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赤腳醫生》第一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7日 11:13 來源:CCTV.com

  北京 亦莊

  解説:2005年10月13日,北京颳起了這個秋天的第一場大風,一大早,崔雲瑞便開始做出發前的準備,作為法國一家著名通訊公司中國區的銷售總監,她早已習慣了一次又一次的離家。

  崔雲瑞送兒子進雙語幼兒園、兒子故意磨蹭、幼兒園男阿姨出來迎接


  解説:每一次出遠門之前,崔雲瑞總是儘量抽出時間親自把四歲的兒子章程送進家附近的幼兒園。

  同大多數同齡的孩子一樣,小章程多少還是更願意和媽媽呆在一起,不過,小小的他也早已習慣了媽媽隨時可能的出差,在他的眼裏,媽媽今天的出門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崔雲瑞自己對這次的遠行,卻多少有些忐忑。

  (崔雲瑞)


  真正要回下鄉的地方,三十年了,三十年了我也沒有再見過那些人,在我的印象中,還是我當年的樣子了,那個時候村莊很像一幅水墨畫,你看到的是山、大寨田.

  解説:崔雲瑞今天的目的地是距北京550公里之外的河南省林州市,當年,這裡因為人造天河——紅旗渠而聞名於世,1975年秋天,年僅14歲的崔雲瑞插隊來到了這裡。此時的林縣,正被捲入全國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當中,和大寨一樣,太行山區的特殊地貌給這裡的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崔雲瑞,1975年在河南成為赤腳醫生)

  那時候林縣大部分的大寨田都是大石塊,很大的石塊壘那個大寨田,經常地發生一些小外傷,有時候外傷還很厲害,如果説他流血了,很遠地跑到醫療點去,跑到衛生所去,要失很多的血,但是如果你赤腳醫生就在附近,很快的把你找來,就可以現場包紮,然後再進行正規的處理。

  解説:頻繁發生的小事故需要更多的赤腳醫生活躍在火熱的勞動現場,出生於軍醫家庭的知青崔雲瑞引起了生産隊的注意,一個多月後,崔雲瑞被推薦成為一名赤腳醫生。

  (崔雲瑞,1975年在河南成為赤腳醫生)

  所謂赤腳醫生,我今天理解,赤腳就是説你是個農民,你的身份仍然是農民,你和社員們在一起。/我覺得當時和貧下中農特別的貼近,特別的親切,所以你走到哪都是受歡迎的,你既要勞動,你又帶了一般社員不一樣的關懷,所以赤腳醫生,實際上,在我心裏面,是一個很美的詞。

  解説:1975年的中國鄉村,至少活躍著數百萬像崔雲瑞這樣既是社員又是醫生的特殊農民,他們背著藥箱,行走在不同的村落之間,為一方百姓傳遞著簡單而又溫暖的關懷,人們把他們叫做赤腳醫生。

  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 1974年

  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1968年毛澤東親自批發江鎮公社“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肯定了“赤腳醫生”這一“社會主義新生事物”。

  解説:這是一部1975年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它幾乎詳盡的介紹了當時一個赤腳醫生生活的全部,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正是醫生黃鈺祥在江鎮公社衛生院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江鎮人,經過蘇州醫專五年的專業培訓後,1963年,他沒有料到自己又將回到家鄉工作。儘管與繁華大都市上海僅咫尺之遙,但江鎮的醫療狀況多少讓黃鈺祥有些吃驚。

  (黃鈺祥,原江鎮公社衛生院醫生)

  公社衛生院條件太差了,那時候落後的不得了,那時候鄉衛生院都是在民房中間,幾十個人、二三十個人,相當於聯合診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條件差的不得了,最困難的時候那個隔離消毒方面差的不得了,比如出診的針筒,原來放在什麼地方?放在那個紙盒子裏面,煮沸消毒放在紙盒子裏面,那個危險的不得了,開始我是不敢用的,這樣條件差,帶出去用怎麼辦呢。

  解説: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中國,國家百業待興,有限的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了城市,廣大農村普遍缺醫少藥,即便是上海的郊區,也不例外。農村醫藥匱乏的現狀漸漸引起國家的重視。1965年1月,毛澤東和中央批轉了衛生部《關於組織巡迴醫療隊下農村問題的報告》後,很多醫療專家開始下農村進行巡迴醫療。1965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共組織了28000多人到農村巡診;隨後,毛澤東接到衛生部的關於農村醫療現狀的報告,他生氣地把衛生部稱為“城市老爺衛生部”,應當“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批醫療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紮根農村,解決農村醫療問題的鄉村醫生。毛澤東在1965年6月26日的這番話成為此後幾十年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的依據,後來人們習慣的稱之為 “六。二六”指示。

  (原片解説,我國廣大醫務工作者,熱烈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為五億農民服務,為農業生産服務)


送醫下鄉的巡迴醫療隊

  解説:此後,各地城市醫院和解放軍醫院紛紛組織巡迴醫療隊,一邊下鄉巡診,一邊幫助鄉村培養半農半醫的衛生員。作為當地衛生院的第一名大學生,江鎮公社衛生員的培訓工作自然少不了黃鈺祥的參與。

  (黃鈺祥,原江鎮公社衛生院醫生)

  第一批我記得培訓,1965年12月份培訓4個月,挑選了28 名貧下中農子女,文化是高小以上了,高小的、初中的都有。

  解説:(原片解説:貧農的女兒王桂珍是大溝大隊的第一名赤腳醫生,壓原聲出解説)王桂珍是當時28名學員中的一位,她為人勤快,又是中共預備黨員,成為後來宣傳報道的典型人物。 1968年第三期《紅旗》雜誌上,刊載了一篇《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文章實際是一篇關於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調查報告,介紹了黃鈺祥、王桂珍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事跡。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也就是在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從此,“赤腳醫生”成為半農半醫的鄉村醫生的特定稱謂。王桂珍則被看作“赤腳醫生”第一人。

  (黃鈺祥,原江鎮公社衛生院醫生)

  這是在農民中間自行叫起來的,因為我們南方的農村都是水田,種水稻的,赤腳下水田,那麼穿鞋是不行的了,所以赤腳就是勞動的意思,參加勞動的意思,這個名字是這樣來。


王桂珍

  解説:30多年過去,當年紅遍全國的王桂珍究竟怎樣了?她的晚年生活是否也如黃鈺祥一樣平靜從容呢?幾度聯絡後,王桂珍都不肯接受我們的採訪,好在黃鈺祥答應試著幫我們聯絡。

  (黃鈺祥)

  喂,是王桂珍家嗎?桂珍,你好,我是黃鈺祥,你好你好,我跟你講,中央電視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有兩位同志,今天來了我家,明天想要去拜訪你,你明天不要出門了吧?


  解説:儘管有黃鈺祥熱心的幫助,我們仍然無法確定第二天王桂珍能否接受我們的採訪。


重溫舊日的覃祥官

  解説:湖北省長陽縣是一個地處大巴山深處的土家族自治縣,長期交通不便,不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卻因為一個響亮的名字——樂園公社和一個叫覃祥官的赤腳醫生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來訪者。當時,覃祥官被稱作中國合作醫療的創始人,而樂園公社也被是看作合作醫療的發源地。

  (原片解説)這是共産黨員,赤腳醫生覃祥官,他是當年興辦合作醫療的&&人。

  解説:在1976年珠江電影製片廠在樂園公社拍攝的紀錄片中,我們認識了樂園公社當年的風雲人物覃祥官,20多年來,經過數次的鄉鎮合併後,當年的樂園公社已經成為榔坪鎮的一部分。2005年11月5日,我們攝製組從長陽縣城出發,5個小時後到達榔坪鎮,據説,這裡離當年的樂園公社還有五六十公里的山路,剛剛下過雨的山路充滿著許多未知數,榔坪鎮衛生院的覃院長決定同我們一起上山,得知這個消息,覃祥官希望覃院長能為他捎些水泥磚,雖然上山的車裏空間有限,覃院長還是決定裝上二十塊磚。

  紀實段落:覃院長買磚、給覃祥官打電話。

  (記者)咱們這一回給他帶磚,平時咱們還給他帶過什麼啊


車在泥濘中掙扎

  (覃院長在車上同期)平時還給他帶過水泥,還帶過小菜、醫學書籍,報紙之類的。

  紀實段落:車在泥濘中掙扎。

  解説:很快我們就領教了上山的道路,也理解了覃院長執意要給覃祥官帶磚的原因了。

  三個半小時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覃祥官的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覃祥官原本是樂園公社的一名副業主任,因為發展生豬養殖而受到了湖北省的表揚。


覃祥官

  (覃祥官,196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在省裏開會回來,我就搞了良種大飼養場,抬木料,把人抬病了,在家請了個醫生給我看病,我買了兩匹馬的錢都給他了,那時候看病興拿利是,拿紅包,全部花光了,我還是睡在家裏(疼)的喊,我就認為醫生蠻重要,後來我的二女兒害了肺炎,那時候還沒有西藥針呢,就是吃點中藥,也死了,我就在想醫生是生命,醫生是救人的,我就下決心學醫。

  解説:1964年的樂園公社和全國所有的鄉村一樣缺醫少藥,經過縣醫院三個月的培訓之後,32歲的覃祥官如願成為公社衛生院的一名醫生。

  (覃祥官,196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我給人看病,有些人沒來抓藥,沒錢抓藥,我就想光把醫解決了還不行啊,還要解決經費問題,我就在家裏想我們信用社也是入股的,那時候信用社是入5元錢吧,我們湊起來辦信用社就擺脫了私人放高利貸的剝削,商業也是入股的5元,就辦了合作社,擺脫了奸商的剝削,農業上,辦了高級社,就擺脫了富人剝削貧農,共同致富嘛,發家致富,擺脫了貧困,我就在想我們醫啊,能不能合作,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合作醫療,只想著合作,合作起來搞。

  解説:剛剛如願成為醫生的覃祥官被自己合作辦醫的設想所激動著,他把目光投到了自己的老家——杜家村

  (覃祥官,196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樂園公社杜家村衛生室

  杜家村呢,當書記的叫覃祥成,我就跟他提出來,我説我在你這兒搞了個醫療點,他説我靠什麼搞,我説湊錢啊,他説那誰來當醫生啊,我説我當啊,他説那我怎麼給你報酬啊,我説我和你們一樣,記工分,和農民一樣,他説盤古開天地,我沒聽説過,醫生是受人尊敬的,從來都是掙少了都不幹,怎麼能和我們,和農民一樣呢,哎,我説我來搞。

  解説:1966年8月10日,“樂園公社杜家村衛生室”正式掛牌,覃祥官和村裏原來的老中醫廖玉階一起開啟了杜家村合作醫療的歷史,從此,杜家村的村民們每人每年只需要交納四毛錢,便可以只用5分錢的掛號費來求醫問藥了,不過,這,也意味著覃祥官放棄了公社衛生院的“鐵飯碗”,重新成為了掙工分的社員。

  (覃祥官,196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我們在宜昌地區開會,介紹我們的經驗,我們還挨打了呢,他們説我們扼殺了中醫中藥,樂園的經驗是個大毒草,我這條腿被打了,五杠子,醫專他們的人騎著車子來碾我,把我碾得滾了好遠,什麼叫扼殺中醫中藥,都是拿工資的,要來記工分,他們當然思想不通了,和農民一樣,我們回來一彙報,村裏的書記説,你們再不要出去開會了,他們要打你,來這裡打,我們幫忙打,合作醫療還是要辦的。

  解説:儘管遭遇了很多困難,在村民的支持下,杜家村的合作醫療的路還是跌跌撞撞走了下來,而真正讓覃祥官能夠走得理直氣壯則是1968年的事了,這一年的春天,長陽縣衛生局的三位年輕人來到了樂園。


倪兵萬

  (倪兵萬,原長陽衛生局幹部)

  1968年,那是4月份,正是毛主席發表《綜合要少,典型要多》,這是一個宣傳報道的指導方針,綜合要少,典型要多,我們看到這個精神以後,當時是文化大革命,我們在屋裏也沒什麼事情,我們幾個同志呢,自覺的,我們説樂園(合作醫療)呢,可不可能是典型呢,我們心裏就有了這麼一個想法,那完全沒有想過以後發展成什麼樣子,當時就上山了,我們是4月份,1968年4月4號到樂園,我們是走去的,沒有公路,4月4日到4月24日,調查了整整20天。

  解説:20天后,回到縣城的三個年輕人參加了縣裏的新聞報道工作會,並且把在樂園的見聞寫成一份調查報告。


人民日報

  (倪兵萬,原長陽衛生局幹部)

  包括了它的好處,是怎麼辦的,一些典型,這樣寫了以後,就送到縣政府,那時候叫縣革委會,他們又整理了後,打印了就往上面送,當時送的標題是《農村衛生戰線的一朵鮮花》副標題是《記湖北樂園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合作醫療制度》。12月4日,就得到一個電報的信息,説今天中午12點30分,毛主席親自批閱了長陽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人民日報》計劃明天見報,那是12月4日的晚上,計劃明天見報,今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那長陽縣高興的不得了,全城沸騰了,全縣沸騰了。

  (覃祥官,196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1968年12月5日,毛主席這一支持,給我們撐了腰的,後來我看反對我們的那些人,還來參觀呢,到我們這兒來參觀,看到我們還不好意思呢。


  (李興成,1969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經常開會討論的題目是《全國學樂園,樂園怎麼辦》,那是給我們出的考試題目,你自己想該怎麼辦,要讓全國各地來參觀的人員回去後,有一個滿意的答覆。

  解説:半個世紀的歲月過去了,人們已經無法清晰的記起毛澤東批閱當年那篇調查報告的準確時間究竟是4號還是5號了,這張1968年12月5日的報紙卻忠實紀錄著當年的盛況,毛澤東關於樂園合作醫療的批示見報後,在合作化的熱潮當中,全國95%以上的農村都陸續推行了合作醫療,而數百萬的“赤腳醫生”則是農村合作醫療責無旁貸的實施者。

  (覃祥官,196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劉運國

  先是我們辦的合作醫療,上次他們説日本辦過,又説還有哪辦過,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湖北省麻城辦過,它是在我們之前辦的,那是中央衛生部在那裏蹲點的,那時侯毛主席揮手到我們這裡了,他們還和我們爭呢。

  (劉運國,197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我就個人所了解到的,我們的合作醫療實際上是從延安時期的這個軍隊的這種就是紅色蘇區的這种醫療保健體制慢慢演變過來的,那麼更確切的歷史資料和證據現在還收集不是太多


張開寧

  (張開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專家)


陳志潛

  我想對於合作醫療這種制度,究竟在什麼時候最早用這個詞可能還能夠查證,但是這樣一個制度的思想,它的思路是什麼時候出現,我個人認為非常困難,如果我們看30年代的報紙,那個時候肯定就有一些雛形,也就是説對於這樣一種合作,同舟共濟也就這樣中國有傳統的一種優良的傳統文化,我相信會有很多好的思路,文化來促進這個制度。

  解説:其實今天人們已經很難説清中國最早的合作醫療是何時從哪開始的了。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民的健康問題就引起了一批進步知識分子的重視,照片上這個叫陳志潛的人是剛從哈佛歸來的醫學博士,1932年,他來到河北定縣農村,嘗試培養當地醫療保健人員,開展保健服務和健康教育,創建他構想多年的農村三級保健網,不過,隨著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實驗被迫終止。

  原片解説:赤腳醫生向破土而出的新苗,沐浴著毛澤東思想的燦爛陽光,茁壯成長,廣大城鎮醫務工作者,決心遵照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教導,走赤腳醫生的道路。

  解説: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當全國赤腳醫生工作如火如荼的展開時,陳志潛成為偏居成都的華西醫科大學的普通教授,不過,更多的普通人卻因為合作醫療大規模的實施而改變了生命的軌跡。

  解説:樊正倫,由於父親是傅作義舊部,作為北京一所重點高中化學尖子的他連考了2年大學未被錄取。1967年,懷著建設西部的堅定信念,他作為北京的第一批知青,帶著試管試紙遠赴寧夏插隊。


樊正倫

  (樊正倫,1970年在寧夏成為赤腳醫生)

  當時這些知青還是很想家的,所以當時知青只要是回北京,從北京往寧夏走的火車,大家説那火車輪子的聲音叫著窩頭鹹菜,從寧夏往北京回去的火車,同樣還是一輛車,還是這個火車,車轱轆的聲音是饅頭燉肉饅頭燉肉。

  解説:物質的匱乏擊碎了樊正倫最初的熱情,面對茫茫的大山,年輕的他有些茫然。

  (樊正倫,1970年在寧夏成為赤腳醫生)

  每天除去挖坑種樹,就是在山裏走,所以我感到,我覺得如果要是挖坑種樹的話,我帶紅領巾那天就會,用不著讀這麼多書,感到最苦悶的時候,因為我們下面有一個天然形成的水庫,有時候很鬱悶的時候就到那水庫邊上釣釣魚,有時候我想我還不如跳到這裡面當那魚呢,當那魚還自由,但是也正是在這麼一個環境,當我最絕望的時候,我的母親是個很好的母親,她説我比你受過的苦還多,我還堅持活過來,她説你還年輕,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我覺得這句話是影響我一生從醫的最重要最重要的的一句話 。

  解説:當時在北京衛生局工作的母親給樊正倫帶來了一抹光亮,他很快通過自學成為寧夏大山裏的一名赤腳醫生,大山裏行醫的日子會讓他看到生活的希望嗎?未來的歲月,樊正倫和無數遍佈中國鄉村的赤腳醫生將會面臨些什麼呢?

責編:李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