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人物》節目預告:在敦煌莫高窟“面壁補過”的大國工匠(6月28日)

CCTV節目官網-CCTV-10 人物 來源:央視網2019年06月26日 16:20 A-A+

李雲鶴,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復專家。他修復了包括敦煌在內的壁畫共4000多平方米,塑像500余身。作為中國文物修復界的泰斗,年近九十的他至今仍奮戰在壁畫修復保護的第一線。

壁畫病害如何解決

1956年,李雲鶴從老家山東來到敦煌。在三個月的試用期裏,李雲鶴負責打掃洞窟。那時的莫高窟還沒有進行加固,棧道搖搖欲墜。莫高窟內的壁畫斑駁掉落,像是一位纏綿病榻的老人,身上積滿了風沙。

李雲鶴決心修復這些滿目瘡痍的壁畫。為了搞清楚壁畫病害的成因,李雲鶴就地取材,將莫高窟前大泉河的淤泥曬乾成質地細膩的澄板土,加不同水量和成“敦煌泥巴”,表層涂上顏料,再用日曬、風吹、火烤等土辦法來模擬洞窟壁畫的材質與環境。

為了了解自己修復的這些壁畫是如何創作的,李雲鶴還曾向美術組的老師學習繪畫與雕塑。就這樣,李雲鶴為修復敦煌壁畫的工匠樹立了一個高標準,那就是要懂化學、物理也要懂藝術,還要精通木工、鐵匠、泥工等各種手藝。

修復壁畫是一項耗時的工作,不僅要有耐心更要精細入微,李雲鶴每天只能修復不到0.1平方米。兩年後,這座瀕臨毀滅的唐代洞窟在李雲鶴的手中“起死回生”,沒有受過任何專業修復訓練的李雲鶴,成功完成了第一次自主修復洞窟的工作。

重層壁畫如何剝離

莫高窟始建於前秦時期,迄今一千餘年的時間裏,有些洞窟壁畫被重新繪製,這樣就會覆蓋以前的內容,於是在莫高窟就形成了重層壁畫的現象。如何既不破壞表層壁畫,又可以讓後面的內容重見天日,確實是個兩難的選擇。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李雲鶴嘗試在兩層壁畫中的表面一層的空位置做了模型,用這個模型帶著表層壁畫,把它拉出來,拉出來以後就可以看到後面的壁畫了。甬道上的壁畫原來比如説是兩米長,經過李雲鶴的處理,加成了四米長。這樣一來,既可以看到晚期的壁畫,往裏走又看到早期的壁畫,並且還可以看到它原來的結構是什麼樣子。

    李雲鶴將表層的宋代壁畫,移接在下層的唐代壁畫旁邊。一邊古樸,一邊鮮麗,僅6平方米的甬道,竟然使兩個朝代的藝術跨越千年之後在同一平面上握手相逢。他創造性實施的“甬道重層壁畫整體揭取遷移技術”獲得19851986年度國家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大國工匠 “面壁補過”

2019年,李雲鶴榮膺2018“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稱號。然而,直到“大國工匠”頒獎的前一天,李雲鶴才從5米多高的腳手架上撤下來。長期蹲、站、跪的姿勢,已經導致他的雙腿腫脹挫傷,這種職業操守背後顯現的是一種不平凡的精神力量。年近九十高齡的李雲鶴堅持親臨一線,自己動手修復的同時,也在指導年輕人工作。

   文物修復是一項與時間賽跑,註定艱難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行走于沙漠戈壁的這條道路上,李雲鶴老人的選擇是勇往直前。

 

 62815:10播出

 

1 1 1