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原生態: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青歌賽策劃秦新民細談"原生態"獎項設立始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09日 14:30 來源:CCTV.com

  


  (CCTV.com報道) 今年青歌大賽初設原生態組的比賽種類,由此引發的爭議一直接連不斷,從巴圖評分事件到阿幼朵的歸位,讓人感覺原生態已經成了今年青歌賽的一個熱點。大賽為何要增設原生態組,它的成立是否必然?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走訪了大賽策劃秦新民。
  
  “您是否可以介紹一下,這個頗具爭議的原生態種類設立始末?”

  “在前幾年的比賽中,已經有原生態的選手參加,雖然為數不多,但畢竟出現了。像第八屆,選手李瓊報的是通俗唱法,實際上按通俗唱法的要求,不太規範,若按民族唱法,她又是經過訓練的,都套不上。最後只得了一個優秀獎。”

  “插問一下,這個優秀獎算不算安慰獎?”

  “不是,當時獎項設立是每個類別16個選手進入決賽,評出金獎一名,銀獎兩名,銅獎三名,未評上的十名決賽選手便是優秀獎。”

  據秦新民介紹,李瓊得了優秀獎後,引起觀眾異議,評委也有看法,認為這麼優秀的選手不得獎不應該。於是大賽臨時決定把先前有過的一個特別獎,原先是榮譽性質的一個獎項,變為這屆大賽的最高獎項,從每種唱法中選擇三個歌手,增加一場節目來進行角逐。
這個臨時增加的大獎,所有參與角逐的都是各自唱法中的一二等獎獲得者,只有李瓊例外,破例以優秀獎的身分進入。比賽的結果富有戲劇性,正是這個唯一以優秀獎身分進入的李瓊,一舉拿走特別獎這一最高獎項。

  在嘈雜的比賽現場外接受採訪的秦新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這個獎項由觀眾評選決定,記得總共發出70張票,一張廢票,一張棄權,收回68票,全部投的是李瓊。”

  評委就在現場,話語權卻交給了觀眾。這是青年歌手大獎賽有始以來第一次,由觀眾投票決定一個大獎。

  之後的幾屆比賽中,這樣的現象反復出現,從第十屆的阿幼朵,到十一屆的西蘭卡普組合和雲南的一對兄妹選手,都有不俗的表現,卻因種種限制不是與獎項擦肩而過,便也只能得個末獎。這一現象不能不提醒組織者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特別是很多少數民族,有一些我們認為是民間唱法的傳統民歌,這些東西它是幾不靠的,但它也是一種音樂現象,在我們國家存在了這麼多年,它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十一屆青歌大賽落下帷幕,恰逢當年我國正大力開展文化遺産的申請和整理工作,全國各地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自己也在大力挖掘原生態的藝術門類,專業團體和個人,包括郭蘭英、田青等人,在這方面都做了大量重要的推介活動,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按秦新民的説法,“在這種情況下,去年我們籌備第12屆大賽時,馬上想到現在增加這一新的演唱方法時機已經成熟。”

    新生事物的出現,難免有個認知和産生共識的過程。這次比賽之所以有部分歌曲比較相近,卻參加的是不同類別的比賽,這就有個邊界的問題有待理清。還有關於標準的操作,關於原生態和原生態的疊加算不算原生態,是否有悖于原生態的初衷,都需要假以時日進行解決。

  正因為如此,青歌大賽策劃秦新民強調指出:“這屆增加原生態唱法的價值,不僅僅是調動了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選手來參賽,展示他們各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藝術形態,它同時會帶動這一方面學科研究的發展。這個意義將是更加重大的。”(CCTV.com 記者 艾中 趙建賓)

責編:史冬蓮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