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教師展播

高原教壇“三劍客”

——記西藏南木林縣中學教師岳剛、徐建旺、閆俊良

發佈時間: 2014年07月31日 1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光明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形象大使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白岩松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濮存昕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冀玉華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李修平

原標題:

  南木林,是西藏日喀則地區的一個縣,平均海拔4000米,屬於異常艱苦的三類地區。然而,世上總有志在四方的青年、不怕艱難的勇士。2002 年,三個畢業于河北保定學院的年輕人岳剛、徐建旺、閆俊良把對西藏的嚮往變成了現實,揣著理想背著鋪蓋來到了南木林,他們説,要做高原教壇的“三劍客”。

左起:徐建旺、岳剛、閆俊良三人合影(資料圖)

左起:徐建旺、岳剛、閆俊良三人合影(資料圖)

  鋒自磨礪——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
  寶劍鋒從磨礪出。南木林用來迎接三位年輕“劍客”的,除了艱苦還是艱苦。“三劍客”最先面對的考驗竟是“吃住行”。他們的住處是個有兩排土坯房 的院落,蒿草足有半人高,是野狗們的遊樂場,每間屋子不足五平米,屋頂是壓了泥的樹枝和茅草,老鼠是常客。到了雨季,屋頂到處漏雨,他們得把鍋碗瓢盆都拿 出來接著。最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剛到的三年沒有電,手機成了擺設,晚上只能點蠟燭聽收音機、讀書,那份寂寞是種磨礪。做飯燒牛糞,“三劍客”中的老大徐建 旺每天清晨都自告奮勇煙氣騰騰生爐子,吃水要到湘河裏打,一開始用水桶提,後來徐建旺自己動手做了根扁擔,一用就是好幾年。夏天擔水還好説,到了冬天河裏 會結一尺厚的冰,擔水先得找石頭砸冰窟窿,有時一砸就是半小時。出行也有考驗,工作地點在湘河對面的中學,一座有著幾百年曆史的鐵索橋成了他們每天幾次的 必經之路。橋長幾十米,橋以鐵索為骨,橋面鋪著厚木板,兩邊網繞鐵絲。剛開始時他們都有些害怕,尤其夏季漲水後,河水與橋板離得很近,好像要漫上來了,如 果再有風,會讓人頭暈目眩。後來慢慢習慣了,他們不再需要一步步抓著鐵鏈扶手,為了躲避破損的橋板還能連蹦帶跳的,有時為了趕時間,甚至一溜小跑。這裡物 資匱乏,很多日用品都得去日喀則買,70公里的路程,由於交通不便往返至少要顛簸兩天,橫渡雅魯藏布江還得乘坐一條破舊的渡船。

  高原比劍——教書育人你追我趕
  初到南木林,岳剛和閆俊良教語文,徐建旺教數學,走上講臺的第一天,面對著一張張紅撲撲的臉和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他們頓覺身上的擔子很重。他們約定,一定要在高原上拿出自己的真本事,在教書育人上比試比試。

  閆俊良接手的是初二5班,為了儘快進入角色,他利用業餘時間深入學生宿舍,找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做他們的朋友。有個叫扎西次 仁的學生學習特別刻苦。閆俊良就到宿舍陪著他,給他買蠟燭,幫他講解疑難問題,一起學到夜深人靜。當閆俊良知道了頓珠加布和曼拉普瓊家庭困難時,就帶著他 倆去日喀則市買了衣服和書包。學生感謝他時,他真誠地告訴他們:“老師來西藏就是來幫你們的!”

  徐建旺工作上屬於激情型,他的數學課不僅講得清楚,而且富於激情。不過剛走上講臺時他遇到了一個難題——他的方言,藏區的孩子們本來普通話就不 好,聽他的課更是增加了難度。徐建旺不怕困難,除了苦練普通話,還狠學藏語,硬是憑一股子拼勁成長為全校最優秀的數學教師。徐建旺是多面手,作為教務處副 主任的他,哪門課都教過,每次有同事病倒了,他都會頂上去,他説,最不能耽誤的就是孩子們的課。

  岳剛一直認為自己是在為一個個幼小的心靈點燃奮鬥的火種,這份工作很神聖。格桑央吉是個成績較差、上課時總低著頭的女孩。初三剛開學,她出乎意 料地找到岳剛説:“老師,我不想去職校,您幫幫我吧!”岳剛趕緊鼓勵她,沒想到她的成績很快有了提高。後來,岳剛給她和另一名學生在自家儲藏室佈置了課 桌,晚自習後讓她們到那裏看書,之後再一起回宿舍。這樣堅持了半年多,格桑央吉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高中。為了表達謝意,格桑央吉為岳剛送來滿滿一書包土 豆,岳剛很感動。最讓岳剛感動的是2012年夏,一次地震波及南木林。教學樓猛烈晃動,正在上課的岳剛趕緊組織學生依次往外跑。忙亂中,一個學生徑直向他 衝過來,抓住他帶著哭腔喊:“老師,跟我們一起跑啊!”那只小手是在生死關頭伸過來的啊!

  高原比劍,十幾年來,他們用鑽研和探索比試,用耐心和愛心比試,用奉獻和堅守比試,不過只能算打了個平手:三個優秀教師,三個學校中層領導,三個學生們喜愛的大哥哥……

岳剛和學生們在一起(資料圖)

岳剛和學生們在一起(資料圖)

  劍客柔情——對父母和孩子永遠的愧疚
  劍客滿心柔情,岳剛、徐建旺、閆俊良最擔心的是遠在河北老家的父母的身體,每次打電話父母總説都好都好,不過是為了讓他們安心工作。有一年徐建旺回家探親,假期幾乎都是在醫院度過的,父母其實早就病倒了。

  孩子也是他們心裏永遠的愧疚,為了不讓孩子承受高原缺氧之苦,不給正在發育的身體帶來傷害,他們只能把孩子放在老家,跟著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一 同生活。孩子思念他們,每次探親時都不停地喊爸爸,好像要一次喊個夠;假期快結束時,孩子睡覺總是驚醒,讓他們不知道怎樣和孩子告別;孩子早早學會了電 腦,每天都要跟遠在西部的他們視頻聊天,孩子有無數的話想對他們説……

  當被問及是什麼力量讓“三劍客”義無反顧地選擇遠離親人、紮根邊疆、教書育人時,三個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理想。”語氣中有師者的堅定和劍客的豪情。(光明日報記者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米建軍)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