蘭家為其治病,還免費為他們送去常用藥品。
周先鳳在這些年的行醫過程中,對五保戶、特困戶和殘疾人都給予免費治療,還經常帶給他們一些營養品。
2002年,一婦女服農藥自殺,經過洗胃和綜合治療,病人得救了,一個瀕臨解體的家庭保住了!趙純清覺得自己累點、苦點,又算什麼呢?
何國書從1974年走上鄉村醫生工作崗位,他以執著堅定的信念紮根偏僻的小山村,用心呵護鄉親們的健康。
十多年來,劉小英的付出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和支持。她曾説過:“在這十多年中,她最愧對的是丈夫和孩子,最感謝的是丈夫和鄉親們”。
陳人康在農村基層衛生工作中,30多年來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保障當地農民群眾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
黃良豐常説:摸索了幾十年,我現在對醫學剛剛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解,退休不幹多可惜。古人言:老驥伏櫪,奮鬥不已。我還得繼續努力。
張雄熱愛自己的家鄉,更熱愛自己的事業,為了大山裏的黎、苗族同胞健康,辛勤耕耘, 默默奉獻, 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 做出了不平凡業績。
朱正森同志三十五年如一日,心繫群眾疾苦,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農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他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尊敬和擁戴。
譚水桃説:對於走過的路我很自豪,對於從事的鄉醫工作我從不後悔,我將永遠堅持不懈地去勤奮工作,用我的拳拳之心報效桑梓。
30多年來,李田生把山裏鄉親的健康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心裏時刻裝著鄉親、牽掛著病人。正是這種耐心與愛心,李田生同志得到了鄉親們的愛戴。
14年來,歐陽永澤熱愛自己的職業,踏踏實實地為村民服務,把治病救人當成一項神聖的事業來幹,把衛生所當成一個家來建。
幾十年來,肖敦木始終把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工作作為重點工作,其轄區內在全市第一個率先消滅了瘧疾、絲蟲病,控制了麻疹等傳染病在全村的流行。
鄧志暉牢記祖訓“醫者,仁心”,對於轄區內的孤殘老人他總是免費治療,經濟上有困難的群眾找到鄧志暉,他總是施于援手,接受過他幫助的不在少數。
他為農民送醫送藥近30年,解決農民兄弟的病患痛苦,為農民兄弟的身心健康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在20年的工作中,張利平嘗遍酸甜苦辣,但他對農村醫療事業依然是那樣的熱愛和執著,奉獻著一己微薄之力。這就是這位平凡村醫的本色!
可買買提依明 阿不都熱依木由於冒著嚴寒長時間在外奔波,雙腳都被凍傷了。妻子心疼地責怪他,可他卻説:“我受點傷不要緊,群眾的事要緊哪!”
當這些以赤腳醫生為主人公的電影公映的時候,劉玉蓮早已經是赤腳醫生了。
阿巴爾 加馬力及時傳達了黨和政府對農牧民就醫的優惠政策,有效解決了廣大農牧民就醫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貧不醫的問題。
他在鄉衛生院和衛生局指導幫助下,克服困難,不圖名,不圖利,為當地農牧民群眾服務,為解決當地的農牧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艾力江 亞森只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縮影,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
為了改善周邊群眾的就醫環境, 她多次申請,終於得到鎮政府和村委會的支持,新建了一所 60 多平方米佈局合理、管理規範的標準村衛生室。
農建平多次被評為大新縣“計劃免疫工作先進個人”、“非典”防治工作先進個人、鄉村衛生優秀工作者,2006年被評為 “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鄉村醫生”。
梁韋陽1976年任宜州市懷遠鎮李家寨村合作醫療衛生所醫生,至今仍在村級醫療衛生機構從事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工作。
施鳳蓮,1989至1990年在鹿寨衛校學習進修一年,同年10月從事村醫工作,1994-1997年在融水衛校 就讀臨床專業,2000年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文明在十年的鄉村醫生生涯中,把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為村民服務的宗旨化為實際行動,在最基層、最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肖必德,男,66歲,漢族,大專學歷,重慶市忠縣花橋鎮花橋村衛生站執業醫師。他用自己精湛的醫術保護了村民的健康,卻失去了心愛的女兒。
鄭子全同志現年59歲,1975年進入八寨村衛生室工作,在鄉村醫生崗位上已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成為鄉村醫生的楷模。
謝宇梅一歲半時,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身為鄉村醫生的父親,面對女兒的疾病束手無策,不幸的謝宇梅下肢落下終身殘疾。
郝軍平嘔心瀝血為群眾服務,熱心助人,不計個人得失,深得村民讚譽。2003年被評為抗擊非典先進個人,2009年獲得市“十佳鄉村醫生”榮譽。
代旭輝從醫20多年,他的心裏裝的是農民,頭腦裏牽掛的是患者。他走村串戶,上門服務,巡防救治,從未間斷。遇到急症病人,他更是竭盡所能,化險為夷。
郭光平身為共産黨員、鄉村醫生,始終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恪守高尚醫德情操。2008年被評為縣“優秀鄉村醫生”,2005年被評為縣“優秀共産黨員”。
王保華家三代行醫,“扶危濟困,從善如流”是王家代代傳承的美德。1986 年中專畢業後王保華從父親手中接過藥箱,成為王家第 3 代鄉村醫生。
2005年獲保定市農村食品藥品“兩網”建設先進個人稱號,1993年至1998年連續被安新縣委組織部評為“優秀共産黨員”榮譽稱號。
1994年劉建民從石家莊冀聯醫學院畢業,開始了他的鄉村醫生生涯。2008年赴四川參與抗震救災志願服務,受到上級相關部門的表彰。
付亞麗善於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醫療技術水平,遇到有不能確診的疑難雜症,就陪同病人一起去上級醫院向醫生請教,積累了很多臨床經驗。
黃計貞常説:“醫者,先做人,後行醫。”,他把醫德作為鄉村醫生的“靈魂”。他對特別困難的群眾進行免費治療。
“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工作中我會做到。”從醫以來,李鎮祥一直以出診為主,不論嚴寒酷暑,陰晴雨雪,不分晝夜,奔波不停。
他放棄了繼續考研深造,也沒有留在繁華,喧鬧的城市,而是回到了鄉村與妻子做起了村醫。
朱新芬30多年間吃住全在衛生站,以社區為家,在有限的醫療空間裏,心繫萬家,與農民相知相交。看病的時候,只有七八個平方的門診室裏擠滿病人。
這位老村醫在窮鄉僻壤行醫一待就是50年,他所信奉和他所堅持的,註定他必將奉獻給他所熱愛的醫生職業,也奉獻給他一生為之服務的村民們。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她身背紅十字藥箱,走家串戶,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颳風下雨,經常為了看病一頓飯分幾次吃,很多時候一晚上要起來好幾次。
他左腿截肢,行走需要重達10斤的假肢協助,但依然憑著對鄉親的熱愛和對農村醫療事業的執著,背著藥箱行走在崎嶇的村路上。
三十多年來,周平修一直奮鬥在農村防病治病第一線,把愛心奉獻了父老鄉親,把技術奉獻給患者,群眾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
2012年3月調任二堡鎮衛生院副院長。期間曾兩次被哈密市衛生局評為“優秀鄉村醫生”稱號,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優秀醫生”等光榮稱號。
1960年至1968年在學校讀書;1969年參加中醫學院培訓班,時間半年;69年8月至75年在村衛生所工作;76年在安陽十三醫院進修學習一年;77年至85年在衛生所工作
1972年漳縣高中畢業;1973年—1974年天水衛校學習;1975年—1986年任赤腳醫生;1986年5月—1988年5月北京鄉村醫生進修學院學習兩年
人們有病沒病總願找她,是因為她能看婦科兒科、又懂內科外科;會打針輸液、也會針灸刮痧;既是家庭全科醫生,也是心理醫生。看見她就忘記了煩惱。
許虹,八公山區山王鎮衛生院院長,從醫近四十年,始終堅守著一件事:對病人負責。
自成為一名鄉村醫生後,我十年如一日,紮根農村,服務農民,執著堅守,忠實踐行“信息農民,醫助貧困,情暖三村,大愛無疆”的信念。
蘇兆發退伍留守內蒙古卓資縣偏僻鄉村32年,風雨無阻義務為農牧民防病治病行程32.87萬公里,診治病人48萬例,用破自行車9輛,摩托車3輛。
四十多年來,一如既往地服務於鄉鄰,急病人所急,從不顧及個人安危,用她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大愛的善心,把健康、博愛深深播在鄉親們的心中。
陸中海1972年高中畢業回鄉,由於熱愛本職工作,刻苦鑽研醫學知識,從讀背單方、驗方開始,虛心向老中醫學習,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讚揚。
為了村民的健康、為了守護這方熱土和鄉親們,不辭辛勞的默默的奉獻著。醫路漫長,醫德、醫心無限,劉長吉永遠做鄉親們的‘南丁格爾’。
四十年的酸甜苦辣,譜寫了一個鄉村醫生的光彩人生,他用真誠、良心向世人詮釋了一個殘疾鄉醫做人和行醫的準則。
他心中有一個信念:只要村民需要他一天,他就會一直幹下去,堅守到不能動為止!
作為最後一個佤族原始部落的一名村醫。肖進30年來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崗位,他家的大門一直村民開著,堂屋的兩張床白天用來給患者輸液,晚上兒子女兒睡。
只要有村民需要,武錄平都二話不説,立即應診。他的出診範圍遍及周邊隆堯、巨鹿、任縣,他的自行車出診里程粗略統計有4萬公里。
救死扶傷,為百姓無怨無悔。接診病人4萬餘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從沒有收取百姓1分錢出診費,曾多次幫送病人轉往上級醫院,併為病人墊付手術費。
田軍同志端正執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他醫德高尚,視病人如親人,詮釋了一名醫生懸壺濟世的本職和一名共産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18歲開始跟隨父親行醫,已有31年,一直默默無聞的奉獻,哪怕再苦再累,從未埋怨過,參加03年的“非典”、每天測體溫達三百餘人……
退伍返回原籍後,隨父親一道學醫並從事鄉村醫生工作。診療過程中,運用掌握的書本知識和臨床經驗相結合,曾經為多個生命垂危的病人挽回了生命。
行醫近三十年,騎壞兩輛摩托車。村裏的每個人健康狀況他都清楚,他不願意給人開太貴的藥。王天鎖家的電話就是我們村的24小時急救電話。
在半個世紀裏,醫術精湛的吳良江無怨無悔地堅守自己的崗位,任勞任怨地為農村衛生事業奉獻了大半生的精力,譜寫了一曲平凡人生卓越貢獻的大愛篇章。
為了走上醫生這條路,努力考上萬傑醫學院。畢業後參加鄉村醫生考試,2005年以優異成績取得鄉村醫生從業資格證書。
王慶偉從醫以來從沒有收取過掛號費和出診費。來就診的患者不論是本村村民還是外來務工人員都是先治病再收費。
李安富是個平凡的鄉村醫生,默默行醫40多年,義務照顧50多位孤寡老人,為群眾義診30000余人次,被人們親切稱呼為“愛心醫生”。
情係農民,心連萬家,三十多年如一日,講醫德講奉獻,刻苦鑽研業務,視患者利益高於一切,達到了忘我的崇高境界,被當地鄉親稱為“自己的醫療專家”。
李樹元在部隊服役期間吃苦耐勞,認真專研業務知識,在做好連隊衛生員工作的同時也肩負著駐地群眾疾病的防治工作,多次參加搶救駐地危重病人。
賈淑琴曾被盧龍縣精神文明辦授予“文明盧龍人標兵”榮譽稱號,連續4年擔任縣物價局義務監督員,連續五屆當選盧龍縣人大代表。
用中醫藥簡便的方法就可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為合作醫療節省了開支,達到了李長太的治病原則:安全、有效、簡廉。
從醫42年,每天背藥箱翻山步行10余公里,救治病人幾十萬人次。
紮根農村從醫9年,為鄉村群眾預防保健傾心服務,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以真情真愛為老百姓服務。
上世紀70代初開始行醫,幾十年如一日,直至2009年腦血栓病發,左肢行動不便被迫棄醫,行醫足跡方圓幾十里。主要從事內科、婦科、兒科。
他14歲隨父學醫,無怨無悔地紮根農村基層40年,隨時隨地為父老鄉親們提供細緻入微的服務,被大家譽為隨叫隨到的“流動醫院”。
從13歲開始到保險站(現在稱衛生所)做短工,從那以後,她就一直堅守自己的崗位,到現在近40年的醫務人員,從來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他每天24小時隨時出診,卻沒有收過患者一分錢的出診費;他用自己的血水、淚水和汗水,為農民築起一道抗擊病魔的堅固防線。
1954年——1956年,在貴州省思南縣衛校讀書;1956年至今,在貴州省思南縣楊家坳鄉水口寺醫院從事基層醫療工作。
自學了中學各門功課,並自學了修表、縫紉技術,服務於鄉親。隨後,潛心醫學,並取得上海中醫函授大學的大專學歷。
我們村是黎家坪鎮的邊遠山村,我自從1970年擔任赤腳醫生以來,已經有整整42年的赤腳醫生經驗,中途從未間斷過一天。
背著藥箱走村串巷,到田間地頭送醫送藥……高吳橋一村衛生室作為新驛鎮衛生院衛生站下屬機構,服務本村的村民,700多人口的醫療、衛生防疫工作。
從1970年開始到村衛生所工作,刻苦自學醫學知識,勤於臨床實踐,擅長中醫慢性病的診治。
“娃娃醫生”,顧名思義就是這個醫生年紀很小,而很多人也不會想到,這個在當地不管男女老少都叫他 “娃娃醫生”的葉雲輝,如今已經57歲了。
我一定盡我的能力去救治病人,保持我的言行和醫術的神聖和純潔,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
一位為了秉承父親的遺願的姑娘,扛起了這份又苦又累重擔。不是起死回生的神醫,但是她卻用她自己的行醫方式,書寫著自己的善醫人生。
1968年至今在下煙村衛生所工作1969年任衛生所所長2003年相繼任蔭營鎮第七屆人大代表、陽泉市郊區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她性情溫和條達,平易近人,善待患者,尤其對孤寡老年患者,行動不方便者更是關懷有佳。
20多年來,陳思同志在行醫生涯中,救死扶傷、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的行醫宗旨,勤奮努力、刻苦鑽研、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是他的行醫追求。
他自學成醫,發揮特長,懷著一顆善良的心,恤老憐貧,無私的奉獻愛心,展示了人生的價值,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他是一名鄉村醫生,以精湛的醫術服務一方百姓,把自己的熱情和心血揮灑在這裡。行醫數十載,救人無數,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為人類解決病痛的光榮使命。
當看到所診治的患者擺脫病痛,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悅,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候。當看到慢性病病人在我的干預和指導下改善生存質量,也是最自豪的時候。
我雖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醫務工作者,個人的醫德好壞在群眾的心目中影響也是很大的。
工作期間認真負責,任勞任怨,視病人如親人。贏得了上級領導和村民的一致好評。
1975年進入鹿齡村衛生室,刻苦鑽研業務,很快能獨立坐診。擅長婦兒科,單獨助産接生1千余名新生兒,無一例差錯。
大專學歷,1994年參加工作,全科醫生,現擔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從事專業18年。
他是一個很平凡的農民大夫,像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工作了四十多年,把畢生的精力完全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
執業期間,刻苦鑽研,兢兢業業,一切為了患者,深受鎮裏廣大病患者的好評。
鄭文章給人看病不分時間有時候晚上半夜有人看病他都起來,不管是本村的還是鄰村的只要有人叫他不管是本人上門或者是出診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他都去。
從1989年從醫以來,至今二十餘年,工作中兢兢業業、吃苦耐勞,無論多忙多累視病人如親人,噓寒問暖;想為病人著想,急為病人所急。
從醫46年來,由一名赤腳醫生轉變為鄉村醫生,幾十年如一日的為鄉親們提供醫療保健,以精湛的技術為相親們治病療傷。
楊佔兵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金鼎山鎮黃鐘村衛生室行醫十餘年,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崗位上默默堅守,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
四十里梁就是生養楊老師的地方,兒時多次看到家鄉人民因為貧困無錢治病,病死家中,聽到老鄉家撕心裂肺的哭聲,年幼的他毅然決心學習醫術。
戰鬥在衛生事業最前線,規範醫療,宣傳保健知識,村級防疫義務工作四十年。將青春奉獻給了大山中的村民,無怨無悔。
40餘年中,主要擔負村組轄區內的臨床疾病救治、婦幼保健、預防接種、助産接生、傳染病防控等基層醫療衛生工作。
這些年來,他就診各類中風病患者達二萬多人,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還有不少海外人士及外國人。
精通心腦疾病、燒傷科,醫術精湛,扶貧濟世,被人們榮稱為“在世華佗”,也曾有救死扶傷、恪盡職守、一生濟世的夙願,深受鄉村人民愛戴。
30多年來,我一方面要完成上級下達的預防保健防疫任務,但更重要的是為本地村民醫治疾病。
2008年我體檢時發現了肺癌,手術後化療期間還給病人看病,我要為他們解決病痛。不管在醫療上還是防疫上我都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的去做我愛做的職業。
1996年12月退伍,毅然回到家鄉。自此,在山間崎嶇的小路上就有了他背著藥箱匆忙的身影,那是他在走家串戶,送醫送藥。
黃大和,行醫時至今日已歷時40余載。多年以來兢兢業業,寒暑不輟。負責周邊幾個鄉村的醫療衛生防疫、保健工作,時常半夜出診步行山路十幾公里。
1979年初中畢業以後,被推薦參加“赤腳醫生”學習,從此步入了行醫生涯。82年在自己家三間草房中擠出一間屋子做衛生室,繼續為村民的身體健康服務.
在行醫期間,不畏嚴寒酷暑,總是隨到隨診,治病救人,以病人憂而憂。以解除病人疾苦為己任。在醫術上精益求精,秉著救死護傷的精神行醫幾十載。
1969年1月學醫行醫至今。在農村疾病防治工作中,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模範醫生。多次獲區、市、省級模範鄉村醫生。
于1981年畢業于遂寧市衛生學校,同年開始行醫至今已經從業31年,恪守醫德,以治病救人為自己終生事業並孜孜不倦。
畢業于山西中醫學院,大學本科,畢業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服務大眾,準備為農村建設連鎖化的醫療服務,這幾年一直在努力,服務廣大人民群眾。
王妙芳,這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百丈鎮仙岩村的鄉村醫生,就是一個在平凡中成就了偉大的人。
1972年開始行醫,中途數經波折,多年的生活困境,但一直未曾改變他兢兢業業幹好赤腳醫生的想法,這樣一幹就是40年。
從醫36年來,勤奮好學,認真鑽研醫學專業知識,業務過硬,披星戴月,翻山越嶺,廢寢忘食,背著藥箱走遍山區的每一個角落。
默默無聞地為五個自然村的父老鄉親的衛生、醫療、預防、保健事業,傾注了全部的精力與心血。
我是一名執業醫師,農村從醫十五年,孜孜追求為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從事中醫三十多年來堅持免費治療,不取分文為群眾服務,潛心研究中醫中藥、針灸治療,醫術精湛。
海鳳醫生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已經有35年,有很好的敬業精神和業務技能,在常見病治療和衛生防疫做得很有經驗,多次獲得上級衛生部門和領導的表揚.
她熟悉轄區內溝溝坎坎,天再黑,也不會迷路。多年的行醫經歷,讓鄉親們成為他的朋友,堅定的職業操守,讓她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
2009年開始創建農民醫療健康檔案,探索適合最基層農民患者的農村醫療模式。
1981年 河北省懷來縣縣醫院“婦幼培訓班”學習1981年—2006年 從事“家庭接生”工作
“給人方便是快樂”,這是一個普通鄉村醫生常説的話,也正是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歷經46個年頭,書寫了他為人的風格,從業的執著與專一。
為了能夠方便村民就近就醫,他攜帶妻子和70多歲的老父親,離開了他們居住了幾十年、具有深厚感情的老屋,到村中心租下了房屋,成立了村醫療衛生站。
參加鄉村醫生工作30多年來不分晝夜、寒冬酷暑、節假日,始終工作在農村最基層,服務於農民。
對移民,王醫生傾注了愛心、熱心和奉獻,在他身上看到的是焦裕祿精神在閃光,雷鋒精神在昇華。
1997年至2000年醫生中專畢業,2000年至2003年在安慶市開一家中醫保健推拿中心,2003年至2006年在月山鎮326隊開一家診所。
2001年到先鋒鎮廂白五村衛生所工作,行醫多年來,他始終秉承“先做人,後行醫”的宗旨。
從醫至今已有36年,風風雨雨、數十年如一日。奔波于大山之間,為村民防病、治病、宣傳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作出重要貢獻。
我原來是赤腳醫生,後改為鄉村醫生,在鄉村衛生室堅守46年,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我是部隊培養的醫務工作者,1981年回鄉辦起了合作醫療,始終把“假如病人是我”的理念來對待每一位患者,幾十年來防預、救治、出診、慈善不計其數;
李長春、韓啟德、傅鐵山、經叔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四次接見,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河南日報等十六家新聞單位報道過的鄉村醫生。
1956~1959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0年成為沙頭村內第一個赤腳醫生至今2003年參加非典防疫會戰200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2011年組建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室
能夠熟練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尤其擅長運用中醫針灸理療技術治療坐骨神經痛,面部神經炎等疑難病症。
1982年在梧桐花大隊合作醫療站任調劑1985~2012年10月從事鄉村醫生工作我雖不是最美的鄉村醫生,但我是用心為患者看病的百萬鄉村醫生之一。
他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的一個縮影,在這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沒有豪情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
近無論盛夏還是嚴冬,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只要病人需要,他都是隨叫隨到,且沒有收取過一分錢的出診費。
四十多年間,他為成千上萬的患者解除病痛,也為他爭得了無數榮譽。他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全科醫生。
徐宙雄對工作充滿熱情,視解除病人痛苦為己任,把病人滿意作為衡量服務的重要標準,用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贏得了患者的信賴與感動。
耿鳳英長年累月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輛電動車行走在鄉村道路上,她的足跡踏遍千家萬戶,從醫範圍遍及周圍十多個村莊。
作為一名殘疾人最不願意聽見的就是“患病”二字,所以從上小學時就立志要做一名醫生,救治天下疾病的宏志。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鄉村醫生也會在不久的將來迎來明媚的春天。
考上大學後變對村領導及縣衛生局的領導作出承諾畢業後一定會回到家鄉,為家鄉的醫療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為了村民的健康,更為了讓許許多多的血液病患者擺脫病痛,讓急需用血的人能得到及時的救治,他正用自己的醫術和熱血詮釋著人間大愛。
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譜寫了一曲基層醫衛人員的奉獻之歌。她連續多年被鎮衛生院表彰為優秀鄉村醫生。
儘管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業績,但他在群眾中已成為生命的使者。
我對這一生所選的工作無怨無悔,我要將有生之年化作光和鹽為世人作貢獻。
記憶裏的媽媽愛笑,寬容又親和。也許這些溫柔全部來自於她的職業——她是一名鄉村醫生。
當問及王秀衝40年堅守在這個偏僻之處,後悔不後悔。他説:“一點也不後悔。這裡的殘老都是我的親人,我要陪伴他們到最後。”
碰到疑難雜症自己無法救治,他會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轉到鎮醫院。,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深受廣大患者的用戶和愛戴。
自1994年冬退伍回鄉後,連續多年被評為市,鎮優秀共産黨員。連續多年評為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優秀鄉村醫生。
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
43年來,為了給十里八鄉的鄉親看病,他穿壞了無數雙鞋,用壞了10多個馬燈,更換了40多個手電筒,被鄉親們的狗撕壞的褲子已不知多少條。
現執業11年,為自己定下的紮根基層、醫德為上的六項基本原則,將伴隨自己的一生,願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哪怕需要捐獻自己的器官。
白雲村鄉村醫生工作38年,負責白雲村基層衛生工作,白雲村基本衛生公共服務,常見病的治療和預防工作等,擅長中醫骨科。
今年43歲,在湖南省新寧縣一渡水鎮,潘家村衛生室工作,17歲自學醫起到現在一直從事醫務工作。
郭醫生行醫37年。深受全體村民好評的郭醫生是稷山縣太陽村人,卻在僻遠山村南坑東衛生所奉獻了32年。他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所有人感動。
今年65歲,行醫47年了,患冠心病做了心臟介入手術,現在還堅守在第一線,堅守自己從事一輩子的事業,解除廣大農民的病痛。
腿上的鋼板至今沒有取出,但這沒有影響他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如今已近60歲的他依然是拖著那條受傷的腿騎著摩托車穿梭于大山之間,四十載如一日
從事麻風防治工作三十餘年,刻苦鑽研業務,能靈活運用中西兩法解決本專業的疑難問題。
長期以來, 聯合村的村民對陳新寶的評價是: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村民服務盡心盡責,深受廣大群眾的崇敬和歡迎。
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家庭和諧保駕護航 。 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創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新局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他用所學的知識,治好一個個患者,讓他們重新走上勞動、工作、學習的崗位時,感到人生的幸福在於創造,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所掙的錢,捨不得為自己做脊柱手術,用於改善村民的就醫環境,還多次把自己積累的藝術作品大量義賣捐助山區貧困學校及貧困大學生。
這二十年風風雨雨,無論是半夜三更,炎寒苦暑,大風大雨,都堅持如一。
在農村開展工作以來,深得父老鄉親的信任,由於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掌握的輕車熟路了。
他常年為7000多人提供醫療服務,累計為30-40萬人次病患服務。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他靠一雙腳踏遍方圓30多裏,被稱為“鐵腳神醫”!
大力做好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的接種預防工作,為60歲以上老人免費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為提高村民身體素質的整體健康水平做出了大量工作。
自己設計一套“倒懸正脊療法”並研製出“倒懸正脊治療儀”。解除了廣大老百姓長期被頸腰痛病的困擾,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她熱愛從事的村醫事業,她喜歡新生兒純真的臉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她將不斷努力,繼續前進,以小我傳遞大愛、為村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村民只要需要,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下雪,都親自上門為村民診治,她説只要老百姓需要我,我不在乎名利,因為我是一名共産黨員。
曹菊英的到來,解決了譚灣村這個革命老區人民看病遠、看病難的問題,她的感人事跡在當地廣為傳播。
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
在他從醫的30年時間裏,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為了建造衛生室,他身負20萬元外債,卻從來沒多收病人一分錢,30年來他診所的藥價都沒漲過。
作為一名村醫,他總是隨叫隨到。每一戶老百姓的身體狀況如何,他都瞭如指掌。很多次,他半夜三更把老百姓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
王虎營3歲的時候身患小兒麻痹,從小立志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名醫生,讓更多的人治得起病,不受疾病的痛苦。
他是一名共産黨員,是大漠深處最後的赤腳醫生。17年來,他背著醫藥箱在沙海裏行醫,一副瘦削的肩膀擔負起十里八鄉老百姓的健康.
林玉才放棄了鄉鎮衛生院的“鐵飯碗”回到偏遠鄉村當起了“赤腳醫生”;在鄉村衛生所從醫12年間,他走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醫治患者6萬多人次。
王鵬斌同志是甘肅省通渭縣義崗鎮寨子村的一名赤腳醫師,1978年10月出生,並於2006年3月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産黨。
10多年來以幫助鄉鄰為榮;賣掉家裏的糧食湊夠學費學醫救人,先後為千余名鄉鄰免費治療;拒高薪聘請願在偏遠農村堅守一輩子,只為鄉鄰小病不出村。
今年3月16日清晨,浠水縣洗馬鎮官塘角村衛生室室長顧光球因突發腦溢血不幸辭世,年僅59歲。他走的那天,數千村民自發送行。
二十九年無悔的選擇堅守,他做到了始終如一,不怕苦,不怕累;不為名,不為利,格守服務宗旨,刻苦鑽研業務技術,愛崗敬業,仁心仁術,真情奉獻。
吳登清説:“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又是一位殘疾之人,對病人的疾苦有著切膚之痛的感受。
“鄉村無大病,病人無小事。”雖然我接診的一般都是常見病,多發病,但是我總是從細微處著手,盡力減輕患者的痛苦。
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讓李清噸博得了患者的愛戴,也使他成為享譽全國的名醫!李清噸治療範圍跨州越省,甚至惠及港、臺等地。
為了病人,幾乎佔據了我所有的時間,既然選擇了當鄉村醫生,就該履行職責,勇於擔當!看到患者愁眉苦臉的來,痛痛快快的走是我最大的快樂。
從醫39多年來,刻苦學習中醫理論,勤於臨床實踐,呂洋清的臨床工作宗旨是:“突出中醫藥特色,認真總結臨床經驗教訓,提高治療效果”。
禹延國是一個普通殘疾山村醫生,他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精神,得到了村民們的好評,也多次受到各級黨政機關的表揚和獎勵。
徐貴柏行醫30多年,不僅為周圍6個村近兩萬村民治療頭疼腦熱等毛病,同時也曾幾度救死扶傷,三集村村民萬長英一家,總是把徐貴柏稱呼為“恩人”。
聽了尹祖鑾的介紹,我特別想到她工作的村莊去看看。由於去她們村的路在修,本來安排她哥哥用大一點的車來接我們去,由於她母親生病只好取消。
幾十年來紀鳳銀不論天氣如何,白天為孤寡、危重病人送醫送藥上門,走村入戶發放兒童接種通知單、看望留守兒童,夜晚守候在衛生室為患者診療。
我出生於1975年。那個時候的白岩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貧窮落後。當地的農民吃不飽、穿不暖,而且還缺醫少藥。
在遙遠的山區,有那麼一群為了他人而無私奉獻,有那麼一些令人動容,無法忘卻的感人故事,他們散落在偏遠山村的各個角落,為了守護一方健康。
這名身患小兒麻痹的殘疾人醫生,堅持“三免四不收”,即:免診費、免出診費、免注射費;為五保戶、軍烈屬、殘疾人和低保戶看病不收費。
他左腳因小兒麻痹落下殘疾,走起路來一高一低,正因受過疾病之苦,馬五奎立志學醫,並回到家鄉的山區行醫。
從“赤腳醫生”起步,身患慢性尿毒症的李來順在鄉間行醫40多年,如今聲名遠播,慕名就醫者絡繹不絕,僅靠走村串戶無法滿足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