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互聯網改變媒介生態

 

CCTV.com  2011年09月09日 15: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電視融合變革》  

    説明:《電視融合變革》一書由黎斌(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産業與新媒體研究部主任)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年出版。該書重點闡述了媒介融合時代,傳統電視面臨新媒體的諸多挑戰,分析了傳統電視融合發展中所面臨的體制、運營、人才等各種瓶頸,同時對未來電視發展方向做出預判,指出了傳統電視重構全媒體運營模式的戰略轉型對策。

    談電視變革的問題,無外乎兩個方面:電視受到了什麼挑戰?電視未來可能怎樣?

    大約五、六年前,“新媒體”一詞開始流行,初看上去,新媒體一詞描述的是新興的媒體的一種趨勢,但是,稍微多了解一點後就會發現,新媒體概念已經滲透到整個泛媒介領域。

    新聞網站在探討新媒體,廣告網站在探討新媒體,社交網站在探討新媒體,電子商務網站也在探討新媒體,並迅速地從互聯網擴散到傳統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領域,甚至,許多企業也都陷入一場新媒體的話語大戰當中。

    新媒體是什麼?對於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而言意味著什麼?

    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電視為什麼能夠在傳統媒體中佔據絕對重要的位置。

    從進化角度看,今天所有的媒體形態都源自人類的溝通,因此,人類溝通方式或者説媒介的演變決定了媒體的發展方向。

    麥克盧漢 在《理解媒介 》一書中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比如:衣服是皮膚的延伸,剪刀是手的延伸,汽車是腳的延伸。

    媒介作為人的延伸,經歷兩個時期:機械時期、電力時期。

    在機械時代,機械設備實現人的延伸過程,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為了效率需要引入了複雜的機制,機械設備工作需要專業性,人類在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不得不犧牲其他方面的感受,比如:穿衣服會影響皮膚對氣流的感覺,開車就無法跟路邊的人打招呼,按照麥克盧漢的説法,機械工具讓人喪失了感覺的“完整性”。

    到了電力時代,由於電力傳播的速度遠高於日常的機械速度,因此,電力執行的速度是同步的,即: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幾乎同時能夠收到從千里之外發出的電報,隨著錄音、攝像設備的出現,人與人之間借助電力工具,跨越百里千里,像面對面一樣溝通。

    在以電視、電話為主的電力媒介中,帶來的變化主要還是在傳輸速度上:電視信號從電視臺傳送到用戶家裏,相比于把一本書從書店帶回家,中間時間可以忽略不計;朋友從隔著數百公里外打電話到家裏,相比于朋友從數百里外步行或者開車過來,時間也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空間不再是距離,相隔千里的人溝通起來比鄰居還方便,成為“同村人”,人們能夠跨越空間的距離,仿佛重新回到了部落時代。

    電力媒介讓人能夠突破空間的限制,讓地球變成“地球村”,麥克盧漢解釋這一現象,認為電力媒介延伸的是中樞神經系統,而機械時代的媒介延伸的是人的具體官能,如手、眼,因此借助電力媒介能夠得到“完整”感覺,這是電視——電力媒介上的媒體成功的原因。

    麥克盧漢抓住了媒介的一些重要特徵,見解獨到,因此被譽為電視時代媒介理論的大師。不過,受時代限制,麥克盧漢對於電力媒介的看法過於籠統,把借助電力媒介實現的“地球村”等同於“原始部落”更是偏頗的。

    隨著電腦設備之間實現了網絡連接,互聯網正在改變電視、電話等早期的電力媒介,當手機這種隨身設備也加入到互聯網中,任何兩個人之間,不論何時、何地,都已經不存在距離。看上去,既然人與人之間空間距離被消除,似乎可以把機械時代由於工業分工而趕到鴿籠式樓房裏的人們重新聚回到“村子裏”。不過,實際並沒有這麼簡單。

    麥克盧漢時代,電視是單向的、電話是固定的,它們還只是作為方便人們使用的工具而存在,還沒有對機械時代的社會結構造成衝擊,“地球村”等於“原始部落”是這種思維的簡單推論。

    網絡設備具有雙向、隨身等特點,每一個使用者都是主動的,會導致網絡上的“村落”非常不穩定,一個使用者上一秒鐘在“話劇村”,下一秒鐘就會“跑”到“小品村”,或者,同時在幾個村子呆著,顯然,原始人無法理解這樣一個多重且不穩定的“部落”。

    媒介是人與人之間的介質,是社會的粘合劑,並反過來決定著社會的結構形態。農耕工具的出現,人類告別了遊牧式採摘,定居下來形成部落的村莊;輪子的出現,汽車瓦解了村莊,締造了集中的城市。互聯網改變什麼?互聯網會讓城鄉首先在技術上變得平等,沒有邊界,變得多元化而不是單一的中心。

    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到底有哪些?從下面幾點可以看出端倪:

    碎片化:碎片化指的是信息的使用粒度越來越小,從一本書變成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傳統的雜誌一月或一週一冊,互聯網上,文章按篇為單位組織,論壇和微博按一句話為單位組織;原來你只能同時跟一個人説話,説完了才去找下一個人聊天,現在,你開著幾個QQ 窗口,與多個朋友同時聊天。

    無邊界:通過互聯網,計算機不是一個確定的工具,它可以是電視機,可以是計算器,可以是家庭賬本,當然還可以是可視電話,這種多重性打破了業務應用的邊界,讓人擁有“萬能”的工具。所有的業務在一個巨大平臺上,沒有分割。

    扁平化:電話讓兩個分隔千里的人,仿佛站在對面説話,我們已經初步見識了電力媒介的扁平化,在互聯網上,一個QQ群或者論壇裏分佈在全國甚至全球各地的朋友,你一言我一語地談笑風生,我們進一步體會跨地域空間扁平化的魔力。扁平化還意味著是實時的,信息能夠實時傳達。

    互動性:機械時代的媒介,需要漫長的過程支持,反饋路線冗長,常常被忽略,互聯網的扁平化為反饋鋪平了道路,信息不僅可以瞬間傳遞,而且也可以瞬間得到反饋,也就是信息互動。

    由此可見,這些新特徵帶來的不僅是工具的進步,而是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變社會結構狀態。

    我們發現,互聯網正在開啟一個時代,所有人、所有組織都處在一個對等、扁平的無阻力空間之中,任何兩個人、人群都能夠隨時建立起聯絡,層級式的社會結構已經不復存在。在這樣一個新的社會結構裏,每一個人或者集體都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能體會媒介的作用,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全新的媒介媒體時代。

    電視面臨最嚴重的挑戰是什麼?電視依附的社會結構正在改變,這種改變,將使傳統的單向廣播式電視失去存在的基礎。

    説到這裡,新媒體與電視的關係變得無關緊要了,在鼓噪的新媒體大潮下,其實蘊含著更大的前提:電視如何面對正在被互聯網改變的社會結構。

    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連企業都開始關心新媒體的問題,因為信息時代新的社會結構變化,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具備外界的聯絡能力。

    我們再來探討前面的問題:新媒體是什麼?粗略地説,新媒體是能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媒體,不過,既然互聯網已經打破了很多工業時代的既定界線,新媒體註定也不會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單一“媒體”,因此,新媒體是一種能力,不僅是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需要獲得的能力,還是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得的能力。

    電視面臨的挑戰正是它的機會所在,如何主動而不是被動地迎接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革,延續在傳統電視時代的影響力,正是電視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作者:醒客(資深互聯網人士)

責編:杜旭迪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