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幕:河南 林州
解説:1976年,是知青崔雲瑞在紅旗渠畔的林縣插隊的第二個年頭,此時已經成為赤腳醫生的她在火熱的激情之餘,開始體會生活的無奈。
(崔雲瑞)
| |
我記得印象最深的有一次,就是種草藥,那天是一個夏天、還是春天的樣子,然後就挑那個茅桶啊澆地,地在那個山坡上,然後要過一條小河,挑著擔子要過河,走啊,剛走了一半,到了中間了,一晃、一滑,就跪倒這個河裏去了,我疼得在河裏面爬著半天起不來,然後兩河岸正好都是農村的大嫂們在洗衣服,一看,説這知青挑擔子不怎麼樣吧,摔倒河裏了吧,嘩,笑啊,我自己在河裏疼啊,爬都爬不起來,但是她們在那裏笑,沒有一個人説是過來幫你,我自己慢慢的用了好長時間爬起來,對面就是一個打麥場,就坐在那個大石磙子上,對著群山,淚流滿面,就覺得為什麼會是這樣一種狀態,那麼無助,這是我蠻重要的一次,非常深刻的一個記憶。
解説:就在年輕的崔雲瑞努力適應現實的生活時,她沒有想到,一個對她的人生至關重要的機會即將來臨。林縣是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個食管癌高發區,1976年,在周恩來的親自關懷下,一個來自首都北京的醫療隊來到林縣,準備籌建一個全國性的腫瘤研究所以便在當地開展研究,同時要在全縣的赤腳醫生中挑選一個化驗員,崔雲瑞通過了各項考核,順利地進了研究所。這時候她發現,身邊的老師幾乎全是國內有名的專家。
(崔雲瑞,1975年在河南成為赤腳醫生)
實際上我們在中學是黃帥反潮流,張鐵生交白卷那個時候,英文課幾乎沒有人上,我記得最典型的就是學了一句long life chairman mao,就是毛主席萬歲,我記得1976年的時候,毛澤東主席逝世,這句話也不能説了,那我就等於英文一點也不會,到了腫瘤研究所以後,因為當時的北京醫療隊的腫瘤研究所,是和英國皇家協會建立一個合作關係,經常有外賓要過來參觀,我就看見我的老師陪他們參觀,用英文講解,那是一個對我來説非常神秘的世界。
解説:從此,崔雲瑞迷上了英文,研究所老師們的幫助則成為她得天獨厚的優勢。1978年,在全國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崔雲瑞終於如願成為河南大學英語系的正式大學生,新生活由此展開。此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經歷過做外貿、讀研究生,進外企,崔雲端成為了法國一家著名通訊公司中國市場的“掌門人”。回首來路,她總喜歡説自己的生命正是從當赤腳醫生那一天開始轉彎的。
解説:在新中國的年曆表上,公元1976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很多中國人關於變化的記憶都和這一年有關,這一年的10月,“四人幫”被粉碎,1977年,停滯了十年的高考制度被恢復,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最後幾年裏,國家政治經濟秩序逐漸恢復,在感受國家轟轟烈烈的變化中,每個普通中國人都在嘗試著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而活躍在中國鄉村的數百萬赤腳醫生們也在進行著自己的努力。1978年,已經在寧夏插隊14年的北京知青樊正倫給自己爭取了一個去遼寧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實習的機會。
(樊正倫,1970年在寧夏成為赤腳醫生)
| |
1978年的5月到1979年的6月這是我一年的進修時間,在這一年進修的時間裏面,我就已經下定決定要考研究生了。
解説:1979年,34歲的老三屆高中生樊正倫終於如願成為遼寧中醫學院傷寒專業的研究生,如今,他已經成為北京有名的中醫。提起當年,他仍然感慨良多。
(樊正倫,1970年在寧夏成為赤腳醫生)
他們到公社當時的衛生院去,也得翻好幾架山,你想如果有一個急病的病人,那不就是等死嗎,沒有別的路,在那樣的環境中,給我的是什麼呢?我覺得只有吃過苦的人,才會知足長樂,所以我説,經過了那樣苦以後,再苦我都不覺得苦了。
| |
解説:從寧夏到遼寧再到北京,近30年的歲月裏,樊正倫搬過很多次家,但當年陪伴他在大山裏行醫的這些《赤腳醫生雜誌》,他一直帶在身邊。
解説:1976年,是中緬邊境的昆明知青李春瑞在景頗山寨度過的第七個年頭,在歷史的巨變中,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當年叱吒風雲的先進人物,曾經被評為全國先進知青的李春瑞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
(李春瑞,1969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 |
一個人都不理我了,也不來看我了,看見我要躲得遠遠的。離得老遠,就趕快躲掉,生怕惹上他們的事情。那個時候我就特別難受,然後我的先生也是知青,年紀也大了,不結婚也不行,就在那兒結婚,結了婚,你想一個女人,懷孩子是最重要的時候,但是我又沒有吃的,沒有喝的,沒有特殊照顧,完全和一個景頗婦女一樣的在農村裏生活。
解説:面對山外的變化,寨子裏的鄉親們有著自己樸素的判斷。在他們眼裏,知青李春瑞還是當年那個一心想改變景頗山落後醫療面貌的赤腳醫生。
(李春瑞,1969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他們自己説,他們祖祖輩輩都在那裏生活,他們有親戚可以幫忙,我們只是知青,我們從小不在那兒生活,沒有人幫忙,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有大嫂跟我説,如果能走,你走吧,不要在這兒了,帶著孩子走吧。
解説:兩年後的1978年,李春瑞和丈夫帶著兩歲的兒子先後回到了家鄉昆明,也許是為了永遠記住在景頗山上生活的歲月,李春瑞夫婦給兒子取名為景頗的“頗”,如今,這個叫“頗”的男孩早已長大成人,李春瑞自己則成為雲南工會共青團婦聯幹部學校的副教授
(李春瑞,1969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回來之後做夢都是,有一段,經常都是做那個地方的夢,現在稍微好一點了,就是夢見在那個山路上,打了赤腳,背著藥箱,做夢都是這樣,經常做經常做,後來一有機會,一有項目,我就往那裏走,我回去跟景頗族説,我説我一天做夢就夢見這裡,他們跟我説,你的魂留在這兒了,你要經常回來。
解説:九年由激情引發的知青歲月讓李春瑞把心永遠留在了這個邊疆的景頗寨子,而就在距此五六公里的一個傣族村寨裏,和李春瑞同一年下鄉,並成為赤腳醫生的昆明知青張恒甫卻把自己留了下來。
(張恒甫,1969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 |
我是1972年,1972年就結婚的,當時我們知識青年開始返城的時候,我就沒有返城,就結婚,就在這裡落戶了,就在當地,一直呆到現在。
解説:張恒甫娶了一位傣族妻子,妻子當年也是赤腳醫生,如今,他們夫婦一起承包了村裏的衛生室,而他們的兩個兒子都在昆明工作,雖然兒子都不在身邊,每天迎來送往的病人讓他們的生活平靜而快樂。
(張恒甫,1969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大孩子從小我就把他送回昆明去,和爺爺奶奶在一起,他就在昆明從小學讀到初中,又考上了中專,他不願意來,因為他語言不通了嘛,我們在這裡都説民族語言,他也聽不懂,小的孩子,我搞醫搞了三十多年,切身體會是,你沒有精湛的醫療技術,誤診病人,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所以我還是不希望他搞醫,職高畢業後我叫他回昆明打幾年工再回來。
解説:從外表來看,張恒甫已經完全融入了傣家的生活當中,在這個乾淨的傣家竹樓裏,張恒甫享受著鄉親們對一位醫生的尊重,但他也有自己的擔憂。
(張恒甫,1969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我們這個班有什麼呀,如果是老了,幹不了了,不幹了,你就回家去了,就像農民一樣的,上面從70年代就反映這個問題了,但是,市裏面五套班子都討論過了但是從六十年代,鄉村有五大員嘛,當時叫五大員,廣播員、赤腳醫生、獸醫、還有農科員、不知道什麼原因吶,連獸醫都給納入國家計劃內。只有鄉村醫生這一口,沒有納入。
解説:這樣的擔憂幾乎擺在每一位鄉村醫生的面前。雲南華寧縣的鄭培忠醫生快到60歲了,在鄉間行醫四十多年的他也同樣面臨著退休的問題。
(鄭培忠,1965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 |
退休沒有工資了,也沒有退休費,我去問過,去衛生局問過,他們説沒有。我們這裡另外一個鄉村醫生,歲數比我大,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了,我們説的等等看,看上面有沒有政策,退休後,一直也沒有,我説單喊你退休心裏不好受,連我一起退好了,沒有錢就算了,最近我還説我要提前退休,趁這幾年還栽的動田再栽幾年田。
解説:好在鄭培忠所在的華溪鄉是遠近聞名的柑橘産地,從前年起,他也試著種了一千多棵柑橘樹,和其他鄰居相比,他的橘園不算最好也不算最壞。
(鄭培忠,1965年在雲南成為赤腳醫生)
沒有時間去管它,這些年還種不來,好像還在學種,有時候橘樹該打藥的時候,我又在上班,又不能去,只能去看病。
| |
解説:柑橘樹今年開始結果,這讓鄭培忠很欣慰,畢竟同每月四十元錢的鄉村醫生補貼相比,這將是一筆不菲的收入。湖北長陽縣的赤腳醫生李興成如今成為鄉衛生院的醫生,國家體制內醫生的身份至少保障了他每月近千元的工資收入。不過,當年樂園公社的合作醫療最紅火的時候,他還曾經失去過兩次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
(李興成,1969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 |
第二次上大學的機會,就是宜昌醫專來的幾位教授,我説我還是想去讀書,他説你自己去説,到我們那裏去免費,不收你的學費,你只要帶點生活費,只要允許你去你就去,當時我都寫了申請,交給我們衛生院黨支部書記,他跑來給我做工作,他結果一個條件就把我説服了,他説:杜家村雖然是小局,但是全面的看他還是一個大局,那時候是全國的一個先進典型,先進典型,全國樹的個典型,你不在那裏的話,再還有誰,把這個點撐起來呢,祥官醫生已經不在家裏呢,一年四季要在外面開會,家裏沒有你,這個點就樹不起來了。你説你是顧這個大局,還是顧你去讀書。
解説:長陽縣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李興成沒有走出大山,但鄉親們用山歌表達著對他的愛。
紀實段落:老婆婆唱山歌“三月裏來是清明,大隊的醫生李興成,他看病的態度好得很,把他調到大吉嶺 ,”聲音轉場到李興成衛生所。
解説:1987年,在長陽縣鄉村醫生轉為集體醫務人員農轉非的考試中,李興成順利通過了考試,這也是這個縣最後一次這樣的考試了。考試之後,他被調到離家十多公里以外的大吉嶺衛生所,衛生所裏裏外外只有他一個人 。
| |
解説:1979年以後,隨著中國鄉村人民公社的解體,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沒有集體經濟作支撐的合作醫療在中國各地陸續解體。1985年,衛生部決定停止使用赤腳醫生稱呼,規定所有村衛生員一律進行考試,合格者授予鄉村醫生證書,赤腳醫生漸漸推出了歷史的舞臺。
(張開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專家)
| |
赤腳醫生這段歷史我認為裏面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我們應該很好的總結,就首先應該把赤腳醫生和那段時代要區分開,和有一些左的東西要區別開,我始終認為他是一個不但是中國人的寶貴財富,也是全球的醫療衛生史上的值得稱道的一段歷史,國際無論是左中右,無論是懂醫的還是不懂醫的外國朋友,一聽到中國的barfoot doctors,那個眼睛就要發亮了,有時候開國際會議,大家一天會已經很累了,一聽這個話題,馬上精神就來了,也就是説這一點他們是非常認同的,就是中國的赤腳醫生這件事情做的很聰明,其實當時很多鄉村醫生處理疾病,從醫學的知識看,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案,有些甚至是錯誤的方案,但是畢竟那個時候他們人就在那個最邊緣的農村都有鄉村醫生都有赤腳醫生,他們能夠在病人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服務,哪怕那個服務不是最佳的服務,甚至那個服務不是甚至不是科學的服務,那麼被服務方,或者群眾也會無怨無悔。
(劉運國,197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 |
如果我們歷史的來看待分析中國就是在當時國力有限,人民的這個收入水平很低,那麼科技不是很發達的這種情況下,就是説我們當時的這個全國國民的健康指標和現在進行對照的話,那麼在當時應該説我們的當時的這個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包括合作醫療還有這個赤腳醫生,以及當時確實是以預防為主的這種體系,對於保障農民的健康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這樣一些這個辦法的話,那麼可能農民面臨更多的這個疾病和痛苦.
解説:如今,赤腳醫生這個詞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原本如明星般為人們矚目的典型人物們也漸漸為人們所遺忘, 曾被人們視作“中國赤腳醫生第一人”的王桂珍一度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人們甚至傳言她被開除了黨籍。
(王桂珍,1965年在上海成為赤腳醫生)
| |
不正常的年代過了之後,79年我就到江鎮絲綢廠做廠醫,組織上叫我先過渡到絲綢服裝廠做廠醫。到1987年幫我落實政策,幫我歸隊歸到(江鎮)衛生院,兩個孩子轉為城市居民戶口,1987年到衛生院後,我就到衛生院拿工資了。
解説:後來,王桂珍養過長毛兔、開過小商店,1992年,她和從甘肅病退回家的丈夫丘水興開始了新的思考。
(王桂珍,1965年在上海成為赤腳醫生)
過去人家説開工廠要割資本主義尾巴,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後來人家説你王桂珍可以利用你的知名度做生意去,你的知名度是無形資産,我自己想想這個路走對了嗎?後來不是鄧小平説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嗎?我自己去闖一闖,走一走,自己創辦一下。開始我就問人家借了六千塊錢,就去開這個印刷廠。
解説:當年的全家居住的這間老屋如今成為印刷廠的一間廠房,王桂珍從自己和丈夫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的諧音,把印刷廠命名為“振興”。
解説:1976年,另一位著名赤腳醫生覃祥官在做了三個月的湖北省衛生廳副廳長後,就悄然回到土家山寨,繼續自己的赤腳醫生生涯,關於他當年的辭官,當地人一直説法不一。
(覃祥官,1964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 |
有人問我你怎麼不當廳長了,我説水平低啊,幹不好。其實只在文件上簽個字,寫個東西有秘書,走路有司機,怎麼幹不好,和外國人講話也只是幾句原則語,學好了就是幾句原則話,大幹部比小幹部好當。
(原樂園公社一村民)
主要還是他個人的文化水平低嘛,再一個就是身體條件有限,他眼睛不太好。
(倪兵萬,原長陽衛生局幹部)
| |
他又不是醫術高明,他主要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那顆心最珍貴。事實證明,他後來到衛生廳當廳長,他都不願意,他還要回到他的樂園,為合作醫療出力,他説為合作醫療他出得上一份力,在省衛生廳,出不上力.
(李興成,1969年在湖北成為赤腳醫生)
不好説,可能是覺得自己水平低,勝任不了那個工作,但是他的口號,他的想法也是對的,要把樂園搞起來,他不能走。
字幕:時間:2005年11月6日
解説:覃祥官一直不捨得離開杜家村,雖然縣裏按照副縣級幹部的待遇給覃祥官辦了退休手續,並且在縣城給他分配了住房。由於村裏的衛生室離村子太遠,一些行走不便的老人還願意像當年一樣找他看病打針。不過覃祥官總有些顧慮,用他的話説是自己眼睛不行了,打出事故來不好交代。
天氣好的時候,覃祥官還會去當年自己辦合作醫療的杜家村衛生室坐坐。
| |
(紀實段落:覃祥官在現場説當年合作醫療的情況,推開塵封的門,撫摸當年的制藥儀器
(覃祥官)
這是滾糖丸的,上糖衣的,這是兩個壓片機,就是藥片子在裏面壓,兩個壓片機都還是從省裏搞回來的,這是粉碎機,粉成面.
解説:2003年,杜家村所在的湖北省長陽縣成為中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首批試點縣之一,從這一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在部分省市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工作。
字幕:2005年10月 雲南 瑞麗
紀實段落:村裏集合村民們在奘房裏進行新型合作醫療的宣傳,村裏的喇叭中傳出傣語的政策宣傳。
“凡是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以戶為單位,每人每年繳納十元、國家財政每人每年補助十元,省級財政每人每年補助十元,州市財政每人每年補貼十元,參加人員患病就醫可按比例報銷醫療費用。
黑屏字幕:
2003年,中國政府開始在部分省市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工作;
2006年,雲南省瑞麗市作為第三批試點地區開始在全市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2006年1月,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通知,正式確定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將於2008年在全國基本推行。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