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內容簡介
“赤腳醫生”這個詞,在今天中國人的心目中是熟悉而遙遠的。從1968年正式見諸於報刊,到此後在全國範圍內的廣為流行,直至1985年衛生部決定改“赤腳醫生”為鄉村醫生,“赤腳醫生”在中國存在了將近20年的時光。
編導手記
2006年春節之前,我收到了一張紙質的賀卡,在習慣了那些電子賀卡和短信拜年後,很少再有機會收到有手寫字跡的卡片了。卡片是上海浦東機場鎮的王桂珍寄來的。在卡片中,王阿姨説“在過去的歲月中,一個人生活軌跡的某一段落吻合於歷史、國家、民族的生存軌跡而得到稱讚,他應該自豪;
五集系列片《赤腳醫生》
五集系列片:《赤腳醫生》第一集


2005年10月13日,法國一家著名通訊公司中國區的銷售總監崔雲瑞和攝製組一起驅車前往以“人造天河”紅旗渠而聞名於世的河南省林縣,三十年前,她曾經在那裏下鄉插隊,並成為一名“赤腳醫生”。 其實1975年的中國鄉村,至少活躍著數百萬像崔雲瑞這樣既是社員又是醫生的特殊農民,他們背著藥箱,行走在不同的村落之間,為一方百姓傳遞著簡單而又溫暖的關懷,人們把他們叫做“赤腳醫生”。“赤腳醫生”究竟是什麼時候又怎樣産生的呢?誰是“赤腳醫生”第一人呢?不拿工資掙工分的他們又是通過怎樣的體制為農民服務的呢?

中央電視臺一套《見證親歷》5月8日播出,敬請收看。
五集系列片:《赤腳醫生》第二集


2005年12月2日,當年在上海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黃鈺祥和我們一起踏上了尋訪王桂珍的旅程。 王桂珍曾經被看作“赤腳醫生”第一人,也是當年轟動一時的電影《春苗》中女主角春苗的原形。三十年過去,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王桂珍似乎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但王桂珍自己還清晰記得20世紀70年代,赤腳醫生鼎盛時期的盛況。這樣的記憶也留給了覃祥官、李春瑞、譚美芳、李興成等許多或普通或曾經叱吒風雲的“赤腳醫生”們。

中央電視臺一套《見證親歷》5月9日播出,敬請收看。
五集系列片:《赤腳醫生》第三集


雲南省華寧縣普通赤腳醫生鄭培忠曾經用樸素的筆觸在日記裏描繪了生活的繁忙和“赤腳醫生”生活的酸甜苦辣。送醫藥上門,是當年人們對赤腳醫生的起碼要求,而對於今天習慣於擠在醫院不同的窗口前排隊的人們來説,這樣的情形只留在了灰舊的影像和遙遠的記憶當中。 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的特殊身份使得“赤腳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不再是單純的醫患關係,當年他們帶給廣大農民的究竟是怎樣的安慰呢?農民們又給“赤腳醫生”們怎樣的鼓勵和勇氣呢?曾經在雲南、湖北、河南、上海等地成為赤腳醫生的普通人將共同重溫往日的溫暖。

中央電視臺一套《見證親歷》5月10日播出,敬請收看。
五集系列片:《赤腳醫生》第四集

2005年10月13日,經過將近8個小時的跋涉,崔雲瑞終於來到紅旗渠畔的一個叫任村的村莊,她居然幸運地邂逅了當年一同行醫的舊日夥伴,而角落裏那些當年炮製中草藥的工具又把她帶回到往昔歲月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赤腳醫生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農村缺乏醫生的困難,5分錢便可以看病吃藥的合作醫療也給了農民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但整個國家物質的匱乏在農村醫療上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藥品的嚴重不足。於是“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成為當年赤腳醫生的法寶。 一首至今在湖北長陽縣傳唱的民歌也許真實的反映了當年的情形:赤腳醫生迎朝陽,身強力壯揮鐵臂,一根銀針一把草,白雲山中顯神威,啞巴説了話,盲人見光輝,醫療鮮花香千里,新生事物不可摧。

中央電視臺一套《見證親歷》5月11日播出,敬請收看。
五集系列片:《赤腳醫生》第五集

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最後幾年裏,國家政治經濟秩序逐漸恢復,在感受國家轟轟烈烈的變化中,每個普通中國人都在嘗試著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而活躍在中國鄉村的數百萬赤腳醫生們也在進行著自己的努力。 知青返城、恢復高考,伴隨著系列歷史事件,赤腳醫生的人群開始分化,有人進城開始新的生活,而有人固守土地。此後伴隨著農村集體經濟消亡,即便是 留在鄉村的“赤腳醫生”們也開始了分化,有人繼續日復一日的鄉間行醫生涯,有人成為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2003年,中國政府開始在部分省市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工作;2006年1月,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通知,正式確定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將於2008年在全國基本推行。

中央電視臺一套《見證親歷》5月12日播出,敬請收看。
歷史存真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